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起来看,当时北方红巾军的北伐战争,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时有一首童谣这样写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这里的“红军”,指的便是红巾军。可见当时刘福通北伐的时候,声势是多么浩大。
    刘福通北伐,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而且还牵制住了元军的主力,使元军主力无法南下作战,这就为其他一些割据势力的迅猛发展——主要是长江以南的一些军事集团——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建立“天完”政权的南方红巾军首领徐寿辉,从公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宋”龙凤元年,“天完”政权治平五年)开始,接连攻克襄阳、中兴(今湖北江陵)、武昌和汉阳等地,接着又攻占了岳州(今湖南岳阳一带)和饶州(今江西波阳一带)等地,并于公元1356年正月迁都汉阳,改元太平,重组了政权,以倪文俊为丞相。一时间,浙江和安徽等地境内的许多城市,也被徐寿辉的红巾军所攻占。
    再比如那个张士诚,要不是元顺帝撤掉了元相脱脱的职务,他恐怕在“高邮之战”中就惨败得再也抬不起头来了。然而,元顺帝帮了他的忙,他在高邮转危为安了。转危为安之后,他四处出击,拚命地扩大地盘。公元1355年,他派二弟张士德带兵攻占了通州(今江苏南通)和常熟。第二年,他又攻下了平江路(今江苏苏州一带),把平江路改为隆平府,将政权机构从高邮迁到这里。接着,他又派二弟张士德全面出击。张士德一鼓作气攻下了常州、松州、湖州和杭州等地。这样,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几乎全成了张士诚的天下。
    这便是朱元璋攻下应天后的天下大势。从这个大势上看,朱元璋当时是十分安全的。北面是刘福通的红巾军,元军主力忙着与刘福通交战,一时不可能顾及到他朱元璋。西面是徐寿辉的“天完”政权,东面是张士诚的部队,虽然徐寿辉和张士诚跟朱元璋并不是一家子人、不属于刘福通的“宋”政权统辖,但他们当时也都在与元军交战,这便从客观上保护了朱元璋。而朱元璋的南面,主要是浙江的东部地区,只存在着一些零散的元军据点,这些元军据点,自保都成问题,当然更不可能对朱元璋构成什么威胁了。
    朱元璋对天下形势的了解是很透彻的。看起来,应天城的北面西面和东面都有一股很强大的军事势力阻挡着元军,朱元璋的红巾军似乎应该向南向浙东一带发展才对头。但朱元璋不这么看。朱元璋以为,向南发展那是以后的事,首当其冲的是要确保应天城的安全。朱元璋当时的地盘很小。以应天为中心,西北到滁州(滁阳),西南到和州,东南到句容溧阳,南面仅达芜湖。朱元璋看得很清楚,西边的徐寿辉和东边的张士诚,现在虽然都在与元军交战,但只要一腾出手来,就肯定会朝着应天一带发展。朱元璋小小的地盘,怎禁得徐寿辉和张士诚两边的挤压?所以,朱元璋就必须抓紧时间在应天城的东西两面抢占一些战略要地作为屏障,来拱卫应天城。
    相比较而言,当时的徐寿辉距应天城还有一段距离,即使徐寿辉想向应天一带发展,也还要等相当一段时间。而张士诚就不一样了,他几乎只要向西跨一步,就可以跨到应天城下了。因此,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应天城的东面构建一道防线,挡住张士诚西进的步伐。而且动作还要快,慢一慢,等徐寿辉也要图谋应天了,那朱元璋就两面受敌了。而朱元璋当时的实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时向张士诚和徐寿辉开战的。
    这样看来,当时的朱元璋又是很不安全的。虽然元军暂时顾及不到他,但张士诚和徐寿辉却对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张士诚也好,徐寿辉也罢,地盘都比朱元璋大,军队也都比朱元璋多。朱元璋实际上是处在两面夹击之中。
    朱元璋巧就巧在,张士诚和徐寿辉正忙于同元军开战的时候,他趁机占领了战略要地应天。当然,刘福通也帮了朱元璋的大忙。不过,功劳最大的,应该还是李善长。李善长为朱元璋指明了方向。没有李善长,朱元璋是不大可能打过长江的。
    朱元璋和徐达、李善长等人一致认为,应尽快地向东扩展。经侦察得知,应天城的东边、距应天有一百多里路程的镇江,目前还在元军手里,守城的元军将领是一个平章,叫定定。如果把镇江攻下来,不仅可以挡住张士诚西进,而且还把朱元璋的地盘向东扩展了一百几十里。
    李善长多少有些担忧地道:“如果我们占了镇江,则势必会引起我们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朱元璋回道:“如果我们不占镇江,镇江被张士诚占了,我们之间还是要爆发战争,既然如此,还不如我们先占领镇江。”李善长对朱元璋具体的军事行动,一般不多过问。于是朱元璋就决定:抢在张士诚之前,拿下镇江。
