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匠仅凭一双手,便能“凿、磨、雕、刻”出一块块各种规格的石料,每块石
料轻者十余斤,重者可达三、四百斤。修建时,工匠们犹如”儿童玩积木”
般驾轻就熟。其构件主要由“隐峰”、“勾头过门”、“门墩”、“挑檐石”、
 “石匾”等组成。它的每一部分,都称得上是优美的民间艺术品,无论是给
人以稳固之感的“门墩鼓”、隐峰中栩栩如生的“孔雀戏牡丹”、“鸳鸯戏
莲图”,还是勾头那呼之俗出的“扭头狮子”,那仿佛可以听到“喳喳”鸣
叫的“登梅喜鹊”;无论是过门上那“驱邪”的雄鹰、诙谐的“双雀归巢”,
还是那寄托着主人对家庭祈望的“福寿康宁”、“紫气迎门”等,无不给人
以美的享受。从雕刻艺术上看,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高浮雕,这种作
品粗旷豪放,立体感强,能够产生逼真的艺术效果。另一种为浅浮雕,表现
细腻,线条明快,忽隐忽现,犹如一首优美的朦胧诗。在构图上,建造石门
楼的民间艺人大都遵循“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立意特点。
      “插飞门楼”俗谓“古式门楼”,也是一种民间传统建筑工艺。它的建
筑材料主要有砖、木、石料等,样式典雅,给人一种威严感。门楼顶上立着
四个兽头,脊顶两个大的相背而蹲,瓦面上两只小的向前而蹲,顶面全用蓝
瓦砌成,前檐是猫头兽面勾檐滴水瓦,里边全用木结构,长圆椽前挑起方短
椽来飞出前檐,这就叫“插飞”。一般大门口上有三个大立方,前檐下有一
大卧方,卧方上至横檩间,全是木雕图案,中间多雕刻寿星和松鹤,卧方下
是雕花木棱,多刻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蝙蝠牡丹云纹相交的图案。这
些木雕做工精细,生动活泼。从里边门口上方的三个立方到外边的卧方,凡
是木质的地方都要画工亲眼见到,内立方则要写字,常见的字有“宝兰芝”、
 “松竹梅”等;也有画花鸟人物山水的,人物以八仙为多。前面卧方,有的
画有“群英会”、“回荆州”等戏曲人物。其它木雕花纹都要着上色彩,油
漆刷严。两旁的瓦面砖垛上则是石匠师傅大显身手的地方,下边坐底的纯青
压条石,横头断面则要刻出各种花纹图案,有“鹿衔灵芝”、“蝙蝠衔桃”、
 “喜鹊登梅”等。
     插飞门楼的建筑工艺大体经过这样几个步骤:首先经过制陶工匠烧制出
兽头瓦面、滴水勾檐,再经过石匠刻出石条和砖上的花纹图案,又经木匠刻
出木雕图案,然后泥瓦匠将这些工艺品巧妙地安排在一起,最后经民间画师
来绘画油漆而成。
     门楼就是门面。民间长期流传着“看门楼”之说:结亲的看门楼,讨饭
的看门楼——看谁家的门楼就知道准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它体现着不
同时代家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
                                  娲皇宫
     听过“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神话故事的人,无不希望瞻仰娲皇宫。
     娲皇宫在涉县境内,建在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的中凰山上,系一座古代
建筑。宫内有子孙殿,祀奉送子奶奶神。传说此地为女娲“抟土造人”和“炼
石补夭”之处。每年复历三月十五日前后,方圆数百里的人们前来赶会,其
中多为不孕妇女。求子者向送子奶奶神像叩拜、供香、许愿,取“神药”(多
为香灰)回家和水服用,日后如怀孕,须来年到庙会还愿。庙会期间,民间
戏班和闲散艺人演唱“刘二姐拴娃娃”等曲艺节目。
     据文献记载,娲皇宫建于北齐,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随着历代王
朝加以修葺和建筑配殿,到清咸丰年间,整个建筑共分为四组。第一组“朝
元宫”,因早年兵燹战乱,今已荡然无存。第二组“停骖宫”,原是驻马下
车之处,其正殿名“歇马店”。第三组“广生宫”,主殿“子孙殿”供奉“送
子奶奶”。这便是山下的三组建筑。古迹的主体——“娲皇宫”为第四组,
座落在半山腰上,有弯弯曲曲的“十八盘”直通山门。山门横额上四个遒劲
大字:“蓬莱仙境”,两边刻有“凰山名隆三岛,神仙势压十洲”条幅。走
进山门,便见倚山石壁上浮刻一尊巨碑,“古中凰山”四个大字纵贯碑面,
潇洒、豪放。然后即可进入刻有“娲皇古迹”的第二道山门。只见倚山一块
四米宽、七米长的青石板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北魏体文字,这就是远近闻名
的《法华经》和镶深密解脱经》摩崖石刻。字迹清晰,挺拔秀丽。字体工整,
刀工斧力实系罕见。
     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奶奶阁”高达23米,坐北朝南,背靠绝壁,四层楼
