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六味茶-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帮结束,赳襄子带着沮丧和不满的情绪,埋怨王良说:〃从比赛的情况看,你并没有把你的驾驭技术全部传授给我呀!〃

  王良说:〃哪里是这样的呢!我的技术确实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您,可是您不能够恰当地运用它。驾车,最重要的是使马的身体安稳地套在车内;御手用心去指挥和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这样才能跑得快走得远。可是当您落在后面的时候,一心要超过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惟恐被我撵上。驾车比赛,总是要有先有后的。您却把先后看得过于重了,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个先后上面,哪里还能去指挥和调整自己的马匹呢?这就是您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赵襄子在与王良赛车的过程中,接连换了三次马,显然在客观条件上远远超过王良,可是仍然落在后面。王良指出它失败的原因是:〃把先后看得过于重了,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个先后上面,哪里还能去指挥和调整自己的马匹呢?〃这个分析是十分中肯的。

  寓言告诉我们,抱着虚荣心,一心只想抢前占先,出人头地的人,在学习上是不可能全神贯注的。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患得患失的思想和浮躁的作风,胜则气昂,败则气馁。这种人多半有几分天资,靠小聪明也能掌握一些本领,但往往在关键时刻不能把才能全部发挥出来。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在前面的始终是那些不为名、不为利,踏踏实实钻研着的人们。

  所谓学问之道贵以恒,是指学习之中要坚守信念,严肃认真,踏踏实实。如果不能脚踏实地的刻苦用功,使得不到收获的。我们再来看一个〃岳飞论马〃的寓言:

  有一回,宋高宗问岳飞:〃卿得到好马了没有?〃

  岳飞回答:〃臣有两匹马,每天吃粮秣数斗,喝泉水半石,不过,他们不肯吃不精良不清洁的食物。当驾驭它们时,它们先是轻步慢跑,到百里以后才开始奋勇疾弛,从中午到黄昏还能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不气喘不流汗,显得若无其事。这是接受得多而不肯苟且获取,力量充裕而不愿逞能,能够行远路的良材啊!可惜这些马接连死去。如今我所乘坐的马,每日食不过数升,吃草料不挑选,喝泉水不选择;刚拉住缰绳,还没有坐稳,它就跳跃疾驰;才行百里路,就精疲力竭,汗水淋漓,气喘吁吁,奄奄欲毙。这是取得很少而容易满足,好逞能而容易力穷,才短力弱的驽材啊!〃

  宋高宗连连点头说:〃说得好,说得好极了!〃

  这则寓言可以用来喻人。那些在学习上抱着认真严肃的态度,不仅接受的很多,而且注意选择,虽然掌握渊博的知识,但是却不炫耀卖弄的,才是雄才大略的人,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而那些在学习上缺乏认真严肃的态度,不仅接受的很少,而且容易满足,虽然本领有限,却喜欢逞能显示自己的,则是平庸碌碌之徒,对此此种人不可委以重任,他们也不可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之路是漫长而辛苦的,只有不辞劳苦,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做人也是一样,能耐得住寂寞,不断充实自己,并于实践得真知,才能成为经得住考验的人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

  清人著作《朴丽子》中关于学问的害处的几句议论极为精当,这里转引如下:

  〃人但知剑戟足以杀人,而不知学问之弊其害尤甚。何也?所持者正,所操者微也。正也难夺,微也易惑。语云,不药当中医,此语可以喻学。夫学焉而不得其通,故不如不学之为犹愈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学而不通,不如不学。〃

  学问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学到的东西,不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仅仅是照本宣科,那就会犯很大的错误。赵括纸上谈兵害得40万大军被秦国坑杀是一个例子,三国中马谡失街亭是另一个例子。街亭是送粮到前线的咽喉之地。诸葛亮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咬牙派出了自告奋勇的参军马谡去守街亭。马谡领军到达街亭并勘查地形后,来到一个处于山下的五路总口。副将王平认为应当伐木为栅,就五路总口当道下寨。以阻敌军,只要筑起城垣,便有一夫当关之势;马谡却认为侧边的一山树木茂盛,是天赐之险,魏兵到来,居高临下,可势如破竹。王平又指出,魏军如果在山下断绝取水之道,蜀军会因缺水而不战自乱。马谡却认为,《孙子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军若是截取取水之道,蜀军岂不死战,到时正好以一当十,奋勇杀敌。

  马谡自入绝地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无计可施,被迫唱了一回空城计,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一败涂地。

  可是仔细想想,马谡说得也没错,历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也不是没有。巨鹿之战中,项羽领导楚地义军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战后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成就了西楚霸王的一世威名。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列阵,大败赵军,擒杀赵王是另一个例子。为什么对于项羽和韩信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马谡却是自取灭亡呢?

