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攀登:从硅谷到麦金利的顶峰速度和准备
在20 000英尺的高度攀登:速度和准备
攀登,攀登,呼吸。攀登,攀登,呼吸。如果在这个高度攀登时保持节奏,你就会发现整个过程是多么的简单。停下来休息是我们在攀登麦金利山时的老朋友和长期的伙伴。
在登山队离开托奇那小镇时,每一个登山队员身上背负有100磅重的食品和装备。我们预计将在麦金利山最多呆一个月。当空气变得更加稀薄,山坡变得更加陡峭时,身上的背包也好似更沉重,攀登的速度也放缓了。爬过第二营地后,我们就把身上背负的物品分开,采取了下列做法:先把第一部分物品,通常是现在用不着,以后才会用到的食品和汽油,运送到更高的地方储藏起来,然后返回营地过夜。第二天早晨撤营,沿原来的路线找到储藏地点,而后用第二部分物品中的装备安营扎寨。只要天气允许,这种持续两天的攀登步骤可以减轻负担,使我们能够更好的适应高山的气候条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分别在9 500英尺、11 000英尺、14 000英尺、16 000英尺和17 200英尺处建立了营地。
查尔斯·休斯顿博士是研究高山反应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早期权威。他也是一位狂热的登山爱好者,首攀过阿拉斯加的福克拉山。二战期间,他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这样写道:“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攀登珠穆朗玛峰不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影响。”三十多年后,也就是在1978年,雷纳德·梅斯纳尔和彼德·哈伯勒证明了休斯顿的论断。他们两人在没有自带氧气的情况下首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可是,如果把一个生活在平地上的人突然放到珠穆朗玛峰峰顶上,这个人几分钟内就会毙命。
应对高山反应的关键就是尽可能的轻装前行,并且适应高山的气候环境。两者都要在充分准备和速度之间建立平衡。快速变化的高山环境需要更多装备,然而每增加一磅重的负担就会使登山速度放慢,延长在裸露山脊上滞留的时间。适应高山环境的过程也就是身体逐渐适应氧气稀薄环境的过程。据了解,在海拔8 000英尺以上,身体的适应速度通常是每天1 500英尺。可以看出,这个适应过程是漫长的,但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变化特别反复无常,体力和智力下降很快,因此快速登上顶峰,然后再快速下山是十分常见的做法。
在决定以多快的速度发展企业时,企业家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如果采取中等发展速度,就可能失去稍纵即逝的机遇,同时也使竞争对手获得先发优势。汤姆·克雷纳,硅谷最著名的风险资本家,他在深刻认识到时机的重要性和资本市场的变化无常后,建议高新技术公司应该“抓住机遇,来者不拒”。亚马逊、Ciena、电子海湾和雅虎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公司抓住了先发优势,并且利用网络技术在新兴市场中急速增长,最终获得了市场的领先地位。然而,如果市场的接受速度慢于预期,那么这种急速增长的方式有可能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它需要不断的烧钱才能支撑,这显然是无法持久的。戴维·普卡克在他的《惠普之道》一书中回顾了五十多年的从商经历。他在书中强调死于消化不良的公司要比死于过度饥饿的公司多,这一点在网络时代更加突出。Exodus Communications、Excite/At Home、eToys、Priceline、Webvan和世通都是所谓的“赤字巨人”,这些公司总共募集了几十亿美元的资金,可是由于不堪不断烧钱的重负,同时盲目采取尚未论证的商业模式大举扩张,最终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正如克雷纳和普卡克所言,对于那些处于发展早期的公司来说,究竟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可是登山可以提供有用的指导。就像登山者必须遵从人体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需要一样,企业也必须尊重可持续发展速度的规律。当登山者向更高的海拔发起冲击时,他们的高山适应能力为日后取得成功打下了基础。同样,在市场形成阶段,企业最好暂时忽略先发企业的优势所带来的威胁,等到企业的实力增强后再加快发展速度。在高海拔的地方,某些多余的做法其实是谨慎明智之举。同样,在商界中,多筹集一些资金作为应对市场或产品延迟缓冲,这一做法虽然会稀释股本,但是仍然值得。与此同时,在获得市场份额后为快速增长作准备,这对于抓住机遇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在登山过程中,人们通常从高海拔营地快速登顶。
我们有条不紊地向上攀登,在第17天的早晨我们抵达麦金利的高海拔营地。此时晴空万里,是这一海拔高度少有的天气。我们在硬板上扎好了帐篷,然后又用硬板切好了冰栅栏,以便在暴风雪到来的时候保护我们。现在看来,明天登顶的条件很好。可是,没多久我们登顶的准备工作就中断了。
