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颜氏家训集注-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宴传:“高祖虽以事际须宴,而心相疑斥。”义俱同,朱本作“事势”,不知
妄改。
〔四〕论语述而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郑玄注:“富贵而
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此则用为飘忽不定之意。
附录一 各本序跋
宋本序跋
颜氏家训序
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学优才赡,山高海深。常雌黄朝廷,品藻人物,
为书七卷,式范千叶,号曰颜氏家训。虽非子史同波,抑是王言盖代。其中
破疑遣惑,在广雅之右;镜贤烛愚,出世说之左。唯较量佛事一篇,穷理尽
性也。余曾于官舍,论公制作弘奥。众或难余曰:“小小者耳,何是为怀?”
余辄请主人纸笔、便录腕(乌焕反)、揎(宣)、? 。(岁)、■(药)、獡(铄)、
嫕(于计反)、扊(剡)、■(移)、秠(疋来反)等九字以示之,方始惊骇。
余曰:“凡字以诠义,字犹未识,义安能见?旋云小小,颇亦匆匆。”众乃谢
余,令为解识。余遂作音义以晓之,岂惭法言之论,定即定矣;实愧孙炎之
侣,行即行焉云尔。(序中“王言”义未详。)卢文弨曰:“此序宋本所有,
不着撰人,比拟多失伦,行文亦无法,今依宋本校正,即不便弃之。有疑‘王
言盖代’,未详所出者。案:家语有王言解,或用此矣。”器案:家语王言解
系袭大戴记王言篇,宋本大戴记“王言”讹“主言”;管子亦有王言篇,今
佚。
宋本校刊名衔
乡贡士州学正 林宪 同校
迪功郎司户参军 赵善德 监刊
从事郎特添差军事推官 钱庆祖
从事郎军事推官 王柟
承直郎军事判官 崔暠
迪功郎州学教授 史昌祖 同校
承议郎添差通判军州事 楼钥
朝请郎通判军州事 管鈗
朝奉郎权知台州军州事 沈揆
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钞一:“读颜氏家训,淳熙刊本凡七卷,前有序一
篇,不题姓名,当是唐人手笔。后有淳熙七年二月沈揆跋(云去年春来守天
台郡),及考证一卷;后列‘朝奉郎权知台州军州事沈揆、朝请郎通判军州
事管鈗、承议郎添差通判军州事楼钥、迪功郎州学教授史昌祖同校’;又有
‘监刊’、‘同校’诸人衔,皆以左为上,盖台州公库本也。而前序后又有长
记云:‘廉台田家印’,则是宋椠元印,故于宋讳间有不缺笔者耳。”又十驾
斋养新录十四:“颜氏家训七卷,前有序一篇,不题姓名,当是唐人手笔。
后有淳熙七年二月沈揆跋。又有考证一卷,后列‘朝奉郎权知台州军州事沈
揆、朝请郎通判军州事管鈗、承议郎添差通判军州事楼钥、迪功郎州学教授
史昌祖同校’,又有‘监刊’、‘同校’诸人衔,皆以左为上,盖台州公库本
也。淳熙中,高宗尚在德寿宫,故卷中‘构’字,皆注‘太上御名’,而阙
其文。前序后有墨长记云:‘廉台田家印。’宋时未有廉访司,元制乃有之;
意者,元人取淳熙本印行,间有修改之叶,则于宋讳不避矣。”
宋本沈跋
颜黄门学殊精博。此书虽辞质义直,然皆本之孝弟,推以事君上,处
朋友乡党之闲,其归要不悖六经,而旁贯百氏。至辩析援证,咸有根据;自
当启悟来世,不但可训思鲁、愍楚辈而已。揆家有闽本,尝苦篇中字讹难读、
顾无善本可雠。比去年春,来守天台郡,得故参知政事谢公家藏旧蜀本;行
闲朱墨细字,多所窜定,则其子景思手校也。乃与郡丞楼大防取两家本读之,
大氐闽本尤谬误:“五皓”实“五白”,盖“博名”而误作“传”;“元叹”本
顾雍字,而误作“凯”;“丧服经”自一书,而误作“绖”;马牝曰“騲”,牡
曰“骘”,而误作“驒骆”。至以“吴趋”为“吴越”,“桓山”为“恒山”,“僮
约”为“童幼”,则闽、蜀本实同。惟谢氏所校颇精善,自题以五代宫傅和
凝本参定,而侧注旁出,类非取一家书。然不正“童幼”之误;又秦权铭文
“●”实古“则”字,而谢音制,亦时有此疏舛;雠书之难如此。于是稍加
刊正,多采谢氏书,定着为可传。又别列考证二十有三条为一卷,附于左。
若其转写甚讹与音训辞义所未通者,皆存之,以俟洽闻君子。淳熙七年春二
月,嘉兴沈揆题。
案:中兴馆阁续录七:“沈揆,字虞卿,嘉兴人,绍兴三十年梁克家榜
进士出身。治书。淳熙十一年十一月除,十四年五月为秘阁修撰、江东运判。”
赤城志九:“淳熙六年正月二十三日,沈揆以朝奉郎知嘉兴,人号儒者之政。
官至礼部侍郎,七年十二月一日召。”文渊阁书目十:“沈虞卿野堂集一部(二
册完全)。”桑世昌兰亭考六审定上有沈揆文。俞松兰亭续考一有沈虞卿题二
首,绍熙壬子仲冬四日揆题一首,檇李沈揆题二首,又绍兴癸丑正月十日书
于姑苏郡斋一首。
明嘉靖甲申傅太平刻本序
刻颜氏家训序
史璧曰:书靡范,曷书也?言靡范,曷言也?言书靡范,虽联篇缕章,
赘焉亡补。乃北齐颜黄门家训,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盖序致至终篇,
