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类曾经被毁灭-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民众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心理,对什么都不愿作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而喜欢模模糊糊的思维方式,可能、也许、大概、大约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思维当中。这决不是个别现象,它反映着整体文化的某种特点。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具有这种思维的特点,另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道教讲“道”,那么什么是“道”呢?按道家的说法,道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东西,《老子》第二十一章有几句十分含糊的话,“道之为物,椎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究竟“道”是什么,读完后反而使人更糊涂了,只知“道”就是“恍惚”,那么“恍惚”又是什么呢?看的人真的忧恍惚惚起来。实际上,老子自己都不知道“道”是什么,只好模棱两可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我们大胆将老子所说的那个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道”与上古神话里那个灰蒙蒙、暗乎乎的混沌状态相互联系起来,人们就会突然发现,“道”和混沌是那样相似,完全可以说老子所说的那个“道”就是混沌。关于这个推论还有一条证据,道家的至上神是元始天尊,而元始天尊的原型又是上古神话里的造物神盘古。大家一定还记得“盘古开天”的神话,是他从混沌中开辟出了天地,因此,盘古——元始天尊的本身就包含了混沌的意思。
  从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道”和混沌的关系。老子讲“道”,旨在说明万物都源于那个“先天而生”的精神,即“道”。《道德经》这样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以上的假设是正确的,即有意识的人产生于混沌之后,那么正好与老子的哲学体系相符,人类是从混沌结束的一瞬间开始感知世界,在古人的思想里,无疑世界万物都是从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中产生的,所以道家才把它作为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世界范围内的早期神话里,还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对地狱和鬼魂的描述。这里我们暂不谈世界各民族的地狱。鬼魂文化抛开表面差异后的一致性,只注意地狱黑暗、阴冷的表现形式以及这种表现背后的心理因素。
  古人认为,鬼是人死以后的魂魄。人死之后,魂魄要回到它来的地方,《尔雅·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曰:“死人为归人。”那么,人死以后要回到哪里去呢?要回到一个阴冷、黑暗、潮湿、充满邪恶、痛苦的地方。这从中国最早的地府思想就可以看得出来。
  王逸注《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云:“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而这个幽冥之国就在章尾山。《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也。”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说:北海之内有座大山,名字就叫幽都之山,真是山如其名,这是一座黑漆漆的大山,说来也怪,不但山是黑色的,山上不论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有黑色的鸟、黑色的狗、黑色的老虎,还有黑色的狐狸,甚至,这里的居民都是漆黑的,这就是地狱。
  《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记载,在苍苍茫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孤零零的高山,名叫度朔山,山上长着一棵奇大无比的大桃树。据说,它的枝叶伸展开来有三千里那么大。桃树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大木门,名字就叫鬼门,这是万鬼出入的大门。门的两边站着两位神人,一个叫神萘,一个叫郁垒,在这座度朔山上统治着鬼魂。所有的鬼魂每到晚上就可以外出活动,但天亮鸡叫之前它们必须回到鬼国来。两位门神如果发现晚上出去的鬼中有祸害人类的恶鬼,就用苇索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所以鬼怕桃树,也怕老虎。
  中国古籍中还有一处地狱,也叫幽都,它在昆仑山的地下。《博物志》记载:“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奉。”昆仑在中国古代本来就有黑色的意思,唐代志怪小说中“昆仑奴”一词,实际就是黑奴,可见昆仑山本身就有“黑山”的意思。
