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人。受到这些女人的感染和影响,使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有修养和魅力。这种善于在后天培育出魅力的女人,她们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悟性,富有激情,乐于上进,善于广泛地开拓人际关系,积极地靠近优秀人士,不断地优化人际关系网络,这些人际网络和人际关系营造的环境也会让她们更加优秀、更有魅力。
我是在一个部队大院里度过童年和少年的。在当时非常封闭的环境里,我有幸认识了一位阿姨,一位进修回国的女性,我国一位著名的力学专家的夫人。她长得很像外国女人,眼睛很大、轮廓分明,也很有才华,是单位里的业务尖子。我那时很活泼,很讨人喜爱,她非常喜欢我,经常带我到她家玩。她给了我许多文明和大气的启蒙,让我懂得什么样的女人最美丽。之后我生活的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名字,她们像一颗颗穿在项链上的钻石,贯通了我的人生,照耀和影响着我的成长。
有意思的是进入美容行业之初时,对于我来说,能挤在人群中与郑明明、蔡燕萍、靳羽西这三个顶级女人合影已算是难得和珍贵的了。而今天,我和她们都是好朋友,一起谈天、吃饭、出席许多活动,我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她们、走近她们,不仅仅用眼睛去感受她们的魅力,更能够用心去感悟和触摸她们永不枯竭的魅力源泉。
能够走近魅力女人的人是有幸的,能够接触魅力女人,更是难得和珍贵的,有时这种接触仅仅是短暂和肤浅的,但是,只要你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可能会对你的事业和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优秀女人,之所以出类拔萃是有道理的,积极地走近她们是你获得启发和感染很有益的一步,事实上也是你开放心境,积极的一种人生进取态度。
《修炼魅力女人》 第一部分不变色的女人味
⊙ 不变色的女人味
女人一生都离不开男人,这话听起来有些绝对,这只是我的一种态度。我觉得男人是女人幸福的一份源泉,有没有或是否乐意去获得这份源泉是另一个问题。我是不想离开男人的那一类女人。
有的女人似乎总是容易赢得男人的喜爱,并不见得她们一定年轻美貌,其实真正长久吸引男人的并不是美貌和性感的身段,而是修养、气质、智慧和女人味。
有吸引力的女人强烈地散发着一种独有的味道,即“女人味”。传统对“女人味”的定义是顺从、柔软、痴情、含蓄、矜持和忍让,而现代“女人味”新的定义首先是个性。在今天主张自我价值的时代,痴情这样的特性已不再是美德,相反是一种心理畸障的表现。“女人味”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花香味”有清纯的、浪漫的、野性的、优雅的、热烈的,都可以寻找到与之对应的喜爱者。女人不必过多地包裹自己,凡是美好的性情和品德,无论男女都可以找到知音。
现代人很讨厌虚假和装腔作势,因为人们更崇尚和喜爱本性的东西,源自本性的美才是持久和悠长的。现在女人特有的气质也不限于传统的阴柔一面,还应多一些“阳刚”之气,坚定、果敢、心境开放和只争朝夕。
现代的“女人味”还有更新的含义,更接近男女性情的和谐和力量的平衡,具有男女双重特质的人,即温柔、体味、富有教养、善于体贴、十足性感,又富有悟性、聪慧、能干、自强不息、充满自信。
女人很容易偏“强”和“硬”,或偏“柔”和“软”。“强”“硬”的女人大多是有较多的优势,如年轻美貌、才华出色、事业成功、家族背景优越和坚硬的生活经历。对现代女人而言,“强”“硬”总体的优势是偏大的,也是难得的。如果还能善于加入一些“柔”“软”成分,便会更富有女人的和谐、包容、吸引力和出色的魅力。我,经常带我到她家玩。她给了
《修炼魅力女人》 第一部分品位定位“上流”阶层
⊙ 品位定位“上流”阶层
新的社会生活观念告诉我们,一味地追求金钱和获得了大量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并不能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最初所属的社会阶层。获取金钱的过程耗费一个人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宝贵的生命在消然逝去。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社会,金钱固然重要,但只有金钱并不能使你获得普遍的认可、尊重和赏识。有格调和品味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和欣赏,物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反而变得越来越需要提高文化品味和生活格调。
中国人不喜欢谈论社会阶层和等级问题,受到无产阶级思想长期的感染和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谈论阶级和等级是严重的社会歧视。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平等社会的神话已被打破。但什么是现行社会的等级标志,人们是茫然的。尽管经济快速变革带来的金钱,在社会等级划分标准上起激化的作用,但人们对这个敏感问题并不清晰。
