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加严密的需要;而从设计上看,是为了突出皇宫的尊严。进承天门以后,又经一道端门、夹道两旁是较低的朝房,到午门前再出现一个豁然开朗的空间。此阙形成三面包围的封闭性的广场,显得城楼格外庄严和高大,门禁也更加森严。这是作为皇宫的正门要比其他城门显出更为高贵和尊严的气势。

  雄伟的午门城楼和两观楼上的廊庑亭阁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四座亭阁式崇楼各有一个镏金的金顶,因此午门又带有华贵气息。它是皇宫千门万户中第一个“高峰”,名义上是正门,实际上并不是专为出入而设,而是兼有朝堂的作用,所以也叫午朝门。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制,每年冬至,皇帝要在午门向全国颁发新历书,叫做“授时”。午门前有两座石亭,一边放日晷,一边放铜制的量具——嘉量。这两种器物,一种代表时间,一种代表计量法制。这是人类从事劳动生产以来所不能缺少的两种计量工具。形成国家以后,这些便成了代表皇权的建筑陈设:日晷表示向人民授时,嘉量表示向人民立法度量衡。

  午门前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举行“献俘”仪式的场所,明清两代自不例外。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后期,无论是“盛明”,还是清代乾嘉盛世,农民起义及少数民族的反抗,一直是此伏彼起。反动的封建统治阶级在镇压和杀戮农民(或少数民族)之后,总要把一部分俘虏押解到北京举行“献俘”仪式。把俘虏从前门经千步廊、承天门、端门解至午门,沿路禁军森严,充分发挥了这一系列建筑物所显示的凛然至尊的威慑功能。皇帝在午门城楼设“御座”,亲临审视并亲自发落,一面展示“天威”,一面是鹰犬报功。皇帝经常对俘虏使用极毒的一手,赦免后让这些战俘或族属在北京划地定居,在皇帝近旁的笼牢下,他们世世代代再也不能回原籍去“犯上作乱”。据传北京有不少以少数民族命名的地方,如魏(维)公村、苗子营、回子营、达智(鞑子)营等,就是这样形成的。北京少数民族的成分较其他一些大城市为多,就是因为有过这么一段段的血泪史。

  明代还在午门前举行一种特殊的刑罚——廷杖,这是专为对付封建皇朝的臣子而施。《明史·刑法志》记:“廷杖令锦衣卫行之。”午门前东西两侧设有锦衣卫直房,凡大臣有违背皇帝意愿(即忤旨),即令锦衣卫当场逮捕,并在午门前行刑拷打,然后下“诏狱”等候处决。一般廷杖之后十之八九会被当场打死。明正德朝朱厚照是一个极为昏庸荒淫的皇帝,他的贴身太监是刘瑾,也是他的特务机关——司礼监的头子,兼提调东厂。刘瑾经常假借朱厚照的命令,廷杖异己,最后刘瑾也被拿问,拏列午门前御道东跪,被洗剥反接(即剥光衣服,倒剪双臂捆绑),二当驾官揪其脑发,一棍插背挺直,复有一阔皮条套其双膝扣住,五棍一换。午门前的廷杖大致如此。刘瑾廷杖后遭处决,他生前勒索搜刮来的大量财产——黄金、白银百万两以上,以及不计其数的财宝,统统归朱厚照所有了。
  
  紫禁城的东西两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并不是处在城的中段,而是偏南。这种安排是由于宫殿建筑布局上的要求。紫禁城里的宫廷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所谓外朝就是三大殿,内廷则为三宫和妃子居住的东西六宫的区域。宫殿布局愈近内廷愈严密。如果把东西两门开辟在城墙正中,那就会处在内廷心脏地带,同时又出于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宫廷处理日常政务多的地方。午门只有举行大典才开启,平日官员出入多走东华门,西华门直通西苑,是内监司事人员经常出入的地方。因此形成东华、西华两门和午门接近的局面。

  午门之后出现一个广场式的庭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当中横亘一道内金水河,由西蜿蜒而东,整个河道由玉石栏杆围护。当中有五道玉石雕砌的石桥,河流弯曲形如玉带,因而又名玉带河。设计这样大的一个庭院,又开挖这样一道内金水河,从建筑角度来看是大阖大开的手法,是在到达金銮宝殿之前的一种渲染。河道使午门和奉天门(明嘉靖朝改皇极门,清代改为太和门)起了隔断作用,而内金水桥又成为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奉天门是奉天殿的大门,如果离午门太近,那就会被这一座高大的建筑群所压制,而有损它的独立性。于是设计了一个大型的庭院并加一道弯形河道使之隔开,以突出奉天门的地位,而五座石桥又成为它的前奏和纽带。奉天门虽比午门低,但通过河与桥的衬托、渲染,反而增加了气魄。
   
