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会试的第一名(会元)为谭延辏В钍院笕闯闪说诎嗣徒砍錾怼U庵值钍砸诹饺旌蠓瘢蚁S肟颊叻治龅燃叮阂患孜考暗冢绽挥腥丛裱邸⑻交ǎ欢兹舾擅徒砍錾恚蝗兹舾擅屯砍錾怼6椎谝幻莆汀7袂坝衫癫抗僭痹诒:偷畛济危缓笈趸瓢衤式砍龆ぐ裁拧U庑┛贾姓弑愕橇牛砑郯俦丁3晌持渭诺某稍薄

  科举考试是三年一科(例如乡试为子卯午酉,会试则错开一年为丑辰未戍)。一个读书人由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到成为进士要经过层层筛选,只有极少数人能取得殿试资格。这一类由正途出身爬上来的士大夫,凭借这种资格,即可列入统治集团之中。

  在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军师宋献策和将军李岩看到一批明朝的士大夫从崇祯皇帝棺柩前经过,传言发表了一篇颇有见地的议论,一语道破科举制度的实质:明朝国政误在重科举,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其新进者盖曰,我功名实非容易,二十年灯窗辛苦,才博得一纱帽上顶。一事未成焉有即死之理?此制科之不得人心也。而归任老臣又曰,我官居极品亦非容易,大臣非止一人,我即独死无益,此资格之不得人心也……

  后来清军攻入北京,在国子监出现了一条“揭贴”(即小字报),上写:“谨奉大明锦绣江山一座,年愚弟文八股敬赠”。简直是对科举制度辛辣的讽刺和控诉。此虽系私人笔记传言,但却反映了封建王朝衰亡时期政治之弊。

  三殿还有一项重要用途——宴会。皇朝每年要举行若干次宴会(包括在太和门、午门等地),按规模有所谓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之类。仅大宴一次就包括郊祀天地后举行的元旦、冬至、皇帝生日,这三次是固定的。还有派将出征授印仪式。当然还有宫殿落成、大封功臣等。至于会武宴、恩荣宴、中秋、重阳、立春、端午以及接待使臣等宴,名目繁多不及备载。在三殿举行的多是大宴,凡赐宴,文武官员以上及诸学士,武臣都督以上皆宴殿上,经筵官及翰林讲读,尚宝司卿、六科给事中及文臣五品堂上官、武臣都督指挥以上官、宴中左、中右门;翰林院、中书舍人,左右春坊、御史、钦天监、太医院、鸿胪寺官及五品以上官宴于丹墀。这种大宴不是常有的事,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次大典礼是太和殿重要用途。

  明代政府有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三殿及所属宫门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赐宴之日,其位卑禄薄者免宴赐以钞,谓之节钱。这样大的宴会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明代光禄寺(专门供办皇宫膳食和宴会的机构)的编制可以推测,据载寺额(即每年用度)岁定银二十四万两……,至正德时用至三十六万两,犹称不足。嘉靖中厨役用四千一百名。再如英宗初,减光禄寺膳夫四千七百余人,由此看来皇宫的厨师要保持四千多人的名额,那么,大宴的规模不会少于万人。 








 
第二部分


关于三殿的几次重建
                  




    关于三殿的几次重建

  三大殿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施工以至建材都是无与伦比的。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后,相隔九个月便被一场大火烧光。到正统六年(1441)重新建成。而后又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万历二十五年(1597)连续两次火灾。其后重建,每次都要动用全国财力、人力。似乎老天成心和天子为难,每次火灾都是由于雷电引起,当日无避雷针的科学知识,及中国建筑又是木结构之因。三殿是一组建筑,一失火便延烧无遗,甚至顺廊房一直烧到午门。无论皇帝怎样“修省”,也无济于事。今天看来,这是由于高大建筑缺乏避雷装置和消防设备所致。从记载中可以查到三殿有过如下几次重建:

  1永乐十八年(1420)三殿成,十九年四月三殿火灾。

  2正统六年(1441)十一月三殿建成(按从被火灾到建成为二十年)。

  3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十三日,三殿又灾。延烧奉天门、左、右顺门,午门外左、右廊。次年门工先成,改奉天门曰大朝门。四十一年(1562)重建三殿成。改各殿名皇极、中极、建极(按从火灾至建成五年)。

  4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殿又灾。四十三年(1615)重建。天启五年九月(1625)皇极殿门工先成。六年(1626)皇极殿成。七年(1627)八月中极、建极二殿成(按从火灾到最后建成为三十年)。

  (以上据《明史·本纪》)

  5顺治二年(1645)五月兴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即保和殿,明末一度改称位育宫)工,三年(1646)十月,太和、中和等殿、体仁等阁、太和等门工成。十一月位育宫工成。

