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音乐史书-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岔曲”的基础上,发展成一种套曲的形式。“岔曲”是清初出现的一种
民间歌曲,其基本形式只有六句,这六句也是被三弦过门切开的六段,又叫
“平岔”。“平岔”的六段,常常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增添衬字和嵌句,所
以又有了“数岔”、“慢岔”等形式。北京小曲套曲的基本形式,就是把平
岔分成前后两部分,中间再插入一个单个的只曲:

平岔(前三句)、单个的只曲、岔尾(后三句)但是随着内容的需要,
中间插入的只曲可多可少,是没有定规的。除此以外,有时也可以用数岔+
岔尾+单个的只曲联成一个套曲的形式。

北京小曲的进一步发展,大约在乾嘉年间,开始成为“单弦”。单弦用
三弦伴奏,其曲式由曲头(岔曲前三句)+数唱+若干个只曲+曲尾(岔曲
后三句)组成,一般用来演唱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单弦中,“数唱”是曲头
后面的引起部分。它原来是明代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歌曲(明·刘侗、于奕
正《帝京景物略》),其形式很别致,近似于一种没有固定曲调的朗诵,歌
词由上下两个四字句组成,能多次反复,节奏似乎有统一的规定:


它与曲尾在单弦中有时也可以省略,所以单弦的曲式也是非常灵活的。

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江南地区的小曲,在清乾隆年间又专称为“小唱”。
当时,它除了《银纽丝》、《四大景》、《劈破玉》、《倒搬桨》等单个的
只曲外,已经有了把某些牌子(只曲)分拆成头尾两部分中间再镶入若干个
不同的牌子的套曲形式。所以插入牌子的多寡,就决定了乐曲的长短。一般
插入的数目没有一定,例如以《满江红》为头尾再插入另外四个不同的牌子
就称这种曲式为“五瓣梅”:

《满江红》、《银纽丝》、《红绣鞋》、《扬州歌》、《马头调》、《满江红尾》
另如无锡地区流行的《山门六喜》,则是以《寄生草》为主的六个不同的牌
子联成的,所以称为“六喜”;而“山门”,则是乐曲内容的标题。插入或
联接的牌子,按曲情的需要一般可以任意摘取其中的某些部分,不一定全部
插入或接用。而且插入或接用后,也可以加以不同的变化。这种插入某个牌
子的曲式,看来与元代的“转调货郎儿”以及明代吴地的长山歌都有其相似
之处。

扬州小曲一般只唱不说,其伴奏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檀板等(清·李
斗《扬州画肪录》)。

汴梁地区的小曲,原属北方小曲。后来传到河南的商业中心禹县、南阳
等地,吸收了两淮江南的小曲,到清乾嘉年间已发展成至今仍在流传的鼓子
曲。

鼓子曲的曲式,除单个的只曲外,其套曲形式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
基本曲式是在鼓子头与鼓子尾之间插入若干个牌子组成的。南派的基本曲式
则以《码头调》、《满江红》等牌子分拆成首尾两部分,中间再插入若干个
牌子联成一个套曲。这两类基本曲式在发展中,其中间插入的牌子也产生了
种种不同的联缀方式。不过,大致可以分为全用不同牌子联成的缠令和只用
两个不同的牌子不断反复联成的缠达这两类形式。鼓子曲套曲中间插入牌子
的数量也没有一定,所以其插入数量较少的小型曲式大部仍是民歌,而插入
较多的大型曲式则几乎全是说唱音乐了。

鼓子曲一般有唱无白,不过也有唱白兼用的。其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
琵琶与筝为辅,此外则有二弦(坠琴)、月琴、二嗡(小胡琴)、匀板、八
角鼓、月鼓等。

在清康熙乾隆年间,除了一些大的工商业城市以外,在许多中小县城,
小曲也有新的发展,例如当时山东淄川的小曲就是如此,它主要用三弦伴奏,
其曲式除了单个的只曲与同一曲调不断反复联成的鼓子词形式以外,已经有
了以下几种套曲的形式:第一,头尾用完整的同一曲牌,中间夹用一个或几
个其他的曲牌,如:

《耍孩儿》、《莲花落》、《耍孩儿》
这是这种套曲的基本形式。它配合了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有种种不同的变化。
如:

《耍孩儿》、《皂罗衫》、《耍孩儿》、《皂罗衫》、《耍孩儿》
则可以理解为由两个相同的基本形式联成的,但是《耍孩儿》与《皂罗衫》
的不断反复,也可以看出它兼有缠达的结构因素。又如:

《耍孩儿》、《憨头郎》、《耍孩儿》、《劈破玉》、《耍孩儿》劈破玉》、《西

调》、《劈破玉》、《西调》
则可以理解为由五个不同的基本形式联成的。第二,用若干个不同的曲牌联


成缠令的形式:

《劈破玉》、《房四娘》、《银纽丝》、《倒搬桨》、《劈破玉》、《呀呀油》、

《叠断桥》、《清江引》
这些套曲形式的产生,目的自然是为了表现较复杂、较长大的故事情节。所
以说,当时淄川小曲不仅是民歌,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表演长篇故事的说
唱音乐了。

