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城记-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城墙存废的讨论余波未了之时,在天安门前,一场“遭遇战”开始了,这就是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的拆、留之争。
  今天,我们在开国大典的纪录片里,还能看到在天安门东西两侧的这两幢明代建筑的身姿。它们与天安门城楼、中华门共同围合成了一个“T”字型宫廷广场。但是,这两个门,被认为妨碍了交通和游行活动而需被拆除。
  主张拆除者认为,“每年有几十万人民群众雄壮的队伍在这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但在东西三座门没有拆除之前,它们在交通上妨碍了这样重要的活动。”“节日游行阅兵时,军旗过三座门不得不低头,解放军同志特别生气。游行群众眼巴巴盼着到天安门前看看毛主席,但游行队伍有时直到下午还过不了三座门,看不着毛主席。”
  梁思成与林徽因想方设法阻止拆除行动。今天,文化界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林徽因说,如果要拆三座门,她就到那里上吊!
  林洙回忆道:
  拆东、西三座门梁思成反对,因为他认为天安门形成这么一个广场,东、西三座门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东、西三座门是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要拆的,当时提出的原因是妨碍交通,尤其是妨碍游行队伍。他们特别希望游行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笔直地走过东、西长安街。有三座门在这里,游行队伍就要绕过三座门,或从门洞里通过,队伍肯定是要乱的。
  他们就开人民代表大会,找了很多三轮车夫来控诉三座门的血债,说他们多少多少人在这里出了交通事故,一定要把三座门拆掉。这时,施工队伍已经摆好了,准备就绪了,你这边一举手他那边就动工了。
  讨论拆除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的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1952年8月11日至15日召开的。原《北京日报》记者杨正彦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回忆道:
  林徽因代表梁思成发言。当时会场设在中山公园内的中山堂,这里没有固定座位,只能运去大批的软椅,为了代表便于出入,不得不留出若干条通道。林徽因一上台,就以她雄辩的口才先问各位代表:台下的椅子为何要这样摆?还不是为了交通方便!如果说北京从明代遗留下的城墙妨碍交通,多开几个城门不就解决了?她这番话在代表中起了很大的煽动作用,因为当时矗立在天安门前东西两座“三座门”对来往车辆和行人实在不太方便,每年都在此处发生几百起车与车相撞或者车与人相撞的事故,市委市政府早已下决心先将这两座“三座门”迁移,施工力量都已准备好,单等代表会议一举手通过,就立即动手。彭真同志考虑到那天会场的情绪,怕一时很难通过,便立即召开代表中的党员会,要求大家一定服从市委的决定,举手同意先拆除天安门前的两座“三座门”,由于代表中党员居多数,这项决定便这样被通过了。一夜之间这两座三座门就不见了。
  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经大会表决被判“极刑”,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而梁思成却在这次会议上,当选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这场“遭遇战”,持续了近三年之久。
  开国大典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改建天安门城楼,在城楼前建检阅台,以接近群众。与此同时,拆除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的计划被提出,梁思成被令对此进行研究。
  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回忆道:
  天安门曾经要改造过,后来搁置起来了,而且方案是强迫梁思成做的。毛主席嫌在天安门顶儿上离群众太远,又比了一下说列宁墓离游行群众是多高,天安门太高了,高高在上不好,所以要在天安门下面,就是现在跨在金水桥上搞一个矮台子,二层台,这个图、草图我都看过。要搞一个二层台,天安门的门洞就变得非常之长,它的前面就等于伸出一个台阶式的东西,台阶和门洞是连着的,上面也是汉白玉栏杆,让毛主席在上面挥手。这个东西出来就顶到金水河了,把金水桥都占了。当时梁思成还煞费苦心,没办法,这是中央定下来的。梁思成就想方设法让它从正面看还不是感觉太离谱,想方设法让加上去的台子变成原天安门城楼的一部分,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虽然做出了这个方案,但是梁思成还是想方设法不让它实施。
  1952年5月22日,他致信彭真,认为所能做出的方案,“都是既不能好好解决问题又损害了天安门的办法,因此实在未敢草率从事。”眼看在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之下,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已难免一拆,梁思成建议“请延至决定采用哪一种方案后再动手”。
  他争取到了短短几个月的“研究”时间,并立即在5月31日召开的天安门改建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座门迁至何处?”
