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国务院责成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会见莫洛托夫,并把此事通知他。
哈里曼说,归根到底,这只不过是普通的“对话”。次日,苏联外交部长作
了答复。他说,尽管苏联政府认为这一事情是严重的,但并不反对“同沃尔
夫将军进行对话”。他只是要求苏联军官参加这些会谈。
但是,英国人和美国人才不想要红军代表参加谈判。在西方人的头脑中
以及在德国人的头脑中,第一个投降步骤只应该是走向整个西线单独投降的
一个阶段,也就是把战争一分为二的一个阶段:即西线停止敌对行动,东线
继续打仗。
3 月18 日,丘吉尔也责成英国驻莫斯科的大使克尔爵士把“德国密使”
在瑞士的“活动”通知苏联政府,并且表示在英国政府收到“俄国的答复”
之前,“不进行任何接触”。再者,苏联政府也应该完全放心,因为“根本
谈不上在任何时候曾对俄国人隐瞒过一点一滴的事情”。
局势的发展非常暧昧,莫斯科不能不作出反应。因为对俄国人来说,进
行谈判是一回事,英、美两国坚持把他们排除在外则是另外一码事。
莫洛托夫对于丘吉尔3 月13 日的通报作出了强烈反应,答复是于第二天
交给英国大使的。莫洛托夫在答复中谴责并抗议德国和盟国之间的秘密交
易。
他说:“两个星期以来,在伯尔尼,背着承担反德战争最沉重的压力的
苏联,以德国指挥部的代表为一方,以英、美指挥部为另一方的谈判正在进
行。”
英国大使辩解说,苏联人“对事实发生了误会”,莫洛托夫所讲的“谈
判”,“无非是为了弄清沃尔夫将军的权限和威望而进行的试探”。但是,
英国大使白费唇舌,莫洛托夫一针见血地反驳道:
“在这一事件中,苏联政府看不出有什么误会,倒看出了某种弦外之
音。”
据丘吉尔自己说,他感到莫洛托夫的答复犹如一份“令人震惊的控告
书”,犹如一种“令人气恼的回答”。所以,他觉得“与其竞相谩骂,毋宁
沉默不语”。
华盛顿完全赞同丘吉尔把俄国人排除在西线德军的首次投降活动之外的
态度。在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为国务院起草的3 月17 日的照会中宣布:“不
论伯尔尼谈判的结果如何,这是一种纯军事方面的事情,俄国人无须干预”,
就象美国人无权干预斯大林格勒的事件一样。
3 月18 日,亚历山大元帅的副参谋长、美国的兰尼兹尔将军和意大利战
场英国情报处处长艾雷将军到达瑞士,次日,这两个人会见了沃尔夫将军,
帕里利男爵也在场。
当然,会议进行的基础是在意大利战场实现单独停战。根据沃尔夫阐述
的德国观点,缔结一个这样的停火协定,将“在全世界产生巨大的反响”。
事实上,德国人始终想把谈判扩大到整个西部战线。所以,事情进展不
快。这次会晤没有任何具体结果。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谈判已认真地开始
了。
3 月21 日,哈里曼送给莫洛托夫一份照会,把这一“意外事件”通知他。
这一次,莫斯科的反应更加强烈。3 月23 日,莫洛托夫交给哈里曼一份
照会,“公开地对美国的诚意表示怀疑”。照会特别说:
“在最近两周内,背着承受反德战争主要重担的苏联政府,以英、美军队
司令部的代表为一方,以德军战场司令部的代表为另一方,进行着谈判。苏联
政府认为,这一事情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大概罗斯福感到被莫洛托夫的指责刺痛了。
3 月25 日,罗斯福派人给斯大林带去一封个人亲笔信件。在他的思想中,
他想把事情作一个小结,特别应该使斯大林相信不存在什么背着俄国人的会
谈。
罗斯福说:“我敢肯定,由于发生了误会,没有正确地向您反映关于这
一事件的情况。”于是他承担了把这些情况予以正确阐明的任务。然而,人
们向他提供的情况同事实不符。
斯大林对罗斯福25 日信件的答复是有说服力的,并触及到了问题的实
质。
斯大林对谈判本身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在斯大林看来,根本的问题在于把俄国人排除在谈判之外。他说:“我
不明白出于什么理由苏联代表的参加被拒绝了,而苏联代表又在哪些方面可
能会妨碍盟国政府的代仍表。”
斯大林提醒罗斯福注意下面这一点。他说:
“对于您的消息,我必须通知您,德国人已经利用了同盟军司令部的谈
判,他们已经成功地把原在意大利北部的3 个师,调到了苏联战线方面。”
他又补充说:
“从西、南、东三面共同发起突击行动的任务,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定
的。行动的目的在于把敌军钉死在他们现在的防地上,使他们无法进行调动,
无法把部队调到需要的地方去。这一行动计划,苏联正在执行,而亚历山大
元帅却逃避了。”他由此得出结论说:“这就足以使苏联统帅部感到不安,
并造成了一种不信任的气氛。”
4 月1 日,作为对斯大林3 月29 日信件的全部答复,罗斯福仅仅满足于
再一次地否认一切。他说:“我必须重申,伯尔尼会晤的唯一目的是安排同
有资格的德国军官的接触,而决不是进行任何一种谈判。”