明清时代的小曲和民歌一样,有不少现实性很强的作品没能保存下来,
但是也有一些被偶然留存下来的,例如清·华广生编的《白雪遗音》里的《剪
靛花》“不认的粮船”就是抓住了当时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事物形象——粮船,
表现了人民对于封建剥削的憎恨。又如《山门六喜》则通过《水滁》里鲁智
深醉打山门的故事,把鲁智深的反抗性格作了充分的揭示。再如清初蒲松龄
用淄川小曲作的长篇说唱《磨难曲》,就是以《聊斋》里张鸿渐的故事暴露
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鞭挞了为虎作伥、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赞扬了农民起
义的英雄及其事迹。

这是《磨难曲》第一回“百姓逃亡”中的《耍孩儿》曲牌,它生动地反映了
清初人民到处流亡的苦难生活。此外,当时更多的是一些反映社会普通男女
之间爱情主题的作品。这类作品,内容形形色色,相当复杂;有对纯真爱情
的赞颂,也有对封建婚姻的嘲弄;有对负心男子的谴责,也有对色情淫荡的
欣赏。其中,像《苏州歌》(谱例见前)这类描写青年女性追求婚姻自由的
作品,尤具典型性。它们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城市经济繁荣的条件
下,人们要求冲破封建礼俗去争取自由的新思潮。

明清时代各地的小曲在艺术上也各有不同的成就,不过总的说来,它们
都善于利用经济的材料,运用换头插入新材料,采用移位、调性变化(调与
调式)等多种旋律发展的手法,塑造准确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苏南小曲
《满江红》就是由这段基本旋律反复六次组成的:

而每次反复时,由于歌词内容几乎总有新的要求,所以其旋律也总有不同的
变化,例如第二次反复时除换头以外,其旋律差不多扩展了一倍,而第三次
反复时几乎又扩展了一倍:

这种手法显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它使旋律每次的变化既符合新内容的需
要,又达到了全曲统一的要求。同时,小曲中还利用不同的曲调与调性变化
的多种手法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而在表现的方法上又常采用人物的自白,
例如《山门六喜》开头鲁智深站在山门前的一段商调式的独白:

通过他对“吃斋”与“活佛”的怀疑,刻画了他那粗旷豪放、不能安于清静
恬淡的宗教生活的性格。至于后来醉打山门的行动则是他的叛逆性格发展的
最后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此曲很成功地运用了调式色采的对比,插进了由
卖酒者唱出的一首羽调式的江南山歌:

它的加入的确使全曲更为生动,使一个卖酒者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听众
面前。而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曲还运用了自然转调的表现手法,例如
在鲁智深招呼“卖酒的来呀”时,曲调已转入了下属调,调性的这一转变显


然有助于表现他的叛逆性格的进一步成熟。此外,此曲与有些地方的小曲一
样还善于用切分节奏与多次向上级进又回下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跌宕起
伏、迂回萦绕,从而造成其曲折、纤细而复杂的艺术特色。


三、弹词与鼓词

弹词是明清时代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

关于它产生的渊源,目前尚无定论,只知宋以来的陶真在明嘉靖以前仍
流行于江南,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就说:“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
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陶真的唱词,据周揖
《西湖二集》、《刘伯温存贤平浙人话》称:“那陶真的本子上道:‘太平
之时嫌官小,离乱之时怕出征’。”知其为七言的诗赞体,与弹词有相同之
处,而“弹词”之名也始见于嘉靖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所以它与
陶真可能有较直接的联系。

明代的弹词,有用小鼓、拍板伴奏的,而绝大部分用琵琶伴奏,如明末
董说《西游补》里的《拨琵琶季女弹词》:

隔墙花道:“旧故事不消说,只说新的罢,有《玉堂暖话》、《天则怨书》、《西
游谈》。”小月王道:“《西游谈》新,便是他,便是他。”女郎答应,弹动琵琶,高声
和词。
诗日:

奠酌笙歌掩面堂,暮年初信梦中长。
如今暗与心相约,静对高斋一柱香。

隔墙花又弹二十七声凄楚琵琶调,悠扬远唱,唱道:
天皇那日开星斗,九辰五部立乾坤。
驿日寻云前代迹,鱼云珠雨百般形。


无怀氏银竹多奇节,葛天主瑞叶尽香凝。
龙蛇心画传青板,鸟兔花书挂玉冰。
文山石字俱休话,路叟嵩封且慢论。
玉沈西海团花锦,宝璐庭中赏正臣。

话说唐天子坐朝方退,便饮酒赏花;忽然睡着,梦见一个龙王,叫声“天子,救我
牲命!救我牲命!”

又弄一种泣月琵琶调,续唱文词:
宫中天子慈河动,传出金牌告众臣。
急召斩龙天使者,白黑将军两用心。
王言之綍今颠倒,蝴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