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煮酒论道-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天想抓涨停板,结果却被深套其中,只得“割肉断足”。有的本来已经盈利不少,非想再赚它一把,结果就这一把就将胜利成果全赔进去还不够。反过来讲,庄家也是一样,亿安科技的庄家非要将此股票做到百元以上,创造中国股市中第一只百元大股的神话,结果却招来证监会来查处,涉嫌操纵亿安科技股票案一时闻名全国,虽然罗成等人逃之夭夭,但亿安科技却成为证券市场的反面教材。要说庄家操纵,综艺股份、思达高科之类的难道就没有庄家吗?其实股票中几乎个个有庄家,但是他们没有像亿安科技那样玩得太惹眼而已。
  怪不得相传股市中有个叫青木的传奇人物,1992年他只身携一万元下深圳炒股,一年之后获利五十万,晋升大户阶层。1993年7月由于透支爆仓,一夜之间一无所有,遂返回家乡湖南闭门思过,在潜心钻研股市理论及道家经典后,1994年6月重出江湖,向亲友筹集十万元勇抄深沪股市大底,获巨额利润。
  所以嘛,凡事多留些余地,不要太过分。清朝的李密庵有个《半半歌》说得很不错: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然,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寒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裘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子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一半让将人间。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自古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之半。知足不辱,凡事不求最完美,这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在道家中也叫做“和光同尘”。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要锋芒太露,老子《道德经》中第二十章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段说大家所畏惧的东西,我也不能不跟着畏惧,但是大道是那样广大无穷,和世俗相差太多了。众人都兴高采烈像赴酒宴和春游的样子,但我恬淡无动于衷,好像不懂事的婴孩一样,大家好像都很有本领的样子,而我却像个没有用的人,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的。别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昏昏然像个笨人,别人好像都很聪明灵巧,而我却像个闷葫芦。

  明哲保身的厚盾(3)

