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成为崇祯以后-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刚“鸠占鹊巢”的时候我还认为自己的运气不错,前有原装的崇祯除掉了魏忠贤,后有崇祯元年比较不错的年景。 
  这才过了几天,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这可是大乱的前兆啊!尤其是陕西方面,一个处理不好,农民起义必定会以燎原之势扩散,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成了气候,估计黄瓜菜都凉哩!我这个崇祯就等着上吊吧! 
  记得崇祯登基后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辽东,全力对付后金,对明朝内部的严重危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解决了后金,帝国中兴便指日可待,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经过神宗、泰昌帝、熹宗三朝的折腾,大明王朝已经是大厦将倾,危机四伏,朝廷的经济入不敷出,赤字严重,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是老百姓的负担日渐加重;天灾人祸陆续而来,官僚集团腐败无能,更加进一步的激化了矛盾,此时的大明帝国就像是炉子上的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 
  我拿起面前那道关于陕西饥民闹事的奏章。明朝的时候陕西、山西算是边远省份,自然条件极差,即使是好年景,也不过是勉强能维持温饱,现在自然灾害连续的苗头已经出来了,如果不加以处理,很可能出现农民起义,历史上正是因为百姓无法活命,纷纷成为盗贼流寇,而且秦地民风骁勇好武,一旦演变成大变乱,局面肯定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放下奏章,我叫人把代理户部尚书的右侍郎王家桢找来,问道:“爱卿,户部还有多少银两?” 
  王家桢这个代理“财政部长”最怕崇祯问的就是国库还有多少银子,因为实在是说不出口,他苦着一张脸道:“皇上,国库……所剩银两不足五十万……。”五十万两对于个人来说是笔很大的款项,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在是可怜到了极点。 
  我知道国库没钱,可万万没想到连一百万两银子都没有,还真是穷啊!难道真要拿内库的银子过活吗?此例一开,那些准备用来跑路的银子估计很快就得被花光。 
  “朕会从内库之中拨付一百万两白银,用于各地的赈灾,尤其是陕西山西两省,要重点照顾,爱卿一定要确保这些银两用到该用的地方,一旦出了差错,朕为你是问。” 
  王家桢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从内库之中拿出银子来用于赈灾,万历以来,内库向来是属铁公鸡的,一毛不拔呀!到了崇祯皇帝这,竟然主动拿出内库帑银,真是新朝新气象,让他深感大明有了希望。 

  我目送王家桢离去,心中思索着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王家桢刚才说朝廷已经严重的入不敷出,每年岁入不到八月就花的差不多了,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 
  赚钱的办法不外乎开源节流,开源现在是不用想了,对三饷的危害我已经有一定了解,崇祯一旦变成重征,我这个皇帝估计也就快下岗了;剩下的只有节流一条道路,不过像那种裁撤驿站的省钱昏招绝对不能出。 
  “皇宫每月的花费大概在多少?” 
  节流就应该从自身做起,我马上找来了王承恩询问我这个皇帝每个月的花费,准备能省就省。 
  王承恩对这些自然了解,不假思索回答道:“陛下,皇宫大内每月花费大概在三十万两上下。”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我成为崇祯以后》 第4节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我成为崇祯以后》    第4节 
作者: 鲟鱼 
         
  “什么?三十万两上下!”我瞪大眼睛有点不能相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皇宫一月的花费居然如此巨大,更加想不通的是,我可没有每顿饭吃二百多道菜呀!这钱都花到哪去了? 
  经王承恩之口我了解到,皇宫之中宫女太监众多,花销大的惊人,看来这些吃闲饭的人太多了,不过应该怎么解决呢? 
  坐在龙椅上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意,我记得北京周边有很多的皇庄,土地广阔,而且这些皇庄的控制权都直接掌握在皇宫手中,把绝大部分的宫女太监下放到皇庄之中,让他们租田种地当佃户,算是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 
  说干就干,我把这个打算跟王承恩一说,列了一个清单,让他全权办理这个事,其中特别交代了两点,一是要确保这些宫女太监的生活无忧,二是要把漂亮的宫女留下,另外还交待废除净事房,以后不准再生产太监,只用宫女不就好了嘛!漂亮的宫女看着也舒坦啊!否则整天听着太监那不男不女的声音,烦也烦死了。 
  王承恩领了崇祯这道旨意,脸色跟之前的王家桢差不多,皇宫裁员真可谓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诺大的皇宫只准留下五百多人,未免太冷清了。 
  皇宫大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褒贬不一,褒扬者认为崇祯皇帝这是范帝所为,而且此举不但能节省花销,还能创造财富;贬低者认为此举有损皇帝威严,大大的不妥。当然,前者是干练官吏和百姓布衣的想法,后者则大部分是腐儒之类。   