  他希望把这两处建筑迁移重建、异地保护,可这只是一厢情愿。
  孔庆普,现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桥梁所退休总工程师,当年北京市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综合技术工程队队长,参加了拆除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的行动。他向笔者追述道:
  人们常说的天安门前的三座门,实际上是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长安右门是由建设局拆的,我参加了。东边的长安左门是由建工局负责拆的。



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的拆除(2)



  拆长安左门与右门,当时民主人士不同意。因为它确实影响交通,影响广场扩建,经过几次研讨,意见统一了,同意拆除,但是要求把部件保留下来,移到别的地方重建。为此,彭真主持会议,梁思成要求移建在广场里面,多数人不同意建在广场里。市里领导人也不同意移到广场里面去,因为当时要把天安门广场建成世界上最大最雄伟的广场。多数人认为广场内放入一些孤立的建筑物是不适当的。
  梁思成对拆长安左门与右门意见很大。北京市建设局王明之局长有一次跟我们讲,梁教授说长安左门是他的左膀,长安右门是他的右臂!
  拆的那一天,我们建设局的人在中山公园,建工局的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下午4时,我们正准备吃饭,接到通知:市里的各界代表会议开完了,决定拆了。我们就立即动手,用了一天一夜拆完。我们文明施工,瓦件都是人工一块一块地拆,拆下来的部件,运到中华门北侧,东边摆长安左门的,西边摆长安右门的。
  我们用吊车拆,吊车是解放前北平工务局的,是美国制造的,建工局没有吊车,就搭着架子拆。我们差一点出事故,在吊基座石时,由于石件太重,吊车差点儿倒了。吊车转臂时,大臂突然向右倾斜,有一年轻工人,抓起大绳的一头,勇敢地爬上吊臂,把绳子系紧,我们好不容易才用绳子把吊杆拉了回来。
  拆的时候很费事,因为要一件件地拆,无论拆什么都不许往下扔。我们是使用木槽一件件地往下溜瓦,下面用草垫子接着。大的构件,如吻兽等,就装筐用绳系着顺下来。晚上,由于探照灯晃眼,我们用烧煤油的汽灯照明。到第二天下午,长安左门与右门都拆完了,天黑前路面已修补平整。
  拆下来的料移交给房管局了,听说故宫博物院用了一些。基座的石料我记得在中华门北侧摆了好些年。
  听说拆的时候,梁思成、吴晗、柴泽民等都去了。领导说市长们都在这儿,行动要有秩序。
  当年的那一幕,陈占祥记忆犹新:“梁先生哭了……”
  在梁思成眼里,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是北京旧城的精华——建筑中轴线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而在天安门前这“最大胆的空间处理”上,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梁陈方案”能被采纳,如果长安街及天安门广场周围能够不作为行政中心所在地,人们考虑这两幢北京少有的明代建筑时,也许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对于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所引出的北京交通事故问题,梁思成事先也作过考虑。其实,他才是“控诉”车祸之最佳人选。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与弟弟梁思永乘摩托车参加北京学生举行的“国耻日”纪念活动,行至南长街出口处,被北洋军阀陆军次长金永炎的汽车撞伤,急送协和医院治疗,诊断为左腿股骨复合性骨折,三次手术后始康复,从此左腿比右腿短了约一厘米。他为此休学一年,出国留学不得不推迟。
  由于身体受伤,梁思成从小立志“做一个军人”来救国的理想破灭,遂决心学习欧美建筑学的知识,以应用于祖国。这次车祸,给梁思成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40岁左右,他受伤的脊椎患软骨硬化病,忍受着中枢神经受压的剧痛,不得不改在内业工作,并长期身穿铁马甲支撑腰部。
  对于北京的交通及车祸问题,梁思成是较早发言的一位。1949年5月8日,他以一个“有二十七年经验的老司机,曾经在欧美、南洋和本市领过司机执照,而又是研究都市计划的建筑师”的“双层资格”,对北平车祸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认为要防止车祸,应该治本。“治本的方法,有动的和静的两方面。动的方面,就是管理和指挥的问题……静的方面就是将本市的街道,尤其是交叉路口加以改善,增加安全设备,务使车辆交错时不致互相挤撞,或伤害行人。”他还特别指出,“‘静’的方面,是属于都市计划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是将主要的街道和交叉路口,加以改善……这种工作须先作车辆数量和动态的调查统计,以及对于将来的预测,然后计划道路网或道路系统,改造道路交叉口,增辟城门洞等等。”
  可见,梁思成对于改善交通的设想,一是加强交通管理,二是要有合理的都市计划,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道路系统来解决。在后来的“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