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澳洲梦-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这个事情,我对澳洲社会运做一些事情的方法,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因为认识了Jenny和Lisa女士,才“曲线救国”拿到签证。看起来,澳洲这样的法制国家也有变通的时候,也讲人际关系。假如我没有通过Lisa认识了这个在移民局做副局长的Lisa女士,可能会有完全相反的结果。就是说,在澳洲,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关键的时候也起作用。所以后来我也很注重建立人际关系。




12七个月创造奇迹(4)



  当然,任何变通都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人情才能起作用的。假如我确实不是他们认为的那种“特殊人才”,我也没有表现出自己有这个才能;那么,哪怕我和Lisa女士的关系再好,她们也不会给我永久居留签证的。
  机会是对有准备的人而言的,机会有一个关键点,如果你不早作准备,机会就会与你擦肩而过,二条线永不相交。当你到达交点的时候必须抓住你面前出现的机会。在机会面前来不得半点犹豫,因为机会很快就会溜走。当你到达交叉点的时候,必须抓住你面前出现的机会。我的这些想法可以用下图形象说明。
  准备
  机会
  澳洲是个移民国家,她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精英;澳洲也是个宽容的国家,澳洲倡导多元文化,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建国家,所以才能在立国不到100年(澳洲联邦于1901年成立,到1988年才97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虽然澳洲也讲人情,但和中国不同的是,任何人帮了你,都是不索取报酬的,甚至也不要求你回报。一件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他们一般都不会记得,即使是帮了你天大的忙。当我拿了永久居留后,想去感谢Jenny时,她已与丈夫一起去度假了。Jenny休假回来后,我再次打电话去她的办公室,约她一起吃饭,她的告诉我说,Jenny已经下海,帮助她的丈夫一起做生意去了,而且Jenny已经离开了墨尔本。
  在我拿到签证的那天晚上,我和Jack去了唐人街最大的一家餐馆吃饭,我请客。
  那天Jack喝了很多酒。他一个劲地夸我,把我捧成澳洲最棒的留学生。
  我这个人,不抽烟,也不喝酒。那天晚上高兴,才勉强陪Jack喝了一杯啤酒。Jack见我这样,就开始教训我,说我这样可不象是个要搞澳中贸易的人。我说,那我们就等着瞧。
  后来,Jack不知怎么就突然哭了起来。
  Jack一哭,我就慌了,忙问他出了什么事?Jack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他想儿子了。
  Jack出国的时候儿子才刚刚满月,算下来,再过两个月就要过周岁了。Jack又哭了半天,才囔囔地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儿子的面,也不知道儿子还会不会认他这个爸爸……如果为了能留在澳洲,而失去了儿子和家庭,这个代价可实在是太大了……
  我突然意识到,我也该有一个自己的家庭了。
  可是,我的那个她在哪儿呢?




13《中国贸易指南》掀起中国热(1)