  一场战役的胜负是很多因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大局、双方实力、战争形势、战役格局等等。但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主观能动性和士气往往是问题的核心。统帅最重要的任务是利用各种心理战术,提高我方的士气,打击对方的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成功的原因在于〃因势成勇〃,通过选择进入不利的地理环境来提高军队的士气。但不利的地理环境并不会自动转化为高昂的士气。

  假设双方其他条件相仿,这种战术要想取胜至少还需满足以下几项条件:(1)速战速决。这也符合《孙子兵法》对死地的定义:〃疾则存,不疾则亡。〃这也是项羽为什么用持三日粮的方法造成紧迫感,不让士气衰减的原因;(2)虽然实力处于相对劣势,但军队因为求战的心理(如巨鹿之战)或胜战的历史(如井陉之战),有较高的斗志;(3)军队的统帅身先士卒,具有较大的个人魅力和威信,军心团结一致,〃齐勇若一〃,〃相救若左右手〃。项羽和韩信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反观街亭的情况,马谡一个条件都不符合。首先,他的任务是守街亭,没必要也不可能速战速决;其次,作为一支防御型队伍的编师,没有理由相信蜀军有很高的战斗欲望;第三,马谡初次领军,缺乏个人魅力和威信。所以,同样的战术对项羽和韩信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对马谡却是自取灭亡。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险招,与《孙子兵法》里一贯强调的靠庙堂之算,靠理性计划先胜后求战的精神是矛盾的。问题在于,兵法在这些使用条件上一般都颇为含糊其辞,即使直接谈到,也往往无法穷尽现实中的千变万化。而且,即使主要条件都考虑到了,决策者对条件成熟程度的准确判断能力也往往只能靠长期的历练和实践。〃疾则存,不疾则亡〃,这个〃疾〃是几十分钟、几小时,还是几天?几万人、几十万人的性命,乃至国之存亡都取决于对这个分寸感的拿捏能力。唐太宗在《唐李问对》中说,兵法可以意授,无法语传,也是这个意思。〃赵括们〃熟读经典,却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策略,可以想见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由此,学问不是用来照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虽然说出来很俗,但在实际中当真含糊不得啊!特别是现在所谓的MBA教育风行一时,学院里训练出来的经理能否禁得住商场搏杀的考验呢?那并不是由他们的成绩单决定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求学离不开书本。我们要重视书本中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从书中获取知识。

  读书四道

  古人说:读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阅《资治通鉴》能够知古今;《二十四史》道尽天下的兴亡;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叙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可见得〃书〃的重要。

  人应该要读书,不读书则不知仁义。古来的读书人自我反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无非是勉励自己,也能挤身圣贤之流。所以,人不仅要会读书,还要会用书,用书之道,有四点:

  第一、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现在有很多人,收藏了很多书,尤其那些发了财的人家,在酒柜之外,还要加设书柜,收藏一些名家的著作,以附风雅,方能堪称书香世家。所以藏书不难,却以能看为难。

  第二、看书不难,能读为难。有些人看书,走马看花,随意浏览;或是漫不经心,貌似阅览,却妄想纷飞,心猿意马。若能将书中真义读出来,真正深入了解却很不容易,所以看书不难,能读为难。

  第三、读书不难,能记为难。纵使会读书,也能了解,但是记不得,随看随忘,随读随遣,亦不能达到读书的效果。所以读书不难,以能记为难。

  第四、能记不难,能用为难。有很多学者,以速读的方式阅读,在博闻强记之下,赢得博学多闻,聪明巧慧的美名。虽然口若悬河,叨叨不绝的倒背如流,但是不会运用,没有融会贯通,不能善加运用,即使读了许多书,对于自他也是没有什么利益的。

  古德云:〃一册经卷满馨香,法味供养最富足〃,〃人抬人万丈之高,书抬人无价之宝〃。韩愈也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在在说明以著书立说来利益人间,是书的最妙之用。

  所以我们读书要紧的是不但要藏书,而且是要能看书,能看书还要能读书,能读书之外还要能记书,记书以后还要能运用书。将书本融入生活,把知识化为智能,以处理人世间的诸多问题,那么这个书才有用。其实,我们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一本书,所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