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类曾经被毁灭-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节 自私的“上帝”
  《圣经》在全世界可能是最普及的一部宗教著作,如果要说发行量,大约世界上没有一本书可以和它相比。西方人就不用说了,即使是东方人或其他大陆的居民,只要稍有一点学问,就没有不知道《圣经》的。
  《圣经》中有这样一条记载:上帝辛辛苦苦造出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当时这两人天然淳朴,率性自然,不知善恶,亦不辨是非,无生、老、病、死,无忧、愁、恐、惧,成天乐融融,喜陶陶,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上帝特意安排的伊甸园里。就这样过了许多年。然而,有一年却出了事。
  当时伊甸园里有一棵树,名叫“善恶果树”,上面结着许多又红又大的果子,那就是“知善恶果”,据说吃了此果,人就可以知善恶、明是非。不知为什么,上帝总觉得让人类知善恶、明是非是件非常非常不好的事,所以反复告诫亚当和夏娃:千万不要吃“知善恶果”!起初亚当和夏娃还能听从上帝的训诫,可时间一长,正应了那句“人闲出故事,饭饱生余事”的古训,在人类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将上帝的训诫早忘到了九霄云外。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伊甸园里除了人类以外还有许多动物,在这些动物当中最属蛇阴毒,脑袋里常有些坏主意。有一天,蛇对亚当和夏娃说:“亚当夏娃啊!你们成天在这园子里转来转去,不感到寂寞吗?为什么不去做一些有趣的事呢!比如像这棵树上的果子,它那样红、那样大,肯定很甜,为什么你们不摘下一个尝尝呢?听我的话,吃了这果子,你们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的本事,就有了明察秋毫的能耐。”亚当说:“上帝不让我们偷吃‘知善恶果’,我们应该听从上帝的安排。”夏娃却说:“吃一个果子有什么打紧,再说上帝也太自私了,他知善恶、明是非,为什么不让我们知善恶、明是非呢?”(从《圣经》前后的记载来看,当时是夏娃主张偷吃的,所以后来上帝才单独处罚了夏娃和蛇。)亚当这位男同胞也是意志不坚定,“英雄难过美人关”,最后被迫同意了夏娃的意见,偷吃了“知善恶果”。
  上帝知道了这件事后,十分震怒,他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搞生命树上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于是,上帝将他俩赶出了伊甸园。这件事对人类而言是大件事,人类“原罪”的思想就起源于此,因为有了“原罪”,人类才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现象,这些苦难都是上帝对人类惩罚的结果。这段往事被记载下来已经有几千年了,许多人从现在的思维方式出发,对这条记载百思不得其解:知道人间善恶,明辨天地是非,究竟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上帝不让人类知善恶呢?人们想来想去,终究想不出其间的道理,于是,在许多人的心里都暗暗有这样一个念头:上帝太“自私”!
  在以上,我们曾经分析了这条记载与大洪水的关系,也知道“善恶果”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知识、一种文明。除了这层意思以外,实际上,这则记载还有另外一层更加深刻的含义,上帝不让人类偷吃“善恶果”这件事,完全是上帝对人类的关心,而不是出于一种自私的目的,上帝是在告诉后人一个十分明确的戒律:
  一、人类不能擅自发展自己的文明形式!
  二、人类应该延续大洪水以前的文明模式!
