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极拳与道功-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师,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极拳衍变的十三架式,不刚不柔,然而每一个动作,着着可以致人死命。顿时感觉到倘使学这套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动辄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从此弃拳不学,专志学禅,在峨嵋闭关三年,一直与拳绝缘。

   太极拳种式颇多,陈家的双边以及杨家太极,都曾习练,到现在还能勉强记忆的是杨家拳之姿式,若演练全套,则因荒疎已久,颇有勉强之感。我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可说一生从来未曾施用过,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愈厌习武。春秋法家韩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轻,武人从来不服输。好勇斗狠,粗暴骁勇,有时令人难忍,因此以后与习武朋友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武功的根源,首当追溯到我国五千年前深远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为武,即已阐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乱,以求「和平」。后世学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学文亦是如此,这也是使我弃武学禅之主要动机。以上是我学武的经过,同时亦足证明我并非所谓的国术家。

                                 三、漫谈练气与武功

   各报章杂志近年以来太极拳等武功,刊载了不少研讨的文章,而其说法也颇不一样,例如有的说少林拳系达摩祖师所传,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如果就武功的一般学理上去加以研究,在此方面的是非,并无多大价值,不必多加争论。事实上中国的武功,溯其渊源,早自先民之初,人类原始生活中,即已粗具模式。所谓人与天争,人与兽争,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相互争斗的生活演变中,即是产生武功之源。 

                                        渊源流变

   春秋战国时,中国武功已经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进展跟时代、经济、文化等等时空背景有极密切的关连。春秋时代,各国相互征伐,战争用车用马,崇尚车战、马战,而步战却很少。汉以后车战已然绝迹,而只盛行马战,再往后,武功才真正发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长枪作战。原始作战,取材简易,故兵器中,棍称「百兵之王」。以后在前端套一利器,演变成长枪、大刀等等。因之又转以枪为「百兵之王」,而称剑为「百兵之贼」。因为用剑对敌全赖巧劲,亦近于取巧。从人类文化在这方面的演变,就可看到武功进展的轨迹了。

   迨至两汉以后,兵器已由棍棒发展到长枪、大刀,此亦时代之趋势使然。而作战时采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后之事,较早的南北朝时代,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自印度来到中国,息隐专修于少林寺,直传心法,尊为禅宗之初祖。而他在当时曾否谈及武功方面的事实,现在已然无法考据,凡找不到证据的,难免有被后世的人假托附会的嫌疑。佛教早盛于印度,然在印度先于佛教的宗教还有婆罗门教;打坐行功方面,则有瑜伽,讲究练气修脉。印度之原始文化与中国道家修炼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达摩祖师来自印度,当亦可能精于这类武术。至于瑜伽之练气练脉,动作极为简易,只有几个基本扼要的动作,明白了以后即会做,但是易学而难精。如果与中国道家的功夫比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仅呼吸一法 ,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种,瑜伽则可分类成数十种。一般人认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治瑜伽、道家于一炉,融会贯通而传下少林武术。如传说中或许可能有此一举,但这只是强健养生之道,并未涉及到禅的内容。而纵观少林一门的诸多武术的创始来源,有的类同中国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于佛,或入于道。有的是触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后,政府则不加深究,可获逭贷。总之,出家人中,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有江洋大盗,亦有百战将军,纷纷退隐佛寺道观之中,闲来无事,舒展拳脚,授徒开班,于是逐渐形成少林门风,亦并非不可能,故不必视后来少林的诸般拳术,尽是创自达摩祖师一人。

                                        内  家

   如一般所谓的「内功拳」,历来的说法亦是传自少林。我国武术的内外之别,武术上有两句成语。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说是言简意赅的说明,如南宗的白鹤拳,即是内家(内功拳)的一例。这是武当拳术,根据少林的演变,而衍成南宗诸拳,南宗即「内练一口气」,亦即练气,动作不能粗猛,此亦渐渐演变而来,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张三丰这个人,史上记载未详,且有矛盾,究竟有无其人?近世考据学家,颇为怀疑,但据我的研究应该是确有其人,且为道家。因为历代作史书的人,多为儒家,儒家的习性往往排斥释道两家人物,尤其在武术上有成就的人。或许因此在历史上就起了争论,也未可知。然而张三丰究竟是不是太极拳的创作者,则不必多言,试观历代道家有一种倾向,如老子所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从不爱为人知,不喜出名。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于发表而公诸社会,或造福大众,或为利一己。中国人的习性则相反,学养愈深,武功愈高,即隐姓埋名,隐迹山林,不愿为人所知。这种对于「名」或「利」的不同观念,正可诠释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别,而中国文化中尤以道家最为明显。明白了这个关键,也就可了解无由考证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授、少林拳是否为达摩祖师所传的道理。