  俗话说,好事成双。
  1988年的6月底,我刚刚获得了永久居留身份,7月初,我的呕心沥血之作——《中国贸易指南》又出版了!
  正是澳洲的深秋季节,这样的季节总是意味着收获。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收获了这么多、这么丰硕的果实!
  那一天,迪肯大学经济学院院长Darrell教授带着我和Breth教授一起参加新书首发仪式。我穿上了在澳洲买的第一套西装。那套西装很漂亮,当时在店里我一眼就看中了。那套西装花了我350澳元。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我当初闯澳洲的时候,只带了1000澳元,这1000澳元支持了我在澳洲最初几个月的生活。即使是我在墨尔本大学找到一份工作,这350澳元依然不是一个小数目,可我还是买了下来。我的书马上就要上市了,我要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我相信,新衣服象征着我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
  Grame教授看到穿上新西装的我,眼睛“呼”地亮了一下。我知道,他肯定是想到了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我穿着一套上下不是一个颜色的西装,而且,中国的裁缝做得也不是很合体,再加上在衣箱里的挤压,摺摺巴巴的,又没有钱去干洗,去熨烫……
  Grame教授想了一会儿,终于说,现在,我们已经站到同一水平线上了。
  新书首发式是在墨尔本图书馆举行的。
  墨尔本图书馆是墨尔本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那是一幢典型的欧式古典建筑,有着高高的阶梯,回环的长廊,奢侈的窗饰,拱形的屋顶和精美的浮雕。很多重要的新书首发式都是在这里举行。
  我和Grame教授、Darrell教授和Breth教授一下车,以及当时贸易部中国局局长,澳纽银行总裁Peter等一批社会人士,就被记者围了上来。
  Grame教授做了揭幕讲话,然后是Breth教授,然后是我。
  然后是记者询问。
  尽管我的英语最不好,可是我却成了最受欢迎的一个。我明白,这是由于还从没有过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在澳洲出版英文专著的缘故。
  记者的发问自然也是老生常谈,无非是为什么会想到要写这本书,这本书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还会以相同的速度飞速发展吗?
  说句轻浮的话,我那天是出尽了风头。
  《中国贸易指南》的出版,在澳洲的媒体上掀起来一个小小的关于中国经贸介绍的高潮,。一时间,澳洲有数的几家电视台,7号台、9号台及2号台(国家电视台,相当于中国中央电视台)纷纷来采访我。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类似的由中国人写的书籍在澳洲出版。
  这本书的出版,并不完全只是一本书的事情,它之所以广受媒体的关注,我很快明白了它背后的“玄机”,原来是我的这本书打开了澳中贸易的一扇窗户,使很多澳洲商人看到了和正在改革开放并且在快速崛起的中国之间做生意的可能性。
  在电视台的摄像机前,我表现得非常自如。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我——一个刚刚来到澳洲才10个月的中国留学生,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甚至没学士学位的普通大学专科毕业生(我曾读过两个大学专科:计算机和英语,加起来是四年),一个在此之前不仅没出版过英文著作也没出版过中文著作的普通人,何以如此自信呢?何以能在摄像机前表现自如呢?何以能在英文比自己好一百倍的记者面前侃侃而谈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我是真的把自己当做中国经济和贸易问题专家了。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我根本就不是什么中国经济和贸易问题专家。
  我是说,澳洲人误认为我是这方面的专家了。
  那么,难道是我在欺骗澳洲人?也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澳洲那时还没有(准确地说是可能有但是还没有出现)真正的中国经济和贸易问题专家,但又急需一个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初生牛犊的我,就山中无老虎,“牛犊”称大王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是民间最早一个系统地把中国经济和贸易介绍给澳洲的人。
  我很自豪我曾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
  我胆子很大,尽管英语并不算好,可是我就是敢说。我讲了很多对我们是常识,可是对澳洲人来讲却很新鲜的文化差异。比如,我在电视上介绍中国文化时说,在中国,许多事情比如生意合作等,都是在餐桌上最后解决的。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方式。
  听我这么说,许多澳洲人都感到非常新奇。
  我就是利用了这个机会,把中国方方面面的情况介绍给了澳洲人。
  我要把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伟大的中国介绍给澳洲人;把中国人的自信心,以我自己的身体力行,展现在澳洲人面前。




13《中国贸易指南》掀起中国热(2)



  我想我达到了这个目的。
  很快,一场媒体大战开始了,各家报纸竞相报导我这本书。我成了澳洲的新闻人物。
  传媒的竞相报导引起澳洲州府的关心,很快,澳洲贸易部长给我发了一封贺信。
  一位联邦贸易部长给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发贺信,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就连我那些澳洲合作伙伴们都有些不相信,他们纷纷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看着他们眼前的这位年青文弱的中国人。
  至此,奠定了我作为一名有影响的中国经济与贸易专家的地位,并使得我有可能有机会参与澳洲州府有关亚太战略和澳中贸易的研讨和决策。
  至此,我完成了在澳洲的形象塑造,并为自己的未来王国升起了第一面旌旗。
  事实上,由于这本书的出版,由于报纸与电视台的竞相报导和炒做,我突然在澳洲有了些知名度。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在迪肯大学经济学院,有一个中国经济与贸易问题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主任是个年轻的中国人,叫金凯平,他和迪肯大学经济学院的Breth教授合作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贸易指南》,他在做中国经济与贸易的咨询工作。
  于是,便有人慕名而来了。
  那一段时间,我的咨询工作突然多了很多。来我这里咨询的有些是大学的教师,有些是政府官员,但更多的则是一些一心想和中国做生意的生意人。就是说,那一段时间,我陆续认识了很多人。这对我后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那一段时间也让我明白了我的长处在哪里。
  有一天,我在办公室里接到一个电话。讲电话的是个男人,听口音是中国大陆人。他自报家门说他是Bill,想咨询一下如何同中国人进行商业谈判的问题。我说好吧,你过来,我们好好谈谈。
  不一会儿,就有人敲门了。竟然是我们一起住过的那个Bill!
  原来Bill已经到墨尔本大学计算机学院念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