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车-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甲兵指挥的“坦克陆战队(即现在的装甲步兵)”和“皇家坦克炮兵(即现在的
自行炮兵)”。富勒的“皇家坦克炮兵”的言论引起英国皇家炮兵的惊恐,炮兵将
领们担心自己研制的自行火炮会被坦克军抢走,为此,竟然在10年内没有发展自行
火炮。
    利德尔·哈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步兵,1920年参加了《步兵训练教范》
的编修工作,他主张以1918年德军渗透战术为基础,进行洪水式进攻,用步兵像洪
水一样渗人敌方防线空隙,最后将其冲垮。那时,利德尔·哈特还没有注意到坦克。
然而,他同富勒有了交往之后,很快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后来竟成了对后世
影响极大的装甲战、机械化陆军的鼓吹者。
    1922年,利德尔·哈特发表了其主张陆军全部实现机械化的论文——《‘新模
范军’的发展》。他认为实现陆军机械化应分三步走:首先是实现师的运输车辆机
械化;第二是实现炮兵的牵引化和履带化;第三步是实现步兵营的装甲化和履带化。
利德尔·哈特主张未来陆军应多种均衡配置,一个旅应有2 个坦克营、3 个机械化
步兵营和贝个机械化炮兵团,旅的通信和勤务分队也全部机械化,最后形成以坦克
为主、机械化步兵和机械化炮兵为辅的陆军。
    利德尔·哈特在1925年~1938年间利用担任《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军
事记者的便利,宣扬机械化陆军理论。他认为,进攻方必须具有很高的进攻速度和
进攻深度;进攻速度越快,进攻纵深越大,就越能打击敌人的神经中枢,造成敌军
的崩溃。
    然而,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观点被一些人视为异端邪说。他们认为,建立这
样的军队耗资巨大,在平时也难以维持。好在英国军内军外有一大批坦克的支持者,
所以,英国陆军大臣于1926年在英国国会宣布,英国将在陆军建立机械化试验部队,
这是世界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其指挥官就是一直为坦克发展鼓气与呼吁的富勒少
将。
    富勒上任后却大失所望,所谓的机械化试验部队早期只是一个步兵旅,没有任
何机械,而且,富勒还要兼任英格兰最大的陆军基地——提德沃斯要塞的司令,吃
喝拉撒睡无所不包,根本没有时间从事机械化部队的试验。性急的富勒后来竟为此
而辞职了,一于起了原先的参谋工作,潜心于《野战勤务条令讲义·第二卷》的写
作,在书中继续他的坦克理论研究。
    尽管富勒辞去了“机械化试验部队”指挥官的职务,但这个部队还是在困境中
成立了,由河林斯上校担任指挥官。但是,其后的演习却暴露了许多困难,英国人
在坦克与其他兵种的协同和坦克的可靠性等难题面前后退了,转为建立只有坦克的
装甲部队,并主要使用故障率低的轻型坦克。这一改革的结果是剥夺了坦克部队的
左膀和右臂——机械化步兵和机械化炮兵。
    这之后,英国的装甲兵在以后的3 年里停滞不前,直到1934年才又组建了一个
包括有步兵和炮兵的坦克旅。这一时期,英国陆军根据1927年~1928年的演习和经
验,编写出《机械化装甲分队的条令草案》,设想了旅一级和师一级装甲部队的组
织结构。然而,这一草案在英国没有遇到知音,无人问津。后来,一名英国上尉将
这份草案连同维克斯公司的新型坦克方案一同卖给了德国人。英国人无论如何也不
会想到,这份在英国无人问津的草案后来竟成了德国军官的必读书,成为德国坦克
部队崛起的“圣经”。
    德国陆军最早看到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等人的文章时,德国部队还没有什么坦
克。德国坦克部队指挥官古德里安用包着木板的汽车代替坦克进行演习,并在演习
中提出建立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师的主张。古德里安指出:只有与坦克伴随的兵种
的速度和越野能力达到坦克的水平时,坦克才能发挥出其威力。坦克应在由诸兵种
组成的部队中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只能配合坦克。坦克不能在步兵师中使用,相
反,装甲师中要有能让坦克发挥威力的兵种。
    不过,性格冲动的古德里安的言行同样受到了一些高级将领的反对。然而,希
特勒上台后,有一次参观德国新武器,古德里安乘机向他展示了还在组建之中的装
甲部队的风采,令希特勒大开眼界。希特勒看到了一个摩托车排、一个反坦克排和
一个工型坦克排,他对部队的行进速度和准确执行命令的能力很欣赏,他高兴地对
古德里安说:“我能用它们,我需要的就是这些!”
