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数量将翻一番。
2、投资开展更加完善的客户调查活动,开发检索系统,组建客户信息数据库,改善客户服务设施。
3、针对不同客户,制定相应的营销计划,并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信息。同时,集团还将制定新的价格模式以便适应互联网服务的增加,从而结束目前〃一价通天下〃的局面。
4、通过与影视媒体联盟和与其它网络服务供应商合作,在全球建立知名在线服务品牌,比如ScienceDirect和Lexis。这是集团的营销战略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集团还将大幅度增加与互联网有关的广告和宣传投入。
(五)加大投资力度,主要是网络投资,以期增收近年来,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的投入不够。这也是导致集团在某些市场增长缓慢,并在传统和电子媒体领域失去市场份额的一个主要因素。美国市场和互联网业务将是集团在未来几年投资的重点领域。2000年,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的投资预算总额达到了2.6亿英镑,大大超过了近年来5000万8000万英镑的平均投资水平。据悉,集团将继续保持这种投资水平,预计在今后3年的投资总额将会超过7.5亿英镑。其中90%的投资将与互联网有关,包括产品开发、技术更新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详细的实施方案已经出台。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在2000年的投资具体分配如下:
1、科学出版公司3500万英镑,主要用于加强ScienceDirect的内容和功能。
2、法律出版公司1.15亿英镑,其中1/2用于加强LexisPublishing和Nexis法律出版的内容及功能上,另外有1/4用于市场营销。
3、商业公司1.1亿英镑,主要用于建立和推广新的互联网接口。
(六)实施节流计划为了确保投资到位,集团对整个业务领域的开支,尤其是非盈利性开支进行了评估。这些非盈利性开支包括人员开支、制作、基础设施以及办公费用等。2000年,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节省开支4500万英镑,比1999年节省7%。通过实施缩减开支计划,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管理水平将因之得到极大提高。据悉,2001年的节省目标是7000万英镑。
(七)增强国际扩张能力,巩固市场领先地位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所占据的绝大多数市场日益国际化,或者说至少是区域化。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学出版公司在建立全球化的国际化的组织机构方面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相比较而言,法律出版公司和商业公司仍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但从长远来看,这两个板块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
(八)继续实施购并和结盟战略,加速战略目标的实现到目前为止,集团已经完成了50多笔购并交易,涉及金额5200万英镑。从中期来看,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购并和结盟将依然是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贯彻和加强新战略的重要手段。与其它网络公司结盟是集团实施B2B接口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论是从产品、市场还是从技术层面来看,用户对完全解决方案的需求是极大的。
此外,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还将成立一个高达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和互联网有关的业务开发以及新市场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等。附:背景资料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ReedElsevier)是世界著名的专业出版商和信息供应商,其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在科学、法律和商务信息方面的强大优势使之立于出版界的不败之地。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成立于1993年1月1日,由英国的里德国际公司(ReedInternationalP.L.C)和荷兰的艾尔斯维尔公司(ElsevierNV)合并组成,并投资成立了里德·艾尔斯维尔出版集团(ReedElsevierPlc)和艾尔斯维尔·里德金融集团(ElsevierReedFinanceBV)两家合资公司。
其中,里德·艾尔斯维尔出版集团在英国注册,拥有所有出版和信息业务;艾尔斯维尔·里德金融集团在荷兰注册,为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提供财政、金融和保险服务。里德国际公司和艾尔斯维尔公司分别保持各自的法人和国别地位,并且分别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和纽约上市。里德国际公司最初是一家新闻纸生产企业,创始人为托维尔·米尔(TovilMill)。1903年,工厂成为上市公司。1970年,易名为里德国际有限公司(ReedInternationalLimited),1982年又改为现名。艾尔斯维尔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0年。当时,雅考布斯·乔治·罗伯斯(JacobusGeorgeRobbers)在鹿特丹开办了一家出版企业,即现在的艾尔斯维尔公司。
透视爱立信的退出战略
以退为进爱立信并非走麦城
年初,世界著名电话通讯设备制造集团爱立信公司宣布,它将对其产品结构进行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今后将不再经营手机生产业务。爱立信的决定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爱立信作出重大调整呢?仅仅是因为市场激烈竞争的缘故吗?