  6康熙八年(1669)敕建太和殿、南北五楹、东西广十一楹、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殿前丹陛五出,环以石栏。龙墀三层,下一层二十三级,中上二层各九级。

  7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太和殿。

  8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太和、中和、保和三殿。

  (以上据《东华录》)

  根据以上记载,明代除第一次是创建,其他三次全是重建。而清代的四次营建中只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明确提出“重建太和殿”,以后均是维修。从解放后维修故宫建筑观察所得,清代重建规模须弥座是明代之旧基。大殿与基座相比则显示不匀称。现在的太庙建筑殿与基座匀称合理。

  1644年在明末清初是个重要的年代。这一年是甲申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了明代的北京政府,大顺朝仅成立四十天就被满族的清朝所取代。奇怪的是李自成的登基、清摄政王多尔衮的执政,都没有在金銮宝殿,而是在武英殿举行。清政府在北京成立是顺治二年,当年的大事之一就是“兴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工”,工程前后进行了一年半左右。根据这种情况判断,三殿在甲申这年势必有所破坏和损伤,但不会是全部毁坏。顺治二年至三年期间,全国各地抗清斗争非常激烈。清朝刚刚入关,不可能用很大人力和财力进行浩大的工程,也不可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对三殿进行拆旧建新,充其量不过是一次较大的维缮。

  清康熙八年(1669)和三十七年(1698)的营建太和殿,已经处于清政权稳定时期,对象征皇权的三殿则根据满族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进行改建。从明代宫殿图和现存建筑对照,三殿的改变并不大。如前所述,把平廊改为夹室,把斜廊改为隔墙,从斗拱看似较明代为精致。那么康熙朝的敕建和重建应属于重大改建或翻建,而乾隆朝则是一次较大的维修。只有太和门是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载湉举行大婚前被火烧毁。由于当时婚期已定,按照清代制度,作为正式皇后必须经由前朝太和门进宫(按西太后原系由秀女选拔出身,她最初进宫无资格从朝门进入)。清政府下令由北京棚匠(扎彩工人)连夜搭成一座逼真的太和门,转年再重建。所以现存的太和门是故宫最晚落成的一座建筑。

  三殿每失一次火都是当时全国性的灾难。永乐十九年(1421)三殿火灾后,到正统五年(1440)才重新兴建。《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三月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发现役工匠、操练官军七万人兴宫,六年九月三殿两宫成”。从施工看时限为一年,但清理和备料却是二十年间的事。《见闻录》载:永乐十九年辛丑,只三殿灾迟之二十一年至正统六年辛酉工方完。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即位时皆未有殿。今日三殿二楼十五门俱灾,其木石砖瓦皆二十年搬运进皇城之物……。

  明嘉靖朝是火灾最多的时期,除三殿于三十六年(1557)六月起火外,各处宫殿前后烧毁不下十几处。由于大兴土木弄得“山林空竭,所在灾伤”。嘉靖三十六年火灾,只清理火场就用三万名军工。四十年(1561)他所居住的西宫大火,为了催建永寿宫,大学士徐阶只好动用建三殿的余材。嘉靖在位四十五年营建无虚日。工部员外郎刘魁为了进谏,先叫家里准备好棺木,然后上奏折: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国内已耗民力已竭,而复为此不经无益之事,非所以示天下后世”。于是触怒了嘉靖,把刘魁廷杖之后,又监禁于诏狱。

  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三殿火灾相当严重。六月戊寅,火起归极门;延至皇极、建极三殿、文昭、武成二阁,周围廊房一时俱烬。时帝锐意聚财,多假殿工为名。言者谓:“天以民困之故,灾三殿以示儆。奈何因天灾以困民?”帝不纳,屡征木于川、广,令输京师,费数百万。卒被中官(即太监)冒没(即贪污)终帝世,三殿实未尝复建也(《明经世文编》)。

  三殿工程在万历朝成为横征暴敛的象征。火灾后三十年到天启七年(1627)才完成。原来说被太监贪污几百万两银子,那么工程本身耗费又是多少?《春明梦余录》说:“(天启)七年八月初二日三殿工成。共用银五百九十五万七千五百十九两余。”但《明史·食货志》载:“三殿工兴。采楠杉诸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征诸民间。”看来这笔消耗无法统计,因为军工并不出钱,而采集木材又是征之于民间。即便如此,若单以采木的九百多万两来算,也相当于当时八百多万贫苦农民一年的生活。万历间重建两宫主工事者一贺姓者,因中官污陷而免官,其子为其父鸣冤,著有《两宫鼎建记》一书记载甚详。 








 
第二部分


文华殿与武英殿
                




    在三大殿的范围,东西南北都有左右对称的廊庑、楼阁。太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