  民间俗语有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之说。真正的高人是不会整天吹嘘的,也不会鼻孔朝天、傲气得不得了。正像我的一个朋友说,庄子说明真正达到这种境界(道)的人,其实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谁都看不出来,也许他跟我们一样,上学找工作结婚过日子。“小隐隐于山野,大隐隐于市朝”,确实是这样道理。得道的高人未必都在深山僻壤中,他们可能就混迹于我们身边。
  其实,抱残守缺也好,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也好,都是无为的一种形式,也是道家哲学深入人心的一个很重要的成份。大智若愚、藏愚守拙,这一类的事情早深入到民间的智慧中。现在人往往否定老子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所谓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的特殊环境中,不敢为天下先还是保证自身安全的一个良策。
  庄子的《徐无鬼》一篇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博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意思说:吴王游荡于江中,登上了猕猴山。群猴一见到吴王打猎的队伍,都吓得吱吱怪叫,没命的逃跑,躲进丛林深处去了。独有一只猴子,怡然自得地晃来荡去,似乎在向吴王炫耀它的灵巧。吴王发箭射它,它敏捷地顺手一抄,就接下飞箭,表现相当轻松,一连数箭,都是如此。吴王恼羞成怒,就命左右都拿出弓箭,然后一声令下,万箭齐发,那只猴子腾挪不及,抱树中箭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倚仗它的敏捷,竟敢藐视于我,以致于丧命在乱箭之下!要引以为戒啊!可叹!不要以傲态待人啊!”
  刚者则折,皎者易污,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都是和道相背离的。
  有时候,人自污可以免于被污,好比美眉们在乱世中涂污了脸能免得被强暴一样,又如聊斋中的瑞云被道士点黑了脸,却保住了贞洁。在烦扰的俗世中,有时候不得不把自己涂上一身泥,而防止小人的猜忌。
  当年,秦国大将王翦统帅六十万人马去完成秦国最后的统一大业,他明白自己率倾国之兵出征,秦始皇对他肯定要心怀疑忌。秦始皇亲自送他们至灞上时,王翦就向秦王提出了要求,拿出一张地图来。秦始皇开始一惊,以为战事又有什么变化,哪知王翦拿出来的是秦国咸阳附近的地图,中间划了很多的良田,要秦王答应赐给他。秦始皇不禁好笑说:“将军都要建奇功大业了,还担心这些干什么?”王翦说:“我作为大王的将领,有功也不会封王拜侯,还不如做一个乡臣,多要些产业,为子孙后代留条生路。”秦始皇大笑。在攻楚的过程中,王翦又频频派使者回咸阳,要求秦王多给他赏赐,要求秦王给他修一个大宅子,再种上花养上鱼什么的。这时候他的副将大为奇怪,心想,王将军战场上雷厉风行,做事都如斩钉截铁一般,怎么现在像个老妈子一般罗罗嗦嗦地要这要那,平了六国,还怕没有这些富贵吗?其实他如何懂得,王翦这样做,正是为了安秦王的心。让秦王觉得自己只惦记着这些享乐之事,并无什么大志。真所谓破楚国易,破秦皇心中猜疑难。别以为王翦是多此一举,其实这正是老将军的过人之处,历史上不知道多少名将都浑浑噩噩地栽在君主的疑心上,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呢。后来,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老将军回来后,再次邀功,把戏演到十足,滴水不漏地取得了秦王的绝对信任,终得善终。
  王翦能够善始善终,与他自觉不自觉地暗合了道家的“抱残守缺”、“和光同尘”等真义是分不开的。他不断的要良田美宅,显得十分贪财,正是“俗人昭昭,我独昏昏”的体现,让皇帝觉得其人没有野心,可以放心使用,这才能够备受恩宠,直至老死。如果他“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声名越来越响,那祸患也就不远了。
  魏晋时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名声赫赫,魏国权臣司马昭想同他结为儿女亲家,但阮籍不想卷入当时黑暗的政治,又不便明着反对,就借嗜酒而连醉六十天。司马昭见他终日沉醉,连话也搭不上一句,只好作罢。
  明代宗室宁王朱宸濠很赏识唐伯虎,特地派人用一百两黄金把他从苏州请到江西去做官。唐才子去了半年以后,看出朱宸濠日后必定会谋反。为了避免卷入是非招致杀身之祸,唐伯虎就开始装疯。一次朱宸濠派人来送礼,只见唐伯虎赤身裸体蹲在地上,还随口乱骂。让朱宸濠以为唐伯虎原来是个疯子,就放他回家。不久,朱宸濠就起兵反叛了。唐才子却因装疯逃过一劫,做他的桃花庵里桃花仙去了。
  王翦、阮籍、唐伯虎等虽然算不上完全得道之人,但他们运用了道家思想的这一点,就能够远灾避祸,看来庄子所说道家思想的“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确实不假啊。

  夹缝生存的利剑(1)

  九、夹缝生存的利剑----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想必都已熟知。其实道家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让我们学做庖丁手中那把解牛的刀,避开一切伤身损命的硬骨头,在险恶的世间激流中怡然自得,不损不伤。庄子在《养生主》一篇中写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该故事非常有名,大家想必都熟知,这里就不再重述一遍了。这个故事笔者很小的时候(70年代末)就在一本叫《故事里面有哲学》的书中看过。记得当时书中的观点大意是:通过该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矛盾的特点,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对于文章中最后那句“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根本没有仔细讲解,当时也就迷迷糊糊地揭过去了。
  后来通读《庄子》,才发现庄子这个故事还是秉承了其一贯的“消极”态度,这个故事并非是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发现困难解决困难,敢于战斗善于战斗,从而战天斗地,其乐无穷(当然现在还有很多人以“庖丁解牛”这个典故阐述励志及经营方面的事情,也不能说全错,但和庄子的本旨是不大一样的)。庄子是说人世间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正像牛身上的大骨头一样磨损着人的生命之刀,要想保全自己,就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批大卻,导大窾”,在筋骨之间钻空子,从而游刃有余,不受损伤。
  游刃有余,正是道家思想的又一个侧面。由此看来,道家思想并不是只强调清高自许,目无下尘。相反,有些时候,还显得非常地“圆滑”。有弟子问庄子:山上的树没有用不会被砍掉,家里喂的雁(原文就是雁,看意思倒像是公鸡似的)却杀了不能打鸣的,留下打鸣的?先生常说没有用比有用好,现在先生你怎么解释?(“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