攀登:从硅谷到麦金利的顶峰坚持到底和谨慎原则
高海拔营地:坚持到底和谨慎原则
在直升飞机出现在视野里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们就听到了轰隆隆的声音。救援来了。两天前,两名英国登山者从19 500英尺处坠落,严重受伤。可是由于天气恶劣,他们不能被送下山,而且其他的救援努力也被迫中断。当直升飞机带着他们从山上拔地而起时,我们不禁想到去年布莱恩·欧克尼克所带领探险队的命运。在19 000英尺处,探险队被暴风雪围困,迷失了方向,不得不钻入雪洞中过夜。虽然每一个队员都幸存了下来,可是暴风雪肆虐后,队员们冻僵的手指、脚趾也成了高山的战利品。现在轮到我们了。虽然顶峰离我们的垂直高度只有3 000英尺,近得让我们怦然心动,可是这次飞机救援提醒我们,在这个海拔高度局势会多么迅速地急转直下。
在为登顶作准备时,我们的指导原则非常明确:决不可忽视返回营地的时间。1996年,罗布·豪率领的登山队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遭遇不幸。这一事件更加证明了犯这方面的错误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在登顶那一天,豪给登山队规定的最晚下山时间是下午两点,到时不论距离顶峰有多近,所有的登山队员都必须开始下山,回到高海拔营地。可是,豪受到竞争对手——向导斯科特·菲舍尔的刺激,再加上他的客户想要孤注一掷登上顶峰,于是他打破了自己的规定,引导道格·哈森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到下午4点之后,他们才开始下山,那时两人已经精疲力竭,所带的氧气也用完了。持续不断的暴风雪葬送了他们的生命。豪和哈森最终死在了雪山上。
谨慎原则和坚持到底之间的平衡就像是攀登所使用的绳索一样重要。在高海拔的“死亡地带”,生与死常在一线之间,容不得丝毫的错误。疲劳、失足、突起的暴风雪或者不过关的保护措施都可能使逞一时之勇的行为快速演变为悲剧的前奏。世界上很少有地方像雪山一样,既有可能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又不大容易让人作出理智的决定。供氧不足使人无法清晰地思考问题,同时每向前攀登一步都使顶峰更加诱人。登山活动告诉我们,条件允许时身体的既有极限是可以被超越的,然而我们也要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如果人能够控制主动权的话,风险是可以驾驭的。然而在面对变化无常的自然界时,人很难完全控制主动权。
管理或者投资于遇到困难的项目时,决定何时坚持、何时放弃是最令人头痛的挑战之一。永不言败的态度对于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快速失败的投资企业不会让他们破产,半死不活的投资企业却会消耗掉大量的资本和管理资源。教授告诉投资者要忽略沉没成本,比如前期投资、花费的时间和资源等等。然而最初的承诺会对今后的承诺产生影响(毕竟声誉受到了威胁)。所以,沉没成本从来没有真正地消失。这种倾向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投资者顽固持有那些股价不断下跌的股票;为什么获得种子资金的公司要比卷土重来的公司成功的可能性要高;为什么进行第三轮投资后仍然需要风险注资的公司,每对其进行一次投资,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一次。在每一种情况下,尽管坚持到底的偏见阻碍了我们及时接受市场信号,但是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业绩,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那么决策过程一定会得到改善。
对于登山者来说,他们有着明确的指导方针,诸如返回时间的原则,这一原则将决定是向顶峰发起冲击,还是返回营地。对于管理者和投资者也是一样,他们同样依靠从一开始就建立的指导方针。一家企业在年初制定的年度预测、预算、重要产品交货时间、预期消费品销量以及竞争性业绩目标,这些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早期预警系统,使企业能够据此作出及时的调整。当局势恶化时,企业的这些能力还能帮助投资者决定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放弃。然而,豪和哈森不幸遇难的例子还告诉我们,在分析所作出的承诺时,仅有明确的目标还不足以作出合理的决定。相反,我们还需要明确的角色分配,这样才能在坚持到底和谨慎原则之间形成合适的平衡。当一家企业不断前进时,后续投资中新加入的投资者以及外部顾问不仅可以确保发展过程中的客观性,同时还能解放企业的管理层,使他们集中精力关注坚持到底的任务。
第二天早晨,我们醒得很早,发现暴风雪已经停了。我们煮化雪水做成热饮和麦片粥,只要身体允许,我们就尽可能地多吃,吃饱。因为即使一切都顺利的话,我们也只能在16个小时后再次返回营地时,才能吃下一顿饭。我们感觉很强壮,对高山环境也适应得很好。现在惟一的变量就是天气了。出发时,我们不时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