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54-毛泽东与贺子珍-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一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会议还没有散,贺子珍同几个同志正在一间屋子里抄写标语,一个女同志快步走了进来,兴高采烈地说:    
      “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了!”    
      在座的同志都欢呼雀跃起来,贺子珍也开心地笑了。    
      这个女同志对贺子珍说:    
      “中央让我们马上发电报,把这个消息告诉一、二、三、四、五军团,译电的同志忙不过来,你帮助译电好吗?”    
      贺子珍很愉快地答应了。    
      当时军委负责发电报的有四个人。贺子珍是在江西中央根据地学会的翻译电报,能亲手把这个喜讯传到全军,是光荣的事情啊!    
      这天,毛泽东回到家里,一见贺子珍,就欢喜地说:“错误的军事路线终于结束了,我也有了发言权。”    
      “是呀,现在好了,我们党有希望了。”贺子珍高兴地回答说。    
      会议的精神迅速在全军中传达了。毛泽东还亲自到一些军团作传达。全军士气大振,他们欢呼:红军得救了!我们的党得救了!    
    


第六卷 漫漫征程一路艰辛(1)

    毛泽东知道贺子珍分娩后把孩子送掉了,点点头:“你做得对,我们只能这样。”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机动灵活的军事战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说过:“国民党的士兵有两条腿,我们的战士也有两条腿,可是他们的两条腿,走不过我们的两条腿。”    
      毛泽东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大幅度地迂回于云      
    、贵、川三省的广阔天地之间,终于跳出了数10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    
      1935年2月20日前后,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攻克娄山关,乘胜再次攻占遵义,击溃敌军两个师又8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毛泽东吟就《忆秦娥·娄山关》以抒胸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娄山关和诗词手迹。一天下午,休养连的队伍来到贵州白苗族的一个村庄,准备翻过一座山峰。怀着孕上路的贺子珍肚子阵阵作痛,她预感到要分娩了。    
      休养连的连长侯政立即让一些同志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间屋子,把贺子珍扶了进去。连里的医生和护士都留下来为她接生。    
      休养连的队伍继续前进,后续的部队一支一支地从他们的屋前经过,最后,殿后的部队也走过去了。他们留下了话:敌人正在后面追赶过来,你们必须在下午4时前翻过这座山,否则有被敌人追上的危险。    
      连里的领导紧张地守候在“产房”外面,一面为贺子珍能否顺利分娩担心,一面计算着时间,考虑如何应付眼前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所谓“产房”,只不过是一间用单层砖砌成的破旧房子,里面空无一物,没有床,没有锅,也没有灶,连门都没有,只剩一个破门框。    
      贺子珍只能躺在担架上分娩。同志们张罗着想烧点热水,可是没有柴禾,水井也不知在哪里。时间紧迫,不容许他们从容地去寻找。    
      贺子珍生下了这个女孩后,担架员便把她从房里抬出来上路了。贺子珍的担架上、衣裤上,还残留着揩抹不掉的斑斑血迹。    
      前面的路程茫茫,行军途中,连大人都很困难,要把一个婴儿养活几乎是不可能的。处置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送给当地的老乡——这是不需要作任何讨论的。    
      毛泽民的夫人钱希均用一件大衣把女婴裹好,贺子珍用虚弱的手,从身上掏出仅有的四个银元,交给钱希均,说:“把这几块钱带上,交给老乡抚养孩子用吧。”    
      担架员抬着贺子珍走了没多远,钱希均抱着婴儿又追上来,对贺子珍说:    
      “你赶快给小孩子起个名字,或者留个什么东西,日后也好相认。”    
      贺子珍摇了摇头,刚毅地说:    
      “不用了。革命的后代,就让她留在人民当中吧。孩子将来要是参加革命,我们日后可能相见;如果不参加革命,就让她在人民中间,做个老百姓吧!”    
      15年后,当贺子珍把惟一留下的女儿送到她爸爸身边,她自己孑然一身度过那漫长的岁月时,她牵肠挂肚地地念起被自己扔下的这个女儿来。她曾设法查访,但没有下落。这时,她才后悔当时没有留下个什么东西,以便日后寻访。    
      后来,她哀伤地说:“长征路上生的这个女孩子,我都没有看清楚她长个什么样子,也说不清楚具体是在什么地方,送给了什么人家。我也无法知道她今天的死活。后来,毛泽东知道我分娩后,把孩子送掉了。点点头,赞同地说:你做得对,我们只能这样。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    
      长征路上,筹粮困难,分娩后的贺子珍,经常吃不饱肚子,当然更谈不上产后营养了。由于条件恶劣,产后的贺子珍得不到护养,结果闹下了病根。    
      有一次,队伍开进云南一个地方,缴获了一批云南火腿,每人都分到了一份。连里照顾她产后虚弱,给她分了个双份。贺子珍不肯接受这个特殊的照顾,她只留下一份,把另一份退回连部。她恳切地说:    
      “我没有什么困难,把这些东西拿去给真正有困难的同志吧。”    
      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把自己那份送来,放在贺子珍的手里,对她说:“你做得对,共产党员应该先人后己。”    
      贺子珍收下毛泽东送来的那份火腿,并没有一个人吃,而是同连里的同志一起分享了。    
      贺子珍分娩后不久,另一个女同志也分娩了。但是队伍越往北走,条件越是艰苦。粮食买不到,有时每人每天只分到一点点炒米或炒面。    
      这个刚生过孩子的女同志,连吃个半饱都做不到。贺子珍便把自己的一份口粮倒出一大半,送给那位女同志,自己找点野菜充饥。那位女同志不忍吃她的口粮,说:    
      “你拿回去自己吃吧,我不要,你也刚生过孩子。”    
      贺子珍硬是把口粮倒到那个女同志的碗里:“你一定要吃掉。现在的条件就是这样,没办法,大家一起克服吧!”    
      休养连指导员董必武见了这个情景,劝那位女同志说:“她让你吃就吃吧,子珍就是这么个人,只要她有一点吃的,都会毫不犹豫地送给别人;只要她有衣服穿,也会毫不犹豫地脱下来,送给同志。你不接受,她还不高兴呢!”    
    


