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音乐史书-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方形的筒,筒的两面都蒙有蟒皮,并有弦三根与柄端的轴(调弦用)相
联。

三弦在明初,主要用作北方小曲、杂剧(北曲)的伴奏乐器。大约在明
嘉、万年间,由于魏良辅改进昆腔伴奏乐队的需要,由当时住在江南的北曲
家张野塘设计创造了一种筒作圆形的小三弦。这种三弦的音色不像方形大三
弦那样粗扩、豪放,而以柔宛纤丽取胜(清·叶梦珠《阅世编》)。

万历年间,北京的三弦演奏家以蒋鸣歧最有名,他的独奏技术很高,有
“三弦绝”之称(明·沈榜《宛署杂记》)。江南一带,则以张野塘为首。
张野塘死后,则以苏州范崑白、嘉定陆君肠,以及郑廷琦、胡章甫、王桂卿、
陆美成等人最有名(《阅世编》)。其中,嘉定派的陆君旸是范崑白的学生,
他的演奏风格属豪放的太仓派与清宛的苏州派之间。曾编有三弦谱,惜已失
传(清《广虞初新志》引《疁城陆生三弦谱记》)。


六、鼓吹、吹打、十番、弦索

明清时期,适应了民间婚丧喜庆、宗教节日及其他典礼场合的需要,在
各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风格特色的民间器乐合奏,如鼓吹、吹
打、十番、弦索等等。

鼓吹

鼓吹是一种以鼓和吹乐器,管或笛或唢呐为主的合奏音乐,流行的地区
很广,如北京、西安、河北、山西等地都有它的足迹。

北京的鼓吹,在明代已设有专业的鼓吹行,演奏的曲调有《桔律阳》、
《撼东山》、《海青》、《十番》等等(《宛署杂记》、《帝京景物略》)。
这种合奏音乐,根据开创于明正统间的北京智化寺所保存的管乐来看:其乐
器以管(头管、二管)、笛(头笛、二笛)、笙(头笙、二笙)、云锣(二
副)等乐器为主,另外也夹用鼓、铙、钹、銛子(小钱)、铛子等打击乐器。
其曲调,如《滚绣球》、《醉太平》、《点绎唇》等曲牌可能来自戏曲,如
《寄生草》、《玉娥郎》、《春》、《夏》、《秋》、《冬》等曲牌则可能
来自小曲,如《放海青》(即《海青》)、《拿鹅儿》则可能来自元代的琵
琶曲《海青攀天鹅》。这些曲牌一般可以作为只曲单独演奏,但也可以用几
个只曲联成一个套曲。套曲的形式一般以缠令为主,如《料峭》一套就是由
下列曲牌联成的:

《三皈讚》、《梅花引》、《好事近》、《千秋岁》、《滚绣球》、《醉太平》、《醉扶

归》、《大打围》、《放海青》、《鹅儿》、《春》、《夏》、《秋》、《冬》、《撼动

山》
这里《三皈讚》与《梅花引》均为一种大序曲,全曲由它们引起,用不同的
曲牌联成一个缠令的形式。

西安的鼓吹又专称为“鼓乐”。它以笛子为主,笙与管为副,有时还加
用双云锣与笛子相配合。打击乐器则有音色不同的座鼓、战鼓、长鼓、独鼓、
钹、铙铰子(小钹)、钗子(小铙)、大锣、马锣、小云锣等等,演奏起来
利用不同音色的对比,很有特色。

西安鼓乐在发展中,到清代中期作为室内演奏的“坐乐”,已经有了分
为前后两部的大型套曲:
这种曲式是前后部套曲的完整形式。有时前部的二瑕及其后的耍曲,后部的
赞、帽头子等均可省略。其中,法鼓段是前部的主体,它是打击乐与吹奏乐
的台奏乐段;套词是后部的主体,有南词八套、北词八套、内八套、外八套
之分。北词八套即〔正宫〕《端正好》套、〔黄钟〕《醉花阴》套、〔中吕〕
《粉蝶儿》套、〔南吕〕《一枝花》套、〔仙吕〕《赏花时》套、〔越调〕
《斗鹌鹑》套、〔商调〕《集贤宾》套、〔双调〕《新水令》套等,看来与
元杂剧(北曲)所用的套曲名称完全相同。由此可见,鼓乐套词的曲调也是
一种器乐化的声乐曲。套词一般全由旋律乐器演奏,它与打击乐、吹奏乐并
重的法鼓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前后部各段间在速度、节奏、旋律、配
器上也都有不同的对比变化,所以说,鼓乐在曲休组织,配器手法与旋律发
展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吹打与十番

吹打在明正德(1506—1521)以前就已存在(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当时,它用笛、管、笙等乐器合奏(明·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到明万历(1573—1620)年间,又有一种叫做“十番”或“十样锦”的
器乐合奏出现(《万历野获编》)。它共有鼓、笛、木鱼、板、钹、小铙、
大铙、大锣、铛锣等九种乐器。这些乐器中,除木鱼与板由一人演奏外,其
余的乐器一人各执一件,所以一个乐队共有八个人。演奏的曲调,清初叶梦
珠的《阅世编》说:“始合奏之,音节皆应北词,无肉声”,就是说开头全
是北曲的唱腔,只不过无人演唱而已。他还说:“始繁终促,嘈杂难辨,且
有金革木,而无丝竹”,可见这是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器乐合奏。