阁,歇山式琉璃瓦顶,在建筑选址、利用地势上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它依
山就势,结构奇巧。第一层半砌石窟之中,其上三层离石壁数尺而突兀独立,
仰面一视,颇有中凰又一峰之感。阁与石壁之间,又有十二根铁索相连,据
说,每逢阁上游人一多,铁索便绷如弓弦。当地老乡又称之为吊庙。奶奶阁
两侧,左配迎爽楼、钟楼,右伴梳妆楼、鼓楼,并间或有六角亭、水池亭,
以及“眼光洞”、“蚕姑洞”等石窟,使整个结构大体对称,且紧凑严谨,
疏密有致,再加之雕梁画栋、朱门紫扇,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奶奶阁雄伟壮观,犹如玉宇琼楼,嵌于绝壁之上。登阁远眺,太行山群
峰叠翠,景色宜人。而走进奶奶阁,更令人叹为观止。第一层分内外两间,
外间为拜殿,里间是一洞石窟,精美的女娲石雕坐像就供奉在这里,殿内石
器雕刻,殿外檐木彩绘,无不巧夺天工。尤其是柱顶那六件石雕,游人无不
称绝。那“白象青莲”,“狮子绣球”,玲珑剔透,各呈神态;那龙凤莺龟,
山水花草,皆神灵活现,呼之欲出,集中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二层
三层,也都颇具特色,令人称羡,东、西、南三面各设走廊,北面山崖上凿。
 “拴马鼻”,以铁链将楼阁与刀削山崖连在一起,使游人有惊无险。登至最
高处,凭栏眺望,可见山影绰绰,细雾蒙蒙,清漳河似一条白线,时隐时现,
眼前宛如一幅饱墨淋漓的图画。低头又见娲皇宫古阁斗亭,红墙飞檐,给人
以怡然自得之感,再加之不时有游人乘兴敲起钟鼓楼上的古钟,霎时,群山
共鸣余音轰响,更添飘飘欲仙之情。
                                   卧牛城
      “南有五羊城,北有卧牛城。”说的是华南的广州和华北的邢台。邢台
为什么叫卧牛城?据史书记载,邢台城为春秋时邢侯所建,十六国时期由后
赵皇帝石勒扩修,北宋时又进行重修,城墙周九里十三步,阔六步,上可卧
牛,故有卧牛城之称。然而,民间对其来历却另有一种说法。相传,很久以
前,邢台一带土地肥沃,水草丰盛。常年在太行山上打猎的姬运、姬生兄弟
俩,一天下山时,看到一头神牛,头南尾北,席地而卧在这里。那时,牛是
丰收吉祥的象征。兄弟二人就带领一班人用智慧和勇敢战胜了兴风作浪的“黑
龙”,然后大家便在神牛卧过的地方定居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城镇。
人们亲昵地称自己的城镇为卧牛城。至今,邢台市还有许多关于卧牛的掌故。
市南面有“东牛角村”、“西牛角村”,市北面有“牛尾巴河”横贯东西,
市内有“牛市街”、“拴牛橛”、“牛心坑”、“牛蹄坑”等地名。另外,
还有一些变化的地名,如“南长街”、“北长街”,传说为神牛的肠子变化
而成,原先叫“南肠街”、“北肠街”。市郊的叔伯营村,则是当年的领袖
姬运、姬生兄弟俩居住的地方。
     公元四世纪初期的石勒为何将国都建于此呢?这不是没有原因的。邢
台,古为襄国,地势优越,物华天宝。石勒原是山西上党郡武乡县羯族人,
他不识字,却生得壮健雄武,自幼喜好骑射,胆力过人。晋怀帝永嘉年间,
天下饥馑,石勒在家无法生活,就外出求生,当时他20多岁,在流浪途中被
乱军抓获,后逃走,凭着自己的慓悍和机智,纠集一伙山野亡命之徒,组织
起队伍,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在襄国扎下大本营。一天,石勒正
在徽文殿听谋士张宾读《春秋》,忽然门尉进来报告,说有一伙孩童在门外
欢蹦乱跳,口中念念有词,行动异常。石勒听说是一群小孩,也不介意,就
挥手让门尉退了出去。可是过了不一会儿,门尉又来报告,这就引起了石勒
的注意。他看了一下正在聚精会神读《春秋》的张宾,就起身走出徽文殿,
直奔王府大门外。张宾紧跟其后。到门外一看,只见一伙儿童乱哄哄地边跳
边唱:“革在左,力在右,讓去言,或入口。”石勒不明其意,正在纳闷的
时候,多谋善断的张宾对他解释说:“革在左,力在右”是“勒”字,“讓
去言是襄”字,“或入口”是“国”(国的繁体)字;并随即向石勒建议:
 “定都襄国,创基立业,以应天意。”石勒欣喜若狂。后来,石勒果然于公
元319年做了后赵皇帝,把襄国定为国都。
                               有灵性的汉牡丹
     柏乡县城北十里处,有个北郝村。村西头,有座弥陀寺,昔日寺
     内僧人专种牡丹,故有牡丹寺之称。寺院里,有棵枝繁叶茂的牡丹,花
大如莲,重楼复瓣,一株数十朵,花型有单瓣、重瓣之别,花色有粉红、深
红之异,国色天香,实为国内外罕见之品种。牡丹旁边还长着紫茎长叶的芍
药。每年旧历三月,两棵花株相继开放,花朵既稠
     又大,大的象面盆,小的似海碗,白里透红,十分美丽。天南海北前来
赏花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都说这是汉牡丹。当地人传说其来历颇为神
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