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类曾经被毁灭-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的“天”与现在的天统一起来,所现,形成了怪异的天空崇拜。
  越县以后.人们对天崇拜越是不可理解,大家心里都在嘀咕:崇拜个虚天干什么?于是,天崇拜开始衰败。但在强烈继承传统的惯性下,天崇拜成了皇帝的专利,但是,许多皇帝都是礼拜而不知所以然。等历史发展到我们今天,现代的人更是不能理解这种古怪的宗教信仰。
  然而,远古时代这个“天”,对我们的祖先影响竟然如此之大,先民将对“天”的宗教记忆保存在文化、心理的最底层,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潜宗教意识。但这种潜宗教意识,在后来的历史中,竟然没有一种宗教形式能够充分表达它,于是,形成了中国人弥漫式的宗教观念,什么都有人信,但什么都不长久。拿起这个看一看,扔掉;拿起那个瞧一瞧,再扔掉。凭着潜意识的引导,中国人宁可崇拜生命的自然过程,去研究天、地、人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不痴迷于任何一种宗教形式。这是个赋有历史使命的民族,它默默地一代又一代地希望找回心灵深处的“天”。
  好啦!这些沉重的话题就说到这里吧。我们再回到“天”的主题上来。
  既然,远古时代的“天”是一颗临近地球的巨大星球,那么,它究竟指的是哪一颗天体呢?它是否还现存太阳系呢?这个事件究竟发生在什么时代呢?
  让那些陈旧的思维方式、学术观点统统见鬼去吧,解答上述问题,必须有一个大胆的突破,这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对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相信:真理就包含在大胆的假设之中。
  远古的“天”就是现在的月亮!
  ------------------
  炽天使书城OCR小组 
  书情小筑扫校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李卫东-->人类曾经被毁灭-->第三章 扑朔迷离的月球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三章 扑朔迷离的月球
  大约在15000多年以前,一艘来自宇宙深处的外星人飞船——月亮宇宙飞船,突然拐了一个弯,驶进了太阳系,并降临地球近地轨道,悬浮在中国西北部地区的上空,低得仿佛一踮脚就可以摸得着,传说中的“神”驾临了地球。这不是科幻,而是事实。
  第一节 天——月假设
  神话中的“天”,既然是一颗曾经离地球很近的巨大星球,那么它究竟是谁呢?在现在的天空中是否还可以找到它呢?它与人类现在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国西南瑶族地区,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天上只有太阳和星星,却看不见月亮,那时的夜空漆黑如墨,每当夜晚降临,大地上就被恐惧笼罩,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躲进自己的巢穴。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热烘烘、七棱八角的大山一样的东西,它不圆不方,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放射着毒热的光芒。瑶族人的这则传说讲的就是月亮的来由,月亮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空的,当时已经有了人类。瑶族的这则传说有几分可信程度呢?
  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距离我们地球大约有384400公里,它的大小是地球的1/4,即直径3476公里。在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星空范围内,月亮作为地球卫星的体积算得上老大。比如,木星卫星的最大体积与木星之比大约是亚1/27,其他行星的卫星更是小得可怜。别看月亮个头大,但距离我们过远,所以,看上去像个大盘子。在古代,人们观察月亮都是用目光,所以,根本看不清月亮的构造,只知道月亮上有些地方明亮,有些地方昏暗。1609年,当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类才第~次清楚的知道了月表地形的构成:月亮上并不是平坦的,它表面坑坑洼洼,那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当然还有一些平原,那就是月海。
  瑶族的这则传说很神奇,可以肯定的是,它是近距离观察月球的结果。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有能力,将月亮从384400公里处拉近100倍,那时站在地球上看月亮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用肉眼就可清晰地看到月亮上各种各样的环形山、山脉、山谷、平原。而且,在这样的距离上,月亮的山脉是向外突出的,这难道不是传说中“七棱八角”的描述吗?再试想一下,在这样的距离下,你能感觉到月亮是个球体吗?不能,因为,月亮直径3476公里,它太巨大了,有谁站在地平线上,可以感觉到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呢,所以,传说中“不圆不方”的描述是十分准确的。
  因此,瑶族的这则古老的传说我们认为有很大的真实性,否则在没有现代化仪器的古代,这种想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结合在上一章我们对神话中“天”的剖析,对甲骨文天字的解释,瑶族的这则传说与中国古代神话、古文字所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天”是一个有形有体的星球,“天”就是月亮。这样看来甲骨文“囗”、“囗”和金文“囗”——天字,不但是有道理,而且是太形象了。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天”就是现在的月亮,这就是我们的假设。