品味是什么?“CLASS”在英语中表示阶层、等级和阶级,也有格调、品味的含义。在欧美国家,通常在谈及一个人的“CLASS”时,并不是评价他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评价他是否有格调和品味。
为什么那些表明自己有教养的人会在一些衣食住行上学习和尊崇规矩和条条框框呢?因为人与人的了解大多只能从日常生活所表现的喜好,也就是所谈的品味、格调来表明内在的和背后的东西。你喜欢什么样的服饰和色彩,阅读什么书刊,说话的方式和腔调,家里的装饰格局,喜欢什么运动和娱乐,甚至你爱吃什么,喜欢什么餐具等等,都会表明你的情趣、教育背景、生活方式取向和财务状况等等。
事实上,人的品味和格调在成年之前已基本完成。人可能会一夜成名或一日暴富,但不可能在一日之间改变生活品味。所以当我们仔细观察很多“上流人士”时,通常会从一些细微的举止看到旧日的痕迹,比如有些人尽管满身都是名牌,但头发可能散发着油腻的气味,鼻毛可能粗糙地露在外面,体臭,指甲里塞着黑色的污垢……
有一次我和美联社驻中国的一位女记者谈起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变化,我记得她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不少中国人在下午参加重要谈判时嘴里会有强烈的刺激性食物的味道。她为什么会举这个例子呢?这在中国人可能认为是个很小的细节问题,甚至并不认为是一个问题,但恰恰是这些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习性,一系列细微的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显现了人与人的差别。
人要关注自己的品味和格调,女人更为感性,更应该培养和定位自己的品味。女人的品味并不是来自富有或出身豪门,也不是拥有如何显赫的地位。女人的品味最主要是来自内心的高贵品质。当然,人们可以借助一些富有品味的服饰物品表达内心和精神。真正划分社会阶层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势和血统,而是品味和格调。品味和格调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重要的是,品味和格调的提升,并不需要拥有很多的金钱。
《修炼魅力女人》 第一部分寻找属于你的艺术
⊙ 寻找属于你的艺术
歌德曾说“人为烦恼而沉默时,神便赐予他表达的力量”。绘画文化体验是建立在一种品格、情操基础上的,是一种生活经历的感触和文化相结合的体现。绘画,可以涵养处世不惊的宁静的内心世界,陶冶艺术魅力,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美玉般散发女人静谧的光芒。
我不知道是否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过临摹涂画的热情,但我有。不知道这是孩儿的天趣,还是我耽于梦幻的缘故。那时,我没有上过一堂绘画课,甚至没见过美术老师。因为我从小在偏僻山区的部队子弟学校上学,那里的课程是残缺和断裂的。
那时的我对“画画”充满着向往和激情,但我却不知道如何下笔。想象着一个画家的姿态,模模糊糊地记得某部电影画面中画家的家什,于是自已拾到一块木板,天天苦苦哀求那个高傲的制作军用床的木工师傅。终于有一天捧回了一块刨得光滑的木板,兴奋得用图钉钉上白纸,开始涂鸦。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偏僻山区,那张白纸也是好不容易求来的。
那时的我从来没有过颜料,只是用铅笔涂画,画草,画花,画人……尽管不懂技巧,没有章法,但画得有滋有味,居然也画得挺像,也有不少的灵气和生动。遗憾的是那永远是灰白黑色的,而我从小生长在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喷翠吐绿的春涧,山溪潺潺的夏日,红橙累累的秋天,冰霜晶莹的冬色,还有记忆中永恒的大片大片的军绿色和与之映衬的大块大块的军营砖墙红。
尽管我从来没有画过彩色的画,但我发现我对色彩有不错的鉴赏。也许正是那份少年的遗憾,在灵性中积淀了对色彩的悟性,在性情中存留了对色彩的情缘,以至我的职业和命运不断地因色彩发生改变。
后来我在无意中选择了以色彩为旋律的美容职业,那份鉴赏色彩的能力第一次变成了审美优势。待到在美国好莱坞造型学院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色彩时,那种熟悉和久违的色彩情结,撩拨了心底深处的欣喜。更有意思的是,几年后又做了一份《中国美容时尚报》,第一个创举就是把这份报纸印成了彩色,成为中国第一份全彩色的美容时尚新闻纸。
我一直很相信“人生终究是个圆”的说法,很多事由圆点起始不管画多大的圈最终还会回到起点。多少年后,在一个学过绘画的好朋友鼓励下,终于尝试着画起油画来。居然发现,还能画得像个样子。其实,我并没有专业画家的技巧,也没从素描的明暗、透视、构图开始画起,我在画色彩,画从来没有画过的色彩,画我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