第六卷 漫漫征程一路艰辛(2)

    那个女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当然,在艰苦的长征路上,贺子珍最关心的还是毛泽东。她知道,毛泽东现在身上的担子很重,身系几万红军战士的安危。因此,她总是尽自己的可能,让他吃得饱些,吃得好些。    
         
      红军打了土豪,有时给每个人发一点零用钱。贺子珍舍不得花掉,总是留着,等路过集镇时,为毛泽东买一点好吃的,用饭盒盛着给他送去。    
      过西康时,红军战士买不到粮食,每人只能分到一点没有长成熟的青稞。这种生的青稞既不好吃,又不易消化,往往怎么吃进去,还怎么排泄出来。可是,即使这样的食物,也不可多得。    
      有一次,贺子珍同毛泽东坐在一起吃半熟的青稞,毛泽东一面吃,一面低头看文件。贺子珍怕他吃不饱,就把自己碗里的都拨到他的碗里了。毛泽东一点也没有发觉,只是吃完后奇怪地说:“今天的青稞怎么那么多,老也吃不完?”    
      还有一次,在宿营后,贺子珍发现,她们宿营的床上铺的都是麦糠,一双大眼睛放出异样的光彩。心想,用它做成饼子,可以美美地饱吃一顿呀!几个女同志借来了铁锅,动手做起贴饼子,每人分到几个。贺子珍舍不得吃,全都送给毛泽东了。    
      毛泽东也舍不得都吃了,又给贺子珍留了一个。    
      遵义会议后,贺子珍已经不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了,但为了照顾毛泽东,保证他集中精力指挥红军,她总是默默地去做她能做的一切工作。    
      队伍一宿营,她常常抽空来到毛泽东办公的地方,帮他抄写电报,整理文件。农村的住房十分简陋,每次队伍停下来,为毛泽东准备办公的地方,都很费周折,有时连门板都借不到,只好把两个铁皮文件箱摞起来,铺上那条红毛毯,就权当办公桌了。贺子珍帮助毛泽东抄写东西,再要找个桌子,就更困难了。    
      在战斗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刻,毛泽东常常是几天几夜不睡觉。看着毛泽东熬红了双眼,熬瘦了面孔,警卫员急了,他们劝又劝不动,只得把贺子珍请来想办法。    
      一次,贺子珍被警卫员找来后,拿起煤油灯对毛泽东说:“灯没油了,先歇一歇再干吧!”    
      “不行呀。我正等着前方的电话。”毛泽东回答说。    
      “那好办,我来替你守电话,你先去睡一会儿。电话一来,我就喊你。”贺子珍想出了办法。    
      于是,她代替毛泽东守在电话机旁,让毛泽东安心地闭目养一养神。    
      为了照顾好毛泽东的生活,贺子珍想了很多办法。衣服破了,她帮助缝补;衣服脏了,她帮助洗涤。    
      有一次,行军中遇上下雨,毛泽东的衣被都淋湿了,那条红毛毯也湿了。宿营后,贺子珍赶忙生上火,把毛毯烤在上面,又把火盆拉到毛泽东跟前,让他把身上的湿衣服烘烘干。她见毛泽东在看书,就对他说:    
      “毯子烘在火盆上了,我去整理材料,你看着点。”    
      毛泽东答应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