万历以后,十番在江南地区相当盛行,当时以陆勤泉的击鼓技巧最高,
有“霹雳”之号(《阅世编》)。

到崇祯未年,在苏州一带又有一种加用管弦乐器的所谓“笙管弦”的“新
十番”(《阅世编》)。这种“新十番”看来就是“吹打”乐的发展,也就
是清乾隆间李斗《扬州画舫录》所说的“十番鼓”。

清初的“十番鼓”或“吹打”,共有笛、管、笙、三弦、提琴、云锣、
木鱼、檀板、大鼓、单皮鼓等乐器,后来又增添了星与钹。在这些乐器中,
单皮鼓,即板鼓,在乐队里有很重要的地位,木鱼、檀板常与它配合。管乐
器则以笛为主,萧、管为辅。此外,三弦与云锣相呼应,再辅以提琴:大鼓
与檀板相配合,再佐以汤锣。其曲牌有《花信凤》、《双鸳鸯》,《风摆荷
叶》、《雨打梧桐》等。

“十番鼓”的曲式,大致有散曲、散套与正套三种。“散曲”即由若干
个短曲按一定的方式联缀而成,也叫“牌子”。如将若干个“牌子”依一定
的方式联成一个套曲,就叫做“散套”。散套所用的牌子和前后联接的次序
是没有定规的,所以散套的产生也是没有限制的。假如细分起来,散套还可
以分为有鼓段的大型曲式与无鼓段的小型曲式两类。有鼓段的散套,有的只
有一个快鼓段(板鼓独奏),有的有一个快鼓段与一个中鼓段(大鼓独奏),
最多则有三个鼓段,如《喜渔灯》:

《序鼓》(引子)

《沙隔玉》、《喜渔灯》、《慢鼓段》、《月上海棠》、《剔银灯》、《中鼓段》、《这

一风》、《青驾舞》、《半一封书》、《凤凰接》、《九头鸟)、《看芙蓉》、“接头”、

《快鼓段》、《收江南》《清江引》(尾声)
这种曲式基本上属于一个缠令的形式。序鼓有时可以不打,全曲节奏的安排
与三个鼓段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慢鼓段(大鼓独奏谩板)的前后都是慢板

( 
42 

44 
),然后转入中板(
22 

24 
) 。中鼓段(中板)后,一般是中板,

它可以在适当变化以后转入快板(
14 
)的过渡段“接头”。快鼓段(快板)

后,全是诀板。所以这三个鼓段可以说是全曲节奏变化的中轴,由它们构成
了散套的慢、中、快三段的完整形式。“正套”与散套相比,其主要不同,
在于“正套”是由一个曲牌的变奏发展而成的,例如《满庭芳》正套,就以
《满庭芳》一调作为贯串全曲的主导旋律,其曲式是这样的:

《梅梢月》、《凝瑞草》、《满庭芳》、《后满庭芳上段》、《慢鼓段》、《满庭芳》、


《后满庭芳中段》、《快鼓段》、《后满庭芳下段》、《尾声》
这里《梅梢月》与《凝瑞草》只不过起一个引起的作用而已,全曲的关键是
把《满庭芳》的变体《后满庭芳》分拆成上、中、下三段与《满庭芳》相间
联成一个套曲。在全曲节奏的安排上,《梅梢月》是慢板,《凝瑞草》是中
板,《满庭芳》到《后满庭芳中段》以前全是谩板,《后满庭芳中段》由慢
板转入中板,结尾又转入快板;《快鼓段》、《后满庭芳下段》全是快板;
《尾声》稍加变化,由中板转快板作结。所以插在中间的两个鼓段实际上也
是全曲节奏变化与情绪发展的中轴。

这种“十番鼓”与明代以打击乐为主的“十番”结合,就称为“十番锣
鼓”。

“十番锣鼓”又分为粗、细两种。粗十番锣鼓一般只有板鼓、大锣、同
鼓、木鱼、板等打击乐器,用的声音也只有“七、内、同、王”四种。细十
番锣鼓,一般以笛为主,打击乐器则有小锣、金锣、铙、钹等等,而且用全
“星、汤、蒲、大、七、内、同、王、勺、卜、匡”等声音,又称为“笛吹
锣鼓”。清·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曾说:“若夹用锣、铙之属,则为粗、
细十番,如‘下西风’、‘他一立在太湖石畔’之类”。所谓“下西风”即
元·关汉卿的《北西厢》《哭宴》拆中之《脱布衫》和《小梁州》“下西风
黄叶纷飞”。“他一(倚)立在太湖石畔”即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
折里的《品令》。它们都是至今仍在流传的笛吹粗锣鼓曲《下西风》开头部
分的曲调。若光就丝竹曲调而言,前者是其第一段,后者是其第二段,但它
们与原来的声乐曲调相比,在节奏、旋律、调性以及两者的情调上都已有很
大的不同,例如下面一段锣鼓曲《下西风》与《北西厢》的对照谱:

这里锣鼓曲《下西风》的曲调,显然是器乐化了的声乐曲调。同时,也可以
看出器乐化的结果,已经改变了原来声乐曲调那种悲怆凄凉的情调,表现了
一种欢快腾跃的神情。其实,明代“十番”所谓“皆应北词,无肉声”的话,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笛吹锣鼓的曲式,与吹打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