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来覆去当中,朱元璋突然想起这么一件事来:自己有多长时间没和妻妾们同眠了?
    打决定对江州用兵的那一天起,朱元璋就几乎天天独自入睡,尤其是许久没跟妻子马氏说说话了,想到此,朱元璋就感到很是内疚,甚至是不安。他和马氏可是正宗的结发夫妻啊,他们还是一对患难夫妻。
    在内疚和不安的催促下,朱元璋身不由己地就下了床。走进了马氏的单身卧房。
    马氏的单身卧房里亮着灯。一个女仆正伏在案上打盹。然而,马氏并不在这间房里。那张床上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像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睡过了。
    朱元璋唤醒了那个打盹的女仆,女仆非常惊慌。经询问得知,马氏确实很少睡在这里。她一般都是睡在那间她与朱元璋的双人卧房里。
第四部分第44节 你真是我的红颜知己
    朱元璋一时感动不已,同时也自责不已。她睡在那间双人房里,是在等待他朱元璋啊。可他朱元璋呢,竟然不知道这件事情。离开马氏的单人卧房,朱元璋就朝着那间双人卧房走去。远远地,朱元璋看见,那间双人卧房里也亮着灯。莫非,马氏现在还没有入睡?马氏果然没有入睡。她正在灯下教两个女仆绣花儿。绣的是鸳鸯戏水。朱元璋走进去的时候,马氏和那两个女仆都很是吃惊。
    马氏坐着没动弹,只有点怔怔地看着朱元璋。两个女仆赶紧过来给朱元璋请安。朱元璋对她们道:“你们出去吧,我和夫人有事要谈。”
    两个女仆慌慌张张地走了。马氏轻轻地问道:“元璋,有什么事?”
    朱元璋回道:“没什么事情,只是睡不着,想过来看看你。”
    马氏起身,一边搀扶朱元璋就坐一边言道:“明天你就要远征了,今夜应该好好地休息,这么晚了,你不该再跑到这里。”
    朱元璋趁落坐之机,很自然地就将马氏揽在了自己的腿上。“就因为明天要远征,所以我才睡不着觉。”
    坐在朱元璋的腿上,靠在朱元璋的胸脯上,马氏感到异常舒适。她多么希望能够经常有这种舒适的感觉啊!可她同时又知道,这种希望只是一种幻想。
    但她嘴里说的却是:“元璋,你再睡不着,也要强迫自己睡,不休息好,怎么去打仗?”
    朱元璋把她的身体搂得死死的,“夫人,我只是来看看你,看完之后,我就回去睡觉……”
    马氏不觉苦笑了一下。只是她背靠着他,他看不见她的表情:“元璋,我都人老珠黄了,还有什么看头?你应该去看看其他的夫人,还有,你的儿女,你也应该经常去看看。”
    朱元璋把马氏的身体转了过来,面对着自己,然后直直地盯着她的眼睛道:“夫人,今天晚上,我谁都不想去看,我就想来看你。”两滴热泪从马氏的眼睛里落了下来,落到朱元璋的身上,然后透过薄薄的衣裳,又渗到朱元璋的肌肤里。
    朱元璋心头一热:“夫人,我这样来看你,次数太少,想来真是心中有愧啊!”
    “不,你只要带好兵,多打胜仗,我就满足了。”
    “夫人,你真是我的红颜知己。”朱元璋有些激动了。
    “我成了黄脸婆了,哪还是什么红颜?”
    朱元璋痛惜地抚了抚马氏的脸,把她拥在了怀里……
    第二天(龙凤七年七月的一天),朱元璋精神抖擞地率大军离开应天南下。大军整整十万人,包括徐达四兄弟及康茂才、廖永忠等大将,还有以刘基为首的一大帮军事参谋。应天城内一切事务,朱元璋交给了李善长。
    十万大军分乘五百多艘战船。这些战船中,至少有一半是在应天城外的战斗中从陈友谅的手里缴获的。朱元璋的坐船,恰是当初陈友谅的巨型战舰“混江龙”。十万大军乘坐数百艘战船沿长江南下,真可谓是舳舻千里,旌旗蔽日。不过,在林林总总的各种战旗中,要数朱元璋坐船上打出的那面战旗最为醒目,因为那面战旗上十分鲜艳地书写着八个大字:“吊民伐罪,纳顺招降”。
    朱元璋此次亲率大军南下,目的是给已受重创的陈友谅致命一击,彻底扫清陈友谅的势力,为自己在江南一线的全盘规划做好一切准备。事实也正如朱元璋所料,陈友谅的实力在江东桥一战中几乎损失殆尽,加之众叛亲离,在与朱元璋的交战中一败再败,兵败如山倒。朱元璋的大军顺利攻克安庆,陈友谅一见大势已去,只好放弃江州这座他的“皇城”,只带着少数亲信逃往湖北武昌。朱元璋拿下江州后不久,刘基的老母亲在青田去世,刘基是大孝子,自然回浙江奔丧。朱元障虽舍不得刘基走,却也不好阻拦,只叮嘱刘基早去早回。
    刘基在走前对朱元璋道:“一定要把陈友谅彻底打垮,然后才能去考虑东边的战事。”朱元璋郑重地答应了。
    刘基离开了,朱元璋有一种很浓的失落感。加上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又投降了,朱元璋以为江西一带大局已定,便萌发了回应天的念头。正好徐达等人相继返回江州,朱元璋便命令徐达、常遇春为正副元帅,在江州一带集结兵马,准备去攻打陈友谅新的老窝武昌,然后自己带着周德兴、汤和、廖永忠及降将胡廷瑞等人,踏上了返回应天的路。