  不但中国古代传说里地狱不是个好地方,即使是国外的地狱,同样是一个充满黑暗、邪恶的地方。佛经《大智度论》曰:“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闷极,故名为黑。”单看佛教十八层地狱的名字就足以吓死人,刀山地狱、沸屎地狱、剥皮地狱、蛆虫地狱、寒冰地狱等等,凡是人间能够想像得到的刑法都集中在地狱,像斩、锯、劈、刺、割、火烧、汤煮、剥皮、油炸等。《冥祥记》中“赵泰条”对此有一段文学性的描绘:“所到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竞体;或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有持大杖,从后催促。铁床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赴即焦烂,寻复更生。或炎炉巨锅,焚煮罪人,身首碎坠,随沸坠转,有鬼持叉,倚于其侧,有三四百人,立于一面,当次人锅,相抱悲泣。或剑树高广,不知限极,根茎枝叶,皆剑为之,人众相誓,自登自攀,若有欣兢,而身体割截,尺寸离断。”真是残不忍睹。
  世界所有民族有关地狱的思想,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也使我们对此产生了疑问,人类为什么要设置地狱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是想用假想的地狱来发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是深深潜藏在人类意识深处的一种怨毒,它是怨恨,也是恐惧,而且肯定与黑暗有关。这种情绪很深很深,它没有具体的指向,因为它很模糊,很檬陇,好像来自于我们基因的深处。如果人类是由自然界的动物进化而来,心理应该是平和的,根本不会有这样一种怨毒、恐惧交织的潜意识。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认为,人类关于地狱的种种描绘及内藏的情绪,与混沌世界有关,也就是说,与人类被创造的经历有关。
  现代医学证明,任何活细胞都有记忆的功能,不但动物如此,植物也如此。因此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痛苦的假设:
  宇宙高级生物在利用地球已有动物提取出活细胞中的基因分子进行加工、重组的过程,对任何一种被其利用的生物细胞来说,都是一个痛苦、可怕的经历。在试验室里,动物细胞被肢解、剪接、拼接,就像一个人活生生被手术刀一块一块肢解了一样,这是一个血淋淋的痛苦经历。而且在完善人体结构的过程中,这样血淋淋的事情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痛苦的记忆一代一代强化,最后被遗传基因保存下来,深深潜藏在人类的每一个细胞中。但是,基因的记忆是模糊的,它不能告诉我们具体的形态,只是把这种记忆呈弥漫式向四处扩散。当人类被赋予高级感知能力——精神和意识时,这种模糊不清的痛苦、怨毒的记忆就夹杂在思维中,形成了与混沌差不多的地狱、鬼魂思想。因此,人类对黑暗、死亡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厌恶感,正是这种情绪使人们造出了可怕的地狱,它再现了人类初期细胞被反复肢解、拼接的痛苦经历,所以,世界所有早期民族的地狱思想都残毒无比,而且这种残毒都是在黑暗中发生的。
  第五节 历史上的巨人之谜
  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讲述一个类似童话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三人,他们各有神通。老大是个千里眼,能看见一千里之外两只小蚂蚁打架,当他看不清什么稀奇事的时候,就让老二顺风耳去听,再不就让老三通天长腿去看个明白。有一天,老大想吃鱼,就对老三说:“你去海里抓几条鱼吧!”老三答应一声,几大步跨到海里,海水仅能淹到他的小腿上。他弯下腰从海里抓起一大把鱼,又兴冲冲几大步迈回家。这是社会上有关巨人最通俗的一种传说,故事中的通天长腿老三实际上就是一个巨人。
  关于巨人的传闻,在古史中绵延记载了几千年,直到中国明清之际还有类似的笔记记载。不仅如此,国外也有大量相同的记载。然而,由于巨人身材高大的过分离奇,许多人根本不相信有巨人的存在,以至使巨人成为历史上一谜。
  在中国神话里,最早记载巨人事迹的是《山海经》这本书,其中最有名的是“夸父追日”的传说,故事说:在荒漠的高原上有一座山,听起来就很吓人,名叫成都载天,想必是很高很高。山里住着一位名叫夸父的巨人,他十分高大,但到底有多高,没有人能说清楚。他在山中闲着没事,渐渐养成了一个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玩蛇,常常手里拿着两条黄蛇,耳朵上也挂着两条黄蛇。他为人很骄傲,自认为自己力大无穷,可实际上,他的胆子很小,最害怕夜晚。有一天,他看着渐渐西沉的太阳,产生了一个追日的念头。于是,他迈开大步向西方追去,好不容易追到了隅谷(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眼看就要把太阳给抓住了,可偏偏这个时候他口渴得要命,急得他三步两步跑到黄河和渭水河旁边,张口一吸,两条河就被喝干了。但是喝干了这两条河的河水还是不解渴。他又想去喝大泽里的水,可没等走到,这个巨人在半路就被渴死了。他手里拿的手杖落在地上,马上化作一片邓(桃)林。
  当然,《山海经》里记载巨人的决不止一处,《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大荒北经》又记载:“有人名曰大人,其大人之国,厘姓,黍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