    朱元璋问李善长,派哪位大将去攻打镇江比较妥当。李善长回道:“这还用问吗?自然是徐达了。”
    朱元璋笑道:“李先生和我想的一样。”
    李善长虽然被小明王御封为“左右司郎中”,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他为“先生”。就像徐达等人,虽然都被小明王擢升为“元帅”,但一般还是称呼他们为“将军”。只是朱元璋例外。朱元璋现在是“宋”政权里的一个重臣了,所以除了他那几个结拜兄弟之外,马氏当然也除外,包括李善长在内,包括朱元璋的小老婆在内,都要呼朱元璋为“大人”。
    派徐达去攻打镇江的事情定下来了。实际上,只要朱元璋不亲自挂帅,那么统军出征的人就肯定是徐达。因为攻打镇江事关重大,所以朱元璋又派周德兴做徐达的副手。
    在去攻打镇江之前,朱元璋和徐达、李善长等人共同上演了一出戏。这出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朱元璋“罗列”了徐达及徐达部将的一些“罪状”,诸如搔扰老百姓强抢老百姓粮食等等,下令将徐达一干人等推出应天城外斩首,就在这当口,李善长等人赶到,拚命地为徐达一干人说情,最后,朱元璋似乎无可奈何地对徐达一干人言道:“看在李先生的面子上,我今天就暂且饶过你们一回。”又马上用十分严厉的口吻言道:“但是,如果你们以后出征打仗,还敢这样对老百姓胡作非为,那即使是天王老子来为你们说情,我也要砍下你们的脑袋!”据说徐达当时表演得非常逼真,脸色苍白,浑身不住地颤抖,朱元璋“赦免”了他之后,他还跪在地上向朱元璋叩谢。
    这一切当然是朱元璋事先安排好了的,目的是要整肃军纪以争取“民心”。朱元璋当时虽然拥有十万大军,但军中有很多是降兵,还有不少刚参军的老百姓,这些人过去没多少约束,更谈不上有什么严明的军纪,加上攻打镇江又迫在眉睫,没什么时间来整顿军队,所以朱元璋就只能用这种“演戏”的手段来力求“杀一儆百”的效果。还别说,朱元璋、徐达、李善长等人共同出演的这场戏,还真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红巾军上上下下都有了这么一种认识:以后千万不能去糟踏老百姓了,否则就绝不会有好下场,朱元璋连徐达的脑袋都想砍下,谁的脑袋比徐达的脑袋还要牢固?从这件事情也不难看出,为了争取所谓的“民心”,朱元璋也实在是用心良苦。
    徐达、周德兴带着两万兵马,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下旬向镇江开进的。三月上旬占的应天,中间只隔了十多天,朱元璋就又开始新的军事行动了,这便说明当时的形势确实很紧迫。
    占了镇江,但徐达并没有高枕无忧。他对周德兴道:“我估计,张士诚迟早会派兵来攻打我们。”
    周德兴同意徐达的估计。本来,隔着镇江等地,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还有个缓冲地带,现在好了,徐达占了镇江,朱元璋的地盘和张士诚的地盘就互相接壤了。两支不是一家子的部队挨在一起,总归是要发生冲突的,只是不知道这种冲突是由谁先挑起、又有多大的规模罢了。
    他们估计得没错。张士诚看见朱元璋竟然打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于是调集部队,向镇江的朱元璋发起攻击。朱元璋在应天得到消息,张士诚派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从水陆两路向镇江发起了攻击。很快,朱元璋又得到消息,一支近万人的张士诚的部队,从苏州出发,越过太湖,将占领宜兴的红巾军又赶回到了溧阳,而且,占领宜兴的那支红巾军的首领阵亡。
    张士诚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挑起了战事。朱元璋就是不想应战也变得不可能了。关键的问题在于,朱元璋该如何应战。朱元璋已经看出,张士诚出兵攻占宜兴,其目的只是要确保大本营苏州城的安全,并非是要在南边与红巾军全线开战,更何况,宜兴距应天城有好几百里路程,就是让张士诚的部队从宜兴跑到应天,也要跑上好几天呢,所以,朱元璋就认为,南边的战事当不足为虑,只需叫从宜兴到应天一线的红巾军保持足够的警惕就可以了。而镇江就不一样了。如果镇江失守,朱元璋在应天就睡不好觉。故而,朱元璋就决定在镇江好好地同张士诚打一仗,一定要把张士诚打老实了,轻易地不敢再挑起事端。于是,朱元璋就决定向镇江派出援兵。常遇春和汤和都争着要去。朱元璋考虑后面可能还有硬仗要打,便让汤和做了援兵的统帅,另外,朱元璋又派廖永忠再率二百艘战船去镇江支援廖永安。实际上,镇江一带的战事并不很激烈。张士诚的军队虽有三万之众,但都是从各处抽调来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中心,这样,虽然攻城也还算猛烈,但大都各自为战,形不成一个大气候。徐达、周德兴身边有两万人,虽然比张士诚的军队少,但守起城来却也从容自如。只有江里的廖永安没有徐达那么快活。
    但不管怎么说吧,镇江之围解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