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丰臣家的人们 作者:司马辽太郎-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书的构思有其独到之处:在横的方面,九篇故事中所着重描述的十个人物,都与丰臣
政权的首脑丰臣秀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纵的方面来看,每篇故事都对主要人物的一生作
了有头有尾的描述,巧妙地将其长达数十年的生涯压缩在短短的篇幅里,而并不象一般的短
篇那样,仅仅截取人生长河中的一段或几段,一个或几个场面。作者从人物的一生中摄采了
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例,加以探讨,渲染,赋予每个人物以特定的个性和使命。
  作品对人物的描写,贯彻了作者看待历史人物的“俯瞰法”、“看完整的人生”的主
张。例如,在作者笔下,丰臣秀吉既是一个实现了统一日本伟业的英雄,也是一个封建思想
很浓的人物,他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要使自己掌握的权力成为丰臣家世袭的天下,而以致
最后陷入了昏庸。
  作品所描述的虽然没有什么离奇的情节,惊险的场面,毋宁说都是些常见的、容易理解
的故事,然而读来不仅使人感到亲切、有趣,而且使人觉得有不少发人深省之处,对于我们
理解日本的封建社会——生活在那个社会的人,他们的思想、风习、趣味、爱好等等会有不
少裨益。
  译者在日本工作期间,曾有机会于1980年秋天到大阪市司马先生府上拜访过先生,受
到先生亲切的接待。司马先生对中国怀着友好的感情,曾多次访问过中国。司马先生现任日
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对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甚是热心。司马先生要我向中国的读者转
致问候。《丰臣家的人们》是我国翻译出版的司马先生的第一部小说。这个译本的出版,如
果能在加深我们对日本的了解方面起一点作用,将使译者感到十分喜悦。由于译者水平有
限,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希广大读者指正。
译者 一九八二年六月于日本京都