第五章 袁蛮子不蛮 

  时间到了七月,天气热的越来越像是闷在了蒸笼当中,使人喘不过气来。刚刚到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府邸前立着一人一马,叩打门环,让下人代为通传。 
  “元素,果真是你,我还有些不太相信呢!” 
  袁崇焕深情道:“老帅!” 
  在辽东问题上,袁崇焕和孙承宗的策略基本一致,而且又一同奋战在辽东那片土地上,所培养出的别样感情非言语所能形容。 
  孙承宗对这个手下爱将很是喜欢,忙道:“不必如此,一路之上很辛苦吧!快到里面去,喝碗凉茶去去暑。” 

  两个人叙叙旧,谈了谈别后的各自经历,最后就把话题转到了崇祯皇帝身上。 
  孙承宗因为家在河北,知道的消息比袁崇焕多很多,他笑着对袁崇焕说:“元素啊!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皇上在没有推选阁臣的时候,就先起用了你,可见皇上对辽东多么重视,朝廷上下都知道平辽非袁蛮子不可,我猜皇上也略知一二哩!” 
  袁崇焕点头道:“有礼制曰臣不可议君,但是我也要说一说,皇上确实是难得的英明之主,不动声色的剪除魏忠贤一党,真是大快天下人之心啊!大明中兴,即在眼前。” 
  袁崇焕在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没少吃苦头,屡立战功的他不但没得到应有的奖赏,还因为不跟魏忠贤同流合污而遭到阉党的打击,崇祯登基后一举剪除魏忠贤及其党羽,他也是心情大快,对年不及冠的少年皇帝深感敬佩。 
  孙承宗面带微笑,对明天也是充满希望。 

  自从万历初年张居正被杀以来,大明帝国就没好过一天,连续摊上了三个没有作为的皇帝,致使女真崛起,边患日益严重,帝国内部也是千疮百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位英明君主是何等的重要啊!兄终弟及而登基的崇祯就像是上天赐给大明帝国的礼物,给了天下人一个希望。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吵的一塌糊涂,起因就是崇祯想要免去山西陕西等几个边远省份的各种捐税,各种征派也一律取消。 
  礼部尚书温体仁头一个站出来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现如今岁入减少,边患严重,国库已经无力承担,再免去几个省的赋税,国将不国啊!” 
  温体仁说完,另有很多大臣附和,京官都知道国库没钱,崇祯还要免除赋税,难道要大家伙勒紧裤腰带过活吗? 

  坐在龙椅上的我当然知道国库没钱,免除几个省的赋税确实会使国家的财政更加举步维艰,但这是我经过反复思量才拿出的主意,事先已经从王家桢那里充分了解了情况,国家的赋税主要来源于江南等地,陕西山西等地完全可以刨除在外,反正是连年赤字,有它五八,没它四十,再说上述两地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旦把火药桶点着了。什么都毁啦! 

  “朕主意已定,诸位爱卿不必再说了,朝廷免除几省的赋税,政策一定要贯彻下去,地方官有敢阳奉阴违者,严加法办。另外朕会从内库之中暂时拨付五百万两给户部。”内库中都是皇帝的私房钱,皇帝都把私房钱拿出来了,百官才不再言语。 
  内库中总共不过壹千七百万两,一下子花了六百万两,我不禁有点牙疼。 
  “陛下,袁崇焕已经在午门外等候召见。” 
  “宣!” 
  我知道袁崇焕是昨天到的北京,第一站就去了孙承宗家里,这都是锦衣卫的功劳,朝廷的密探真是无孔不入,可惜没用到正地方,使我首次有了改组锦衣卫,增设情报部门的念头。 
  对袁崇焕景仰已久,今天终于可以见到真人了,心情难免有些激动,以往的历史评价此时都是多余的,因为历史只属于历史,身临其境才是感受,是最真实的。 
  “臣袁崇焕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随着袁崇焕站起来,我仔细的打量面前的人,觉得袁崇焕确实有一种难得一见的气魄,一个读书人有了武魂,对,就是这个感觉,书上常说的儒将,可能就是这样吧! 
  “朕在登基之前就时常听人说平辽非袁蛮子不可,这袁蛮子说的就是你袁崇焕。” 
  “臣脾气不大好,才被人称为蛮子,让皇上见笑了。” 
  我大笑了几声道:“市井间有句俗话,有多大能耐才会有多大脾气,本朝如果多几个你这样的蛮子,小小女真焉敢叛乱。” 
  接着我把话题直指关键问题,“依爱卿之见,辽东如何平复?” 

  通过刚才的对话,袁崇焕对首次见面的崇祯皇帝有了直观的印象,也敢说话了,“臣以为,想要平复辽东,关键在三点,第一是练兵,第二是守城,第三是联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