  太和门是一座崇基的殿座。面阔七间、横广5882米、纵深3043米,是紫禁城内最晚重建的建筑(清末1885年遭雷火焚毁,光绪大婚后重建)。一般说来,皇宫里的正门都不是专为出入而设,这个奉天门也称作大朝门,是作为殿堂使用的设朝之所。所谓“御门听政”就在这里举行。门前的建筑以及装饰物也较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台基下的一对色泽斑斓的铜狮。高大身驱踞坐在汉白玉台座上,造型威武优美,给大朝门增加了壮丽严肃的气氛。门左还有一座小石亭,据说在颁发诏书时,先将诏书放在亭内,所以又称诏书亭。门右有一石匣,在《郎潜纪闻》中记载里面装有五谷、红线、金银元宝之类。有的记载说它和宫殿正脊所放置的“宝匣”同类,属于“厌胜”之物(即镇物)。如果把“诏书亭”和盛金银五谷的石匣对比,倒反映出封建皇朝对劳动人民的一取一予,给予百姓的是发号施令;取于百姓的则是钱粮布帛。所谓“御门听政”无非是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的最高形式而已。

  清代早期时在此听政,是将臣下所上的奏折,阅臣拟出的两三种批示,皇帝在阅看时未能作出同意或决定用其中某一条的情况下,定期在朝门御门听政时做最后决定。

  奉天门前庭院东西都有对称的廊庑。东廊辟一门叫左顺门(后改会极门,清代改名熙和门);西廊辟一门叫右顺门(后改归极门,清代改名协和门)。这两座门都通东华、西华两门。此外,和奉天门平行的还有两座角门,都通奉天殿庭院。(东角门后改弘政门,清代改名昭德;西角门后改名宣治,清代改名贞度)。据明代所绘宫殿图,奉天门左右原是斜廊式建筑,外观玲珑华丽,与玉带河相互交映,宛如一幅用界线画法所绘制的仙桥楼阁的画卷。现在的奉天门左右却是奉天殿南庑的后簷砖墙。比起明代建筑显得森严呆板。这种形状是清初所变革,由于清朝是满族上层统治集团所建,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所以在皇宫中加强防御性措施,使原来的开敞式廊庑变成封闭式砖墙了。 








 
第二部分


三大殿——太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外朝宫殿主要建筑是三大殿,位置在太和门之内三万多平方米的大庭院里。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是最初的名称,明中叶改为皇极、中极和建极殿,而清代改为太和、中和、保和殿至今。三殿自成一组,为叙述方便,就以今名称谓。第一座建筑叫太和殿。三殿前后排列在一个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工”字形的台基上。每层和龙墀边缘都绕以白玉石栏板望柱上,还雕有精美的龙云图案。台心高812米、边缘高712米,总面积25万平方米。从奉天门北望这座重叠起伏、玲珑秀丽的三台,像是白玉砌的山峦。伸出台面石雕龙头嘴当中有圆孔与栏板下凿出小洞口相通,是25万平方米三台的排水孔道。它将三台在雨季的雨水除从龙墀阶台流下外,都是通过这些龙头和小洞分散流去排泄到地面。在大雨之季,从远处展望水由龙头流出,大雨如白练,小雨如冰柱。千龙喷水,蔚为大观。三台上的栏板望柱石雕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功能。我们无不为这一浩大工程和华美石雕而惊叹。

  太和殿是封建王朝的金銮殿,皇帝坐朝的殿堂。明初取名奉天是根据儒家的天命论,说成皇帝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民的,所以称为天子。因而古代有所谓传国玺作为对人民进行统治压迫的印信,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明代中叶嘉靖朝重建时改名皇极殿。其意是皇建无极永远统治的愿望。17世纪清代改名太和殿,其意又是万年和顺,所谓国泰民安。

  太和殿最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九个月后因雷击而焚毁。在整个明代重建有两次,耗尽天下财力民力。现在太和殿是17世纪清康熙年重建的。它是宫殿中等级最高的四大坡庑殿顶。由地平至屋脊高3505米,横广6396米,面宽九间,左右各有一夹室,外面不设门。进深五间,深372米,殿内净面积3380平方米。天花板下净高144米。按四柱之中空间为一间计算,共由五十五间组成的大殿堂,由七十二根柱子支撑。开间正中是六根金井柱支托藻井,柱身沥粉贴金云龙,其余殿柱俱涂朱红油漆。柱高由地面至天花梁144米。殿内正中有一个约二米高的地平台座,上面设置雕龙宝座,两旁有蟠龙金柱,天花板上藻井倒垂金龙戏珠,照耀着宝座。

  从建筑设计上看,其他建筑如廊庑楼阁都匍伏在它周围。长长的甬道,辽阔的庭院,再经太和门前一系列建筑的渲染和三台的衬托,使三殿成为整个皇宫的巅峰。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因而这个殿堂主要是举行大朝会时用。例如新皇帝“登基”(即位)、向全国颁布政令和诏书,皇帝的生日和新年元旦在此接受朝臣的祝贺,以及每年的冬至节也在此坐朝。由于这个节日(即冬至节)封建皇帝要以天子名义向天祭告,在国城门外有象征天的建筑叫天坛,去天坛前先在这里举行仪式。太和殿是象征封建政权的上层建筑,是实施封建政权的工具。虽只有每年固定的数次庆典而已,使用率是很低的,但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