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写手到巨星-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演员。”

    楚晴很少会给人这么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一般只会给剧组里的那些老戏骨,而这也越发坚定了她将殷正挖过来的想法。

    紧接着,侯牧云和楚晴又见了三位演员,都是比较年轻的演员。

    在次日,侯牧云和楚晴还亲自登门拜访了几位老戏骨。

    因为紧接着又要回剧组了,还有一些演员还没见也没拜访。

    《剑尊外传》需要找的演员,有几位,特别是几位戏份比较重的是将会再出现在《轩辕剑主》的第三季、第四季甚至更后面的剧情当中,由此这演员找起来还真不简单,而且侯牧云也非常谨慎。

    男主剑尊和女主陌缓的扮演者,侯牧云到现在也没有定下,只是出现了几个选择,犹豫不决没有选定下来。

    《剑尊外传》的主要剧情是发生在剑尊年轻的时候,或者会所还未成为真正的剑尊之前,当然了,剑尊的形象在外传和原著小说里区别不是很大的,年纪虽然大了很多,但形象差别不算太远。

    剑尊目前也还是没有出现在电视剧里的,所以,侯牧云选择演员多少会考虑到他以后会直接出演电视剧里的剑尊。当然了,如果实在无法选择到既适合演电影也适合演电视剧的同一个剑尊,那分为两个人也是可以。

    而陌缓,这个角色是不会出现在电视剧里的,但因为形象太过于经典,也不好找。

    去剧组待了有半个月的时间后,趁着剧组再一次的大转场,侯牧云又回到了沪市。

    这半月的时间内,云侯工作室已经成立,《剑尊外传》的电影剧本也报上去了审批,电影名为《剑尊》。

    这次他回沪市事情同样不少,一是要参加天空文化有限公司的成立,虽说很多事情都是安静和楚晴她们帮忙给做好了,但这脸总得是要露的;二是继续物色演员,男一女一不好找就暂时先搁置下来,将其他的主要角色都定下来先,定下来的新演员再加上从电视剧那里拉过来的演员,阵容绝对强大,老戏骨站了八成,流量型高人气高颜值高演技演员占了两成;三是要和徐老怪正儿八经的见一次面,也与他和楚晴那边组建起来的拍摄团队见面开会。

    另外还有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就是侯牧云自己得额外再组建一个拍摄团队,这个团队自然就是用来拍摄与传统工艺纪录片有关的,这半个月的时间内顾老可是没少来电问询进度,既然答应了下来总得是要做的。

    这个拍摄团队,在半个月内已经联系好了七七八八,其中一大部分就是直接从电影拍摄团队里拉过来的,目前电影拍摄团队还没有进入工作,侯牧云将他们拉过来,也是有借助拍摄纪录片先磨合一下的意思,毕竟电影他是导演,先磨合一下团队是很有必要的,到时候用起来也顺手。

    电影拍摄一旦摊子摆开来,那每天的花费可都是如流水,作为投资人之一的侯牧云自然不需要到时候因为拍摄团队磨合不好而拖长了拍摄的时间而因此花了冤枉钱。

    8月1日,盯着大烈日,取名为《指尖上的华夏》的纪录片拍摄团队开始了第一天的正式拍摄,拍摄地点在瓷都景德镇,而拍摄的内容自然就是陶瓷篇了。

    《指尖上的华夏》这部纪录片,侯牧云暂定为拍摄十集,直接就是按照之前抽到那组传统工艺技能卡分类来划分的,而拍摄内容则是侯牧云根据技能卡内包括的信息整理出来的。

    第一集拍摄的是陶瓷工艺制作,集名叫做“土地里长出来的国粹”。

    拍摄团队进入景德镇的时候,顾老已经在了,而且身边带着很多人,这些人侯牧云和拍摄团队自然是不认识的,经过介绍之后,怎么说呢,反正华夏制陶的四分之三壁江山都在这了!

    制陶是顾老的老本行,他本人在制陶这一行的名气与威望以及地位都是极高的,说话自然也有底气:“小侯啊,咱们整个景德镇的所有手艺人和窑厂以及工作室,都随时配合你们的拍摄。”

    侯牧云见此,也不好直说只需要拍摄场地和一些器具就成,只得受宠若惊的说先拍摄一些场景。

    侯牧云和拍摄团队如是上面来的领导一样在景德镇诸多的工艺大师们陪同下“参观”了景德镇的主要窑厂,最终选择了以景德镇御窑厂为核心取景地。

    侯牧云拍摄的纪录片与其他纪录片很不像,他的拍摄按照内容来说分为三部分,故事、情怀和工艺本身,比例的几乎为1:1:8,工艺本身占了最最主要部分;按照形式来说,他不会像一般的纪录片那样去采访手艺人和工艺大师,而是直接就以自己为主。

    说白了,这个纪录片就是记录侯牧云与这些传统工艺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侯牧云如何接触以及操作这些工艺,以这种方式来最大程度的展现出华夏传统工艺的魅力,让更多人认识传统工艺以及对工艺产生兴趣。

    说得再白一点,这部纪录片其实就是侯牧云秀技能的“直播”,只不过这个“直播”用了更加专业的拍摄和更加丰富的道具的“摆拍”。

    纪录片拍摄过程之中只有侯牧云的操作和解说以及一些他的旁白。

    在陶瓷篇前后拍摄了三天,拍摄团队离开景德镇的时候,景德镇的这些工艺大师都是有些懵的。

    这就拍摄完了,还没采访他们啊,也没有让他们展示制陶工艺啊,就走了?