业内人士分析,2000年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导致整个通信行业发展迟缓,再加上手机市场逐渐饱和,越来越多的后继竞争者的加入使爱立信的销售额大幅下降,没有达到预期利润目标。爱立信虽然整体赢利,但移动电话部分却亏损大约17亿美元。因此,爱立信决定不再“生产”手机,逐步淡化移动电话业务的比重,以削减不良资产,集中优势强化绩优业务,使更多的资源流向可以带来更大价值的产品开发设计,以满足爱立信未来发展的需要。
爱立信此次的“不再生产手机”,确切理解应为“手机生产外包”。即把手机生产环节交由社会制造商承担,其他环节仍由爱立信负责,包括前者必须按照爱立信的品质要求进行生产。“生产外包”,是许多全球性公司的通行做法。此次接管爱立信手机生产的Flextronics,目前也在同时为西门子和摩托罗拉生产手机。
天赐良机冬天里的一把火
1月26日,爱立信的供应商——飞利浦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半导体供应厂突发大火,10分钟之内,移动电话的核心部件供应断档。这场大火,可谓“坏事变成好事”,它成了促使爱立信转变的导火索,甚至从某种程度说是爱立信退出的阶梯。打个比方,在手机这个鸡蛋市场里,爱立信开始由养鸡下蛋向专养鸡、培育新品种鸡转移,而不管鸡蛋的行情如何;毕竟,饲养产蛋量高且质优的母鸡更能赚钱。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爱立信的核心业务不是移动电话,而是无线电话网络设备。无线电话网络设备的销售虽只占爱立信公司销售额的54%,却占经营利润的90%。爱立信的无线电话网络设备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为诺基亚公司的两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与此同时,爱立信现在还进行着第三代移动系统(3G)网络的开发建设,这是爱立信的强项也是爱立信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柱。3G需要遍布世界各地的发射塔,向每一个地方高速传送数据。爱立信已经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射塔基地。3G手机问世后,现在的手机将慢慢地被淘汰,3G的持牌经销商销售的新产品,必须使用爱立信建造的发射塔。目前,爱立信已经和首批获得3G经营执照的21家公司中的16家建立了联系。由此可见,爱立信的此次调整,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手机业务。在生产外包后,爱立信将会以更多的精力潜心于手机的研发,从而增强其竞争力。据有关方面透露,尽管第三代手机尚未正式面世,但爱立信已超前他人开始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爱立信的研究人员声称,新技术将使手机的传输速度比现在快很多,可以说,爱立信的放弃,并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战略重点的转移。并且,这种战略转移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前面。也许,在移动通信行业下一轮的较量中,获胜的将是爱立。
国产手机何去何从?
自去年以来,新生的十几家国产手机从国外品牌那里抢夺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使手机价格有了很大的下调空间。
可是国产手机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洋手机厂商那里,洋手机还继续控制着高档产品市场,国产手机与洋手机的竞争还只能是在低端产品上,虽然夺得一些份额,但并未取得决定胜利。当前,世界手机巨头纷纷缩小手机生产战线和进行撤退性重组;国产手机生产却逆水行舟,方兴未艾,似乎违反常理;其实,这未尝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生产手机,具有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爱立信公司此次结构调整,其中国的合资厂却不在重组范围之中,充分说明爱立信对中国的生产基地和市场不忍放弃。但是,与网络,电脑,电视,视盘机相比,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利润及增长速度上有着巨大差异。因此,世界巨头的角逐日益剧烈,其程度超过了其他的科技产业,从而使刚进入这个市场的国内厂商举步维艰。更何况国产手机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舆论认为应该用“低档低价”策略来与洋品牌争夺市场,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然而,TCL公司负责手机业务的总经理万明坚却认为,。“那是在出馊主意,而且是一条把国产手机搞死的道路”。他认为“所谓低价手机,实际上意味着极大的技术进步,而且是深层次的技术;只有巨大的技术进步才能导致成本大幅下降,显然我们还没有这个力量”。万明坚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