    希特勒的认可使古德里安的计划顺利实现,1934年,德国成立了装甲部队司令
部。1935年,德国第1 、第2 、第3 装甲师成立,之后,又陆续组建了一些装甲部
队。1938年秋,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担任新设立的“快速部队司令”,并将其军衔
晋升为装甲兵上将,统领所有的装甲部队、反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和骑兵。
    德国“快速部队”几乎按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设想建立,其装甲师以一个坦
克旅为核心,外加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一个机械化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
个摩托化工兵连、一个乘装甲车和摩托车的侦察营。由于其内部各兵种齐全、均衡,
从而成为一支以坦克为主,可以独立作战,具有强大快速突击力的部队。这之后,
希特勒就是用这些“快速部队”实施“闪击战”,从而使盟军受到重创。
             模仿拖拉机的坦克履带
    大家都知道,现代坦克大多都是采用履带运转驱动车身前进的,所以,履带成
了坦克的象征。
    为什么使用履带呢?原来,普通的车轮在野外松软的地里很容易下陷和打滑,
更无法越过一些突起的石块和田埂。所以,早期的轮式车上都备有木棍、木板,或
在车轮上缠有防滑的铁链,以预防下陷和打滑。
    然而,备有木棍、木板不仅不方便,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为从根本上解决轮
式车辆的越野行驶问题,人们开始研究解决下陷和打滑的方法。
    经过人们的多方研究和试验,人们终于发现,轮式车辆的车轮之所以在较软的
地面上会下陷,是因为车轮着地面积太小,因而单位面积的地面所受的压力就大,
特别是在车辆本身很重的情况下,这种压力就变得更大了。人们在车轮下垫木板,
木棍之所以能解困,也是因为木板、木棍能增大车辆与地面的着地面积,从而减少
了地面所受的压强。
    有了以上实践和理论思考,人们产生了这样一个奇思妙想:采用有挠性的绳索
或活动关节,把许多板块联结成环形的带,再用这种环形带来围绕车子的前后轮,
就可形成一条无限长的环形轨道。车辆运转时,一面向前滚,一面用滚动的前轮自
动铺设轨道。车轮在轨道上滚过以后,轨道又沿着后轮自动卷起来,再从轮子上方
回绕到前轮,以等待重新铺设。这样,周而复始,循环铺设,就形成了无限轨道,
从而使车辆轻松自如地驶过泥泞地区。
    履带的设想最早出现在1770年,英国人理查德·艾德治福最早提出。1837年后,
俄国人查格良斯基和布林诺夫分别获得了设计“无限轨道”拖车的专利。特别是布
林诺夫设计的“无限轨道”拖车,在1880年进行试验时,仅用两匹马就拉了200 块
砖和30多人,总重竟达9 吨。
    布林诺夫的“无限拖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然而,他没有满足,他以履带拖
车为基础,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履带式蒸汽拖拉机,这种履带式蒸汽拖拉机是
在5 米长的拖车上装了两部蒸汽机制成的,这两部蒸汽机分别带动两侧的主动轮,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履带式车辆的转向问题,当两侧的主动轮速度不同时,车辆就会
转弯行驶,其转弯的道理与人走路的道理一样:当左侧的速度慢、右侧的速度快时,
履带就会带动车子向左转;反之,车子就会向右转。
    1874年,法国人布依扬研制成功了“无限轨道”火车,并取得了专利权。这辆
“无限轨道”火车共分8 节,由铰链连结,因而可以拐弯行驶,全车重120 吨,搭
载士兵200 人,由40马力的蒸汽机推动,速度可达每小时10千米。车上装有16门大
炮,炮管从车周围开的射孔中伸出,可以在行驶中进行射击。然而,这种“无轨道”
火车尽管火力强,速度快,越野性能相对较好,却没有被法国军事部门看好。法国
军界对这种“无限轨道”火车置之不理,很快,这种车便销声匿迹了。
    20世纪初期,内燃机出现了,履带式拖拉机焕发出生机,不仅在农业领域获得
广泛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履带式拖拉机被用来牵引重型火炮,发挥了作
用。
    英国人研制早期坦克“小游民”时,其参照物就是刚从美国进口的‘布劳克”
拖拉机。生产时,实际上就是在“布劳克”拖拉机上加装一对加长了的拖拉机履带,
把锅炉钢板钉在角铁架上,做成一个长方形的箱子,然后把箱子安装在拖拉机上,
这就成了“小游民”坦克。
    履带从此从拖拉机转到了坦克雄伟的身躯上,后来,履带甚至成了坦克的象征,
而拖拉机上反而越来越难以见到履带的身影了。
           克里斯蒂和他的坦克悬挂装置
    大家都知道,人的两条腿和躯干之间的连接处有一种缓冲组织,这种组织富有
弹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人体受到的震动。坦克上也有一种缓冲组织,是
一种弹性元件,它悬挂在负重轮轴上,可减少车体受到冲击和震撞,这种弹性元件
的总和,就是人们所说的悬挂装置。
    真正有意识研制的坦克悬挂装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美国的一
些生产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