   另者,明朝永乐以后,少林寺成为一大丛林,张三丰为明代道教新兴革命的一派,当时天下的各路流派,都归向他,拳术内功,有一得之长的,咸归功于张三丰,好像今日的种种创见,皆亦引证国父言论,天下之名也都归之于国父相似。所以如今欲寻流穷源,追究根由,恐亦难获结论,徒耗精力而已。

                                        长  拳

    少林与武当两派有什么不同呢?最基本上是因南北地理环境迥异及生活方式不同而来。北方多陆地,南方多河川。北人善骑马步行,南人好驾舟游泳,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别,于是影响武术的型态也有所不同。以我个人所知的经验,少林多大架式,长拳远打,大开大合,正如北方的文化特质一样。如北方黄土平原,地多泥沙,我曾经见过北方有一种练腿术,一步一跨,大步踢腿,练功夫走路,都要踢脚而行。原来是因为争斗一旦落败时,必夺路而走,此时把泥沙踢起则烟尘滚滚,犹如现代战争中的放烟幕弹一样。

                                        短  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环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于短打。好像在广东,就流行一种「船夫拳」,实际即是少林五种拳中之龙形拳的综合。练时两腿下蹲,死死板板。盖在明朝时代,倭寇骚扰我国海疆,我国训练船卒,以御倭寇,(北拳则为在陆地上使用的武术,陆地平稳,但波船动荡,不宜使用。)得先拿稳身桩,才免受海浪摆动颠簸。所以就另创招式,如此渐渐形成闽粤间短打之风尚。天下万事,其最早的源头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后来,则因地域及时代有所不同而因应演变成不同型态。因之武术修为实不必有什么门户之见,倘使徒作门户优劣意气之争,那实在是可悲又复可怜的事。

                                        因  人

   武术的发展,除了时间、空间的影响外,再次个人体形、禀赋。更是重大因素。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盛行,为一般大众接受,无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长寿之道,都可藉此活动筋骨。亦因这个原因,男女老幼都练,于是拳势越来越柔化。时至于今日,青年人打拳,姑且说句笑话,可以说是在跳中国之芭蕾,甚至真的有配以音乐节拍来练的人,足见时代在变,文化也在随时变易中。

                                     易经与太极拳

    一般文人学土,因为体弱多病,而去练太极拳以强身,本来是很好很适当的事,奈何文人好事,又创立太极拳是来自易经的说法,牵扯到阴阳八卦上面去。太极拳到底与易经之配合如何?大家可任意去信从,但无多大实质的关系,如欲以手形分成阴阳,配合两仪,即以手背为阳,手心为阴等等,似嫌理论空洞。「太极」的名称,并末见载于易经本文,而这名称的出现,至少也是宋朝以后的事,因为易经太极之说,是宋朝理学家所倡,唐以前没有。而太极一名,最早为道家人士所提出,宋理学家便以太极假借作他们学说的根本依据,进而以阴阳、八卦阐扬他们的学说,故有「太极拳」的名称,也应该是宋朝以后之事,这是不会有错误的。倘说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并无不可,但将那些易经理论上之事,加之于太极拳则不免多余。易原为群经之首,放诸四海皆准而弥纶天地之道,博大精深,永无止境,但若牵强,将精力虚掷在研究其与拳术的关系上,似有偏离武功实际之嫌。

                                        高矮桩

    太极拳尚有高桩矮桩之别,但练拳目的若在强身,则高、矮不必在意。反正筋骨做活动,终强过于不动,高矮任各人自便,不必强争何者为优为劣。若执定高桩神,或矮桩妙,方可以长生不老,则古往练太极拳的人不知凡几,到如今都已一坯黄土,还有什么高桩、矮桩之争呢?

                                       由浅入深

   总之,做任何学问都一样,无论是:打坐、修道、学佛、参禅、做内功,先不必好高骛远,侈谈高深理论,成仙成佛都暂不必谈,但修养到在世无病无痛,死时干净俐落,一不累己,二不累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