    要不是顾老的原因,这些工艺大师们肯定要嘀咕一句“什么玩意儿”啊!

    纪录片的第二个拍摄内容是文房篇,拍摄地选择了皖省的宣城。

第313章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现今基本是泛指的笔墨纸砚,而如果严格一些来说则是特指的。

    在南唐时期,文房四宝特指的是皖省宣城诸葛笔、皖省徽州李廷圭墨、徽州澄心堂纸、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以来,则特指的是宣笔、徽墨、宣纸、歙砚,另外还有洮砚、端砚也堪称宝;元以后,浙省湖州的湖笔渐兴,改革开放后,宣笔恢复生机,文房四宝回到了宣笔、宣纸。宣砚、徽墨的“统治”时代。

    不管怎么说,文房四宝特指四物永远都难不开宣城,而宣城也是名副其实的文房四宝正宗原产地,文房四宝之乡。

    侯牧云和拍摄团队到宣城的时候,顾老已经在等着了。

    对于三天时间结束了景德镇的拍摄且过程中未曾采访任何手艺人等,顾老心里不说不舒服吧起码是有些疑惑的,没太弄明白侯牧云是具体怎么操作的。

    顾老在制陶方面的名望加上地位,打一声招呼,宣称这边的人肯定是会用心接待侯牧云和他的拍摄团队,但顾老想了想还是自己过来了。

    实在是好奇侯牧云具体是怎么拍摄的。在景德镇的时候没有一直跟着,和许多工艺大师一样还都等着这纪录片来采访他们呢,没想到侯牧云那边拍完了!

    这次顾老来就是要全程跟着看看侯牧云到底怎么拍摄的,倒不是有什么怀疑,而是疑惑,就想给弄清楚了。

    对于顾老的到来,侯牧云自然是欢迎的,虽说宣城这边有顾老打了招呼能够提供拍摄需求的配合,但肯定没有顾老亲自来好使啊。至于顾老的目的嘛,侯牧云多少猜到了一些,更无所谓了,反正这纪录片拍出来就是要让人看的,顾老早看到晚看到终归是都要看到的。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顾老看到了,而且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当然少不得的是很震惊。同样震惊的还有因为顾老一直跟着拍摄团队也不得不一直跟着的几位宣城的老者。

    这几位老者都是文房用品制作方面的工艺大师,有当今华夏第一笔之称的蒙大师,有徽墨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李大师,有宣纸非遗传承人的蔡大师,有歙砚制作当代第一人之称的胡大师,有一方宣砚卖出千万高价而号称沈千万的沈大师,当然也有同属文房用品但不在四宝之内的笔架、笔洗、笔筒、墨盒方面的大师……。

    这几位老者最年轻的也是古稀之年了,但愣是在侯牧云这边跟了足足三天的时间,家里晚辈叫他们回去吃饭休息都统统给骂走或者踹走了,

    第二天的时候,甚至连湖笔制作第一人也从湖州赶来了。

    原因嘛,和当初顾老从手机视频里看到侯牧云在画胚时候的心情是一样的,震惊,惊奇,夸张点说就是惊为天人,这一个个老者看侯牧云那眼神,真是生生将侯牧云给看脸红了!

    取毫,粘毫,选木,制管,微雕……。。侯牧云这一套制作毛笔的程序下来算是直接将这些老先生们看呆了,不是因为选材方面是多么奢豪,相反的可以说是极为普通,但制作的手艺又快又准又精又巧,特别是其中粘毫的手法与方式更是看得蒙大师眼睛直冒星星,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古老非常珍贵但已经失传只在书籍里能见一二的手法和方式。

    众所周知毛笔易损不好保存,保留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而留下来的那些古笔价值连城不说,关键实在是太少了,真没人敢拿去做什么研究,即便研究也很难见什么成果。蒙大师是曾经咬着牙深入研究过一支的,他很清楚那支古笔的制作工艺和侯牧云刚刚展现出来的是同出一源的,也就是失传了最为重要的被后世成为竹幸制作法。

    这种制作法的再现,蒙大师很清楚这对于毛笔制作工艺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足可让毛笔的保存率增大两成,而且是在使用情况下。

    如果不是边上顾老等人拉着,蒙大师绝对会冲入拍摄画面之中向侯牧云讨要这种制作工艺的全部精华,甚至他自己也保证不了自己会不会直接当场拜师。

    然而,就在这时,蒙大师又看到了第二种古技法在侯牧云的手上使用了出来,紧接着又是第三种第四种,虽说这三种都不是失传的,但也是让蒙大师大开眼界,紧接着,他又看到了几种没有任何记载的技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