在美国人看来,“这一新的辱骂性电文清楚地表明,俄国人是多么不信
任地看待美国人的意图,他们是多么不重视美国人的诺言”。
罗斯福就是以这样感人肺腑的语言来结束电报的:
最后,我要说,这可能是历史上的最大悲剧之一,这一悲剧就发生在胜利
的时刻,而胜利现在是唾手可得了。人类在蒙受生命、财产和金钱的巨大损失
之后,才完成了这一事业,而这种不信任和缺乏信义却在损坏着这一事业。
丘吉尔从罗斯福那儿收到罗斯福同斯大林之间最后的几封往来电文的副
本之后,他立即给华盛顿发了一份抗议电,说这是斯大林“对于美国的荣誉
和英国的荣誉的侮辱”。
为了挑唆罗斯福总统,丘吉尔宣称:“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
们两国来说,最重要的是毅然决然地起而应战,以便澄清事实,并且使他们
懂得,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一限度,我们决不能容忍别人的侮辱。我
认为,这是挽救前途的最好办法。如果他们竟然以为我们害怕他们,以为他
们能够粗暴地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我们,那末,我将对我们同他们的未来关
系以及其它许多事情感到绝望。”
奇怪的是,就在4 月6 日这一天,丘吉尔同时致电斯大林,要斯大林提
防德国人,好象整个这一事件不过是敌人一手策划的阴谋而已,他说:“如
果说德国人此举的目的是在我们之间散布不信任的种子,那就应当承认,目
前他们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不过,如果说当罗斯福责备斯大林因持怀疑态度而损害联盟团结的时
候,他不是故弄玄虚,因为总统没有任何嫌疑,并以信义著称,那末,英国
首相就完全不同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就是德国人的同谋,他比任何人
都更起劲地在俄国人和英、美之间散布“不信任的种子”,他的全部政策就
在于制造公开的决裂。
在这种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误会”的问题。4 月7 日,斯大
林打电报给罗斯福,保证他从未怀疑过总统的真挚和信义。但是,他对事实
仍然感到惊讶不已。他明确指出,德国人已经做到了“毫无危险地”从西线
抽调出15 至20 个师投到东线,而在东线红军正抗击着145 个德国师;与此
同时,国防军对西方国家军队的抵抗只不过是理论上的而,已。
可能是因为斯大林的最后一份电报确实使他心平气和了。也可能是他得
到了有关谈判事件的准确情报。4 月12 日,他答复了斯大林的电报。他感谢
斯大林“对伯尔尼事件作了坦率的解释”,他宣布这一“事件”“已经成为
陈迹”。他还补充说:
“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彼此怀疑,今后此类性质的小误会也不宜再次
发生。我深信,我们两国军队会师德国、并肩发起联合进攻之日,便是纳粹
军队分崩离析之时。”
然而,丘吉尔的说教不是没有效果的。就是4 月12 日这一天,罗斯福在
晚问淬然逝世之前,打电报给英国首相说,在继续“主张尽可能地平息整个
苏联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应务必“保持坚定”,“我们迄今所遵循的行动
路线是正确的”。
2.最高统帅抽着烟斗,继续说道:“我看,将会有一场恶战。”
斯大林为德国与西方盟国开始的秘密接触深感忧虑。
但是,他对付负隅顽抗的敌人,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毫不留情地给予
打击,而对于可能会背叛盟友的人,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们的企图
和敌人一起完蛋。
而目前最有说服力的不是别的,而是尽快攻打柏林。
3 月29 日,朱可夫应最高统帅部的召唤,带着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柏
林战役计划再次返回莫斯科。这一计划是方面军领导人和司令部在3 月份制
定的,一切原则问题基本上都同总参谋部和最高统帅部商议过。
当天夜晚,朱可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斯大林一个人在那
里,刚刚同国防委员会的委员们开完会。
斯大林默默地同朱可夫握过手后,就像往常一样,似乎是继续不久前中
断的谈话似他说道:“德国的西方战线已彻底崩溃了,看来希特勒军队并不
想设法阻止盟军的推进。然而在同我们作战的各个重要方向,他们却在加紧
部署兵力。你瞧瞧这张图上的关于德军的最新情况。”
最高统帅抽着烟斗,继续说道:“我看,将会有一场恶战。”然后,他
又问这位方面军司令员,对柏林方向的敌人的估计如何。
朱可夫取出自己的前线侦察图放在最高统帅面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