    朱元璋是在龙凤八年(公元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初回到应天的。占了江西全境和湖北南境之后,朱元璋的地盘空前扩大,而陈友谅的地盘却日渐缩小。论实力,朱元璋已经完全能够将陈友谅彻底打垮了。就是同时再与张士诚开战,朱元璋也能够从容应付。
    按理说,龙凤八年应该是朱元璋最为春风得意的一年。然而事实是,在朱元璋通往皇帝的道路上,龙凤八年是朱元璋最为坎坷多舛的一年。原因是天有不测风云。 龙凤八年初,朱元璋回到了应天。这时,天下的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是“宋”皇帝小明王和刘福通遭到了元军的重创,“宋”都汴梁失守被元军占领,刘福通和小明王退缩到了安丰,不再敢出来,手下的红巾军所剩不多;其次是元军把注意力转向了朱元璋。这样,朱元璋不但不可能去全力赶尽杀绝陈友谅,也不可能东进攻伐张士诚了,现在首要问题是如何对付元军的围攻。
    朱元璋得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也很是有点恐慌。他对着李善长发问道:“刘福通的军队怎么这么不禁打?我还没有把陈友谅打败呢,他怎么就被元兵打败了呢?”
    朱元璋的这个问题,李善长自然无从回答。李善长只是这样道:“我们还是尽快地想出一个应对之策吧。”
    刘基不在身边,朱元璋就少了一个参谋。但即使刘基当时在应天,恐也想不出什么好计策来。察罕帖木儿的元军已经南下了,东边是虎视眈眈的张士诚,西南边是尚有余力挣扎反抗的陈友谅,三面受敌,就算刘基是天底下最有能耐的战略家,也不会有什么回天之术。
    朱元璋不怕陈友谅,也不怕张士诚,但着实惧怕察罕帖木儿的元军。元军有数十万之众,打到应天来了,朱元璋拿什么去抵挡?如果朱元璋把自己所有的兵力都集中起来,也可以同察罕帖木儿一战。但朱元璋不会这么做。这么做了,几年来好不容易抢占到的地盘就又会被陈友谅和张士诚重新夺去。失去了地盘,朱元璋便失去了一切。
    就在这关键时候,那李善长为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李善长对朱元璋道:“我们可以向察罕帖木儿投降。”
    朱元璋立即就明白了李善长的意思。投降是假,缓兵之计是真。只要察罕帖木儿同意了朱元璋的请降,那朱元璋就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两大好处:一,元军不会再来攻打应天了,张士诚也不会对应天有什么图谋,因为张士诚早已投靠了元廷;二,“投降”元廷之后,朱元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打着元廷的旗号,继续他对陈友谅的军事行动,消灭了陈友谅之后,再回过头来迅速地打垮张士诚,待打垮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就不会惧怕那个察罕帖木儿了。要是在过去,朱元璋是不会生起投降元廷的念头的,也不敢生这个念头,因为那时候刘福通的实力非常强大,朱元璋还要靠着刘福通这棵大树乘凉。但现在不一样了,刘福通自身都难保全,朱元璋自然就不会再把刘福通放在眼里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投降元廷毕竟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所以,朱元璋和李善长虽然决定了要“投降”察罕帖木儿,但也没敢声张,而是极其秘密地做着有关准备。李善长为朱元璋写了一封“请降书”,其言辞诚恳委婉,足以让人动容。朱元璋立即就派亲信手下北上,将这封“请降书”送到了察罕帖木儿的手中。这以后,朱元璋就一心一意地等候着察罕帖木儿的回音了。
    让朱元璋有些不解的是,察罕帖木儿好长时间都没有回音,而且,朱元璋派去送信的手下也没有回来。只不过,元军向应天进军的步伐,暂时停止了。
    朱元璋问李善长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快,朱元璋就得到这么一个消息:那察罕帖木儿被手下田丰、王士诚等人刺死,其兵权由养子扩廓帖木儿继承。
    经与李善长商量,朱元璋决定再“投降”一回。于是李善长又写了一封“请降书”,其措辞比上一回的“请降书”更为委婉诚挚。朱元璋派人将它送到了扩廓帖木儿的手中。
    这一次,扩廓帖木儿的回音马上就传到了应天。说得准确点,也不是什么“回音”,而是扩廓帖木儿派了三个使者到应天来直接与朱元璋洽谈“投降”事宜。这三个使者的来头都不小,为首的叫张昶,是元廷的户部尚书,另二人分别是郎中马合谋和张琏。张昶等人给朱元璋带来了御酒、八宝顶帽和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诏书。显然,招降朱元璋,不仅仅是扩廓帖木儿的主意,更是元顺帝的决定。
    张昶一行三人到达应天后,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