  在中国“天”神话系列中,还有大量“天梯”的神话,这类神话可以作为我们假设的一个重要补充证据。所谓的“天梯”就是连接天与地之间的中间物体,在神话中它有时是高山,也有时是大树。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说,连接天与地的是蜘蛛网,这也算天梯神话的变种。赫胥黎《进化与伦理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故事中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这也是一个有关天梯的故事,它的原型也应该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再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的古神话中就有大洪水期间,人们顺着某种秸秆依次上升到三、四、五世界里,从而逃脱了大洪水。
  为什么会有世界范围的天梯的神话呢?我们认为,“天梯神话”的出现绝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为了表现原始人一种向上追求的愿望,它们同样是对某种真实事物的客观描写。
  大家想象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的头顶上出现了一个直径3476公里大小的天体,低得仿佛一伸手就摸得着,它遮住了天空和星辰,大地上一片昏暗。苗族的神话《谷佛补天》中说:“古老古代主宰天地的是宏效,他们移动天地相去一度远,天从此昏昏沉沉,地从此不明不暗。”描述的正是“天”离大地很近时,由于遮挡了部分阳光,所以大地上才“不明不暗”,能见度很低。
  由于这个被称为“天”的星体距离我们地球太近,同时它也太大了,那么你不论怎样向远方眺望,它总是和大地相接,这与中国乃至世界“天地不分”的神话是何等吻合!这样一来,你不论从哪座高山,哪颗大树的侧面望去,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山尖或树梢上顶着“天”,下接着地。人们由此想象,如果登上了山,爬上了树,不就可以直达“天”上了吗?这些山和树多么像一架梯子一样。同时,又使人感觉到,这些山和树仿佛在支撑着“天”和地,一但撞断了,“天”就要飞走了。这就是天梯神话的真相,它是对“天地分离”前空间状态的客观描述。
  我们感到震惊,谁能想象得到,在看似平淡无奇的中国神话里,竟然潜藏着一个如此巨大的秘密,事实上,中国神话中的秘密远不止此。我们再一次感觉到,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竟然有如此大的束缚功能。上述这些神话不知有多少人研究过多少遍,但大家被一种思维模式所限制,见木而不见林。结果,几十年过去了,几个世纪过去了,神话研究的著作如野地里的杂草,多则多焉,可惜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来回重复。
  研究问题角度很重要,每一个新的角度,都会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所谓的系统,也与角度有关,不同的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系统,比如,在此以前,不知有多少研究者感叹中国神话没有系统,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有一个完美的体系,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文化有很强烈的特殊性,它在文化底蕴上与世界各民族的差异极大。我们不否认西方在宗教、神话等方面的研究方式及一些理论有很大的价值,然而,这些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文化研究。比如说,现在中国许多宗教研究者用来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大多数都是西方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很特殊,这些方法和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本人从事过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对此感受颇深。遗憾的是,在这些方面中国前辈学者所做的远远不够,许多领域至今是空白,没有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什么可供借鉴的东西)。也就是说,根本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规范中国文化的研究。
  中国神话自身有很强烈的逻辑性,它完全可以自成一个体系,像中国的“天”神话,就是这个体系的主干。所以,问题不在问题的本身,而在于我们戴着什么样的眼镜看问题,戴着深色墨镜的人,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的眼前也是一片灰暗。为什么不把眼镜摘下来呢?
  第二节 远古时期有月亮吗
  对我们“天——月球”的假设,可能会有许多人捧腹大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说我们再编新神话。可能还有人会说:你这个假设完全违背天文学,月亮从太阳系诞生以来,就处于现在的轨道上,怎么可能来到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呢?
  我们要反问以上这些嘲笑者:你怎么知道月亮从来就有呢?
  我们现在确确实实知道月亮的存在,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事情,而文字产生于地球大约仅有6000年,那么在文字产生以前,天上有没有月亮呢?谁能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