一 杀生关白

第一节

  在尾张国知多半岛的根部,有个叫作大高的村庄。村子里有一些松树和杉树,长得苍劲
而古朴。
  听说,从前这里曾经是面对鸣海海滩的渔村。但是由于战国中期织田家常在这一带围海
造田,致使这村庄如今离开海边已经相当远了。然而即便是现在,当人们站在村子里稍高的
地方向大海方向眺望,仍能透过松树桠杈间的缝隙,看到湛蓝的伊势海翻滚的波涛。
  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村庄。可出人意外的是,村子的守护神却供奉在一座按照《延喜式》
的规定建造的古老的神社里。由此看来,这村庄从相当远古的时候起就已经存在了。神社取
名火上姊子。
  “姊子”——顾名思义,这里祭祀的是上古时代曾在这一带生活过的一位姑娘。她叫宫
箦媛,是古时候当地一位名叫稻种的酋长的妹妹。她和从大和地方来这里征伐东夷的日本武
尊结了亲。两人之间大概有过几夜的衾枕之欢吧。只因为和古代英雄有过这么一点因缘,这
位姑娘的大名载入了《古事记》,当地人还在林木深处为她建造了这座神社,附近的村民们
从遥远的年代起就一直对她顶礼膜拜。人是靠因缘而生存的。如果人只是孤单单一个人生活,
那他完全和兽类无异。只有当他生活在因缘——亦即与他人的关系里时,一个生物的人才具
备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资格。这大概是佛教徒们所发现的人世的奥秘吧。宫箦媛姑娘的奇
异遭遇,和我们下面要讲的故事有一点象征性的关系。
  战国时候,在这大高村里,住着一个四肢瘦小的农夫。
  他叫弥助,靠自己的少量薄田和租种别人的一点田地过活。弥助无甚本领,相貌也长得
丑陋。妻子早死,此时,他正要物色一个可以续弦的女人。在这一带村子里,时常有穿村走
巷的货郎来往。这些货郎,就如传播花粉的风一般,所到之处,常为人介绍对象、撮合亲事。
其中有一个货郎出来担当月下老人,他对弥助说道:“中村寨里,有一个女人,正好与你门
当户对,虽是个寡妇,幸好并没有子女,你看怎么样?”就这样,这门亲事成功了。
  女人叫阿友,长得很丑。弥助颇为失望。然而就是这位阿友,日后竟成了全日本无人不
知的贵妇人——瑞龙院日秀。这自然是弥助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象弥助这样阶层的人结婚,是谈不上举行什么仪式的。无非是在门口燃起一堆篝火,请
几个亲戚和近邻,喝几口象醋一般的酸酒就算完事。待来宾们都回去之后,阿友双膝跪在房
里的地板上,用一种与她的长相很不相称的娇滴滴的声调,对弥助说道:“妾无家可归,望
夫君永远爱怜!”
  “这下可捡到便宜了!”
  弥助听到这女人娇滴滴的声音,看到她那温顺的态度,心里这样想道。不错,阿友就等
于没有娘家。据阿友说,母亲生了她和弟弟之后不久,她的生父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
穷途末路,无以为生,便招了邻家的男人竹阿弥为婿,重新结了婚。不久以前,又为竹阿弥
生了一子。后父竹阿弥生性粗暴,为此,她的一个胞弟被迫弃家出走。她对生养了自己的娘
家没有感情。听了女人的这番诉说,弥助开口道:“这于俺反倒更好。”要是讨了个老是恋
着娘家的媳妇,那该是男人的不幸。于是,他又对妻子说:“快快扎下根来,就把俺这村当
作生你养你的地方吧。万事全靠因缘哪。”
  弥助说:“万事全靠因缘。”然而他哪里知道,一个奇妙的因缘早已在人世的一角破土
而出了。它在弥助夫妇全然不知道的地方萌芽、生长,而且以一种近乎奇迹般的势头伸展着。
此人就是弥助媳妇的弟弟,小名猴子。顺便说一下,有一本叫作《太阁的身世》的书。口述
者是中村寨的里正、稻熊助右卫门的女儿,她是这姐弟二人青梅竹马的朋友。晚年,她向养
子土屋贞知讲述了出生在自己村子里的那位稀世英雄童年的故事,并令他记录下来。该书一
开头就用简洁的笔触介绍了这位阿友的弟弟:
  幼名猴子,改称藤吉郎,后为筑前守。
  继而写道:
  信长公赐其羽柴姓,故号羽柴筑前守。后任关白,蒙天子赐丰臣姓……
  太阁姐生于同地,号瑞龙院。此姐弟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
  内弟秀吉的飞黄腾达,完全改变了大高村农夫弥助的生活境遇,这是他所不曾料到的。
  他连名字都改成了“三好武藏守一路”。
  他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境遇的突变而惊讶,妻弟秀吉说了句:“弥助兄,你当个大名吧!”
就使他成了在尾张国的犬山拥有十万石封地的诸侯。然而弥助毕竟是个农民,他没有当大名
的信心,只得恳求秀吉,允许他不去尾张,把封地放在秀吉的直属管辖之下,他自己则领着
俸禄,住在大坂城里,过着清闲的日子。
  “如今我这身子早已不属于我了。”弥助茫然地这样想。
  他被加上“三好”这个姓氏的始末,也如一出魔术戏一般。秀吉出身低微,为此他总要
给他的亲族的身份尽力粉饰一番,哪怕是虚假的也好。阿波地方的三好氏,是名门望族,一
度曾是京城里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人家。如今这家族早已没落,只留下一个号称笑岩入道
的老人,还在人世苟且偷生。这老人原名三好康长,极盛时曾当过山城守,威震摄河泉三州,
后被织田信长所驱逐。现在,他将自己的老残之躯寄靠于秀吉。秀吉也待以诸侯之礼,让他
当了自己的幕僚。秀吉对这位笑岩入道说:“入道,把你的姓借我用一下。”
  既然是秀吉的命令,笑岩当然不能不听从。于是他就把弥助夫妇认作了自己名义上的养
子和养女。不仅他们夫妇,连他们所生的孩子,也算作孙子。并让其中一个叫次兵卫的,作
了三好家的后嗣,叫他使用三好家的世袭名字孙七郎,称作:“三好孙七郎秀次”。
  这便是日后任关白要职的秀次其人。总之,秀次的父母弥助夫妇,并没有为自己的前程
作过任何努力。这一家贵族的形成,完全靠了“因缘”。孙七郎秀次也因之而享受着这奇运
带来的恩泽。虽说如此,不过,孙七郎和他的父母毕竟不同,他多少作过一点点努力。确切
地说,这努力还不止是“一点点”。

第二节

  孙七郎秀次在举行过成人仪式之后,就在河内领得了二万石的封地。后来,他在舅舅秀
吉的带领下,从十四五岁起就从军出征。不消说,他从一开始就担任了独当一面的大将。十
六岁那年参加了征讨伊势地方的泷川一益的战争。
  “好好努力,干得好,将来有你的好处啊!”舅舅秀吉每每这样说。
  所谓“好处”,大概是指当秀吉的接班人吧。这敢情是恰当不过的。因为这位孙七郎,
乃是世界上最最纯真地继承了秀吉血统的人。虽说孙七郎的二弟小吉(秀胜)也一样,但是
这位二弟智力稍差,而且生下来就是个独眼龙。三弟还是个孩童(此人后来名叫秀俊),而
且早已被秀吉的异父同母的弟弟秀长领去作了养子,所以已经不能算在内了。总之,和秀吉
有血缘关系的年轻人,只有他姐姐阿友所生的这三个。
  “这位少爷将来要当统帅。”
  这一点,秀吉军中的各位将领也都看到了。自然,一些谙于世故的将领们就把孙七郎作
为秀吉的代表来对待。
  只有福岛正则,把这事当作笑柄,公然对孙七郎抱着轻蔑的态度。福岛正则是秀吉为数
不多的亲戚之一。他原名市松正则,是尾张国清洲地方一个箍桶匠的儿子。因与秀吉的亡父
有着血缘关系,从小就养在羽柴家里,充当小勤务兵,在贱之岳战役中立过功,现在当了头
领,统率着三队人马。正则原本就是个锋芒外露的人,被人认为有些狂妄之处,加上那种自
认是秀吉的至亲的观念过于强烈,致使他只会用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