罔不折衷今古,会理道焉,是可范矣。璧少时,家君东轩公尝援引为训,俾
知向方。顾其书虽晦庵小学间见一二;然全帙寡传,莫获考见。顷得中秘本,
手自校录。适辽阳傅太平以报政来,就予索古书;予出之观,且语之故。太
平曰:“吾志也。是恶可弗传诸?”亟持归刻焉。夫振古渺邈,经残教荒,
驯至于今,变趋愈下。岂典范未尝究耶?孰谓古道不可复哉?乃若书之传,
以禔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则不独颜氏一家之训乎尔!兹太平
刻书之意也。太平名钥,以司谏作郡,有治行,今为浙江副使。嘉靖甲申夏
六月望吉。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讲承德郎经筵国史官南郡阳峰张璧序。
案:是本分上下卷,大题下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明蜀荣昌后
学冷宗元校”。考明敬思堂刊本白虎通德论二卷,新都俞元符重校,书前有
刻白虎通序云:“予寅长辽阳傅公希准,乃正其误而刻之;太平可谓文以饬
吏,而为用世之通儒也夫!公名钥,以给谏出守,得士民心,而名位功业殆
未涯云。后学蜀昌冷宗元序。”据此,则傅太平且刻有白虎通德论,亦冷宗
元为之序也。俞元符所刻之白虎通德论,即据其本,故称“重校”云。
明万历
甲戌颜嗣慎刻本序跋
重刻颜氏家训序
尝闻之:三代而上,教详于国;三代而下,教详于家。非教有殊科,
而家与国所繇异道也。盖古郅隆之世,自国都以及乡遂,靡不建学,为之立
官师,辨时物,布功令;故民生不见异物,而胥底于善。彼其教之国者,已
粲然详备。当是时,家非无教,无所庸其教也。迨夫王路陵夷,礼教残阙,
悖德覆行者,接踵于世;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敕之亡素,其后人或纳
于邪也,始丁宁饬诫,而家训所由作矣。斯亦可以观世哉!颜氏家训二十篇,
黄门侍郎颜公之推所撰也。公阅天下义理多,以此式谷诸子,后世学士大夫
亟称述焉。顾刻者讹误相袭,殊乏善本。公裔孙翰博君嗣慎,重加厘校,将
托梓以传,乃来问序。余手是编而三叹,盖叹颜氏世德之远也。昔孔子布席
杏坛之上,无论三千,即身通六艺者,颜氏有八人焉。无论八人,即杞国、
兖国父子,相率而从之游,数亩之田不暇耕,先人之庐不暇守,赢粮于齐、
楚、宋、卫、陈、蔡之郊,艰难险阻,终其身而未尝舍。意其家庭之所教诏,
父子之所告语,必有至训焉,而今不及闻矣。不然,何其家之同心慕谊如此
邪?嗣后渊源所渐,代有名德,是知家训虽成于公,而颜氏之有训,则非自
公始也。乃公当梁、齐、隋易代之际,身婴世难,间关南北,故幽思极意而
作此编,上称周、鲁,下道近代,中述汉、晋,以刺世事。其识该,其辞微,
其心危,其虑详,其称名小而其指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心危,故其防患
深;其虑详,故繁而不容自已。推此志也,虽与内则诸篇并传可也。或因其
稍崇极释典,不能无疑。盖公尝北面萧氏,饫其余风;且义主讽劝,无嫌曲
证,读者当得其作训大旨,兹固可略云。昔子思居卫,卫人曰:“慎之哉!
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颜氏为复圣后,而翰博君禔身好礼,盖
能守家训者;乃犹以遏佚为惧,汲汲欲广其传。余由此信颜氏之裔,无复有
失礼,而足为四方观矣。传不云乎:“国之本在家。”“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若是,则家训之作,又未始无益于国也。万历甲戌仲秋之吉。
翰林国史修撰新安张一桂稚圭甫书。
兹家训一书,予先祖复圣颜子三十五代孙北齐黄门侍郎之推撰也。自
唐、宋以来,世世刊行天下。迨我圣朝成化年间,建宁府同知程伯祥、通判
罗春等,尝命工重刊,但未广其传耳。今予幸生六十四代宗嫡,叨袭翰林博
士,窃念此刻诚吾家之天球河图也,罔敢失坠,遂夙谒张公玉阳、于公谷峰
乞叙其始末,将绣梓以共天下。观者诚能择其善者,而各教于家,则训之为
义,不特曰颜氏而已。时万历三年,岁次乙亥,孟春之吉。复圣六十四代嫡
孙世袭翰林院博士不肖嗣慎顿首谨识。(以上二首,载原书之首。)是书历年
既久,翻刻数多,其间字画,颇有差谬。今据诸书,暨取证于先达李兰皋诸
公。尤有未尽,姑阙以俟知者。(以上载原书之末。)案:是本分上下二卷,
上卷大题下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刊”,下卷
大题下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建宁府通判庐陵罗春刊”。
颜氏家训后叙
余观鲁颜氏世谍记,自复圣之先,有爵邑于国者,固十数世矣。迨素
王作,及门之徒,颜氏八人焉,斯已盛矣。其后历晋、宋、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