  大家知道,善与恶是一种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它是一种道德的观念,我们今天说,损人利己不好,它是恶;好善乐施好,它是善。既然是一种态度,那么善与恶就没有绝对的界限。一个家族成员因雪家族之耻而杀人,从家族的角度讲,他的行为就不能完全说是恶,但从社会法律的角度来讲,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就是恶。而且,不同民族对善恶的看法也相距甚远,一种行为,在一个民族看来是善,但也许在另一个民族看来就是恶。因此,善恶是文化标准,而不是宇宙天地的客观标准。由此可以类推,一种文明有一种善恶观,物质文明有物质文明的善恶观,如果存在“中介文明”,那么“中介文明”的善恶观肯定与“物质文明”有所差别。因此,《圣经》里的“知善恶果”它决不仅仅指善恶标准,而是具有普遍意义,它代表的就是一种文明形式。
  从记载的前后来看,偷食“知善恶果”所创造的文明,应该不是大洪水以前的文明。第一,因为以“善恶果”事件为分界线,人类前后处在两种生活环境里,有本质的变化,前一个生活环境是伊甸园,那是一个神仙天堂般的世界;后一个生活环境,就是目前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充满了艰难困苦。第二,我们从前一个生活环境到后一个生活环境,完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是上帝处罚以后的结果。第三,人类在此以前是无罪的,而在此以后却是有罪的。
  因此,《圣经》中的这则记载应该这样理解:上帝认为,当人类遵守着大洪水以前的文明形式,人类就会幸福生活,就会得到“神”的照顾;但是,如果当人类发展起自己的文明,背离了“中介文明”的原则,那么人类社会将遭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归根一句话:上帝不允许人类发展自己的文明,即“物质文明”。
  大家也许会奇怪,“物质文明”有什么不好,看一看今天的生活和我们的周围,哪一项不是物质文明的成果,没有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吗?我们可以乘上飞机、火车、轮船周游世界吗?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地球另一头两只蚂蚁打架吗?……上帝为什么不让我们发展这样好的文明?难道让我们一直过苦日子吗?说来说去,上帝还是一个“自私的上帝”!
  如果在20世纪以前,我们没有很好理解“上帝”的苦心,那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20世纪末期,我们依然不能理解“上帝”的苦心,那就变得十分危险了。从80年代以来,全世界掀起一股保护环境热潮,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发展物质文明本身的反思。我们已经在书中从一些侧面,揭示了物质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看来上帝的确精明,在人类的初期,他就了解了物质文明将要带给人类的“灾难”,让我们记住上帝的训戒吧!
  ------------------
  结束语
  这本书写到此就要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我们带着大家,从中国古代“天”神话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想象空间。我们不能强求大家接受我们的观点,但请大家一定注意本书例举的事实,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为这些事实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回答“人类将走向何方”的关键。我们今大的探索决不是为了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之中,而是为了明天的道路更加宽广。
  回顾人类的历史,我们曾经拥有过两条道路,一条是自觉开发内心世界。努力追求精神平静与升华的道路;一条是改造物质世界、努力占有更多物质生活资料的道路。前一条道路被现代科学无情地批判了,而后一条道路正在受到现代人的反思与怀疑(源于环境的压力),可怜的人类还剩下什么呢?
  一种价值观决定一种生活的道路,那么人类的价值观(即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又在哪里呢?从60万年以前,第一个原始人打制第一块石器开始,积6000年的文化沉淀,我们今天应该对人类的总体价值观有一种科学的认识,可悲的是我们直到今天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对人类总体价值的认识我们并没有超越公元前400年前后那一代哲人划定的圈圈。
  如果说人类的价值、人类的幸福只在于用向外无情掠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享受的欲望,那么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就没有任何区别。生存是必要的,但生存却不是唯一的,而且生存的方式更不是唯一的。大肆掠夺与破坏的生存方式仅仅是动物本能的直接宣泄,人类本应有更为道德的生存方式。如果我们放弃偏见,丢掉不可一世的心理障碍,那么我们在人类已有的文化当中完全可以发现更体面、更高尚的生存方式。
  科学的尴尬正面对历史的嘲笑,不论我们多么厚颜无耻都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人类转了几千年的圈子,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正如不少历史学家一生穷经皓首到头来只证明了一点:史书的记载是真实的!
  未来不是梦,人类的未来必然伴随一次伟大的文化复兴与回归。远古文明正穿过厚厚的浓云向人们射来希望之光,一个时代的召唤在响起:归来兮!迷途之羔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