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布列斯特要塞 作者:[苏联] 谢·谢·斯米尔诺夫-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马捷沃相说,无名飞行员的功勋使要塞保卫者深为激动。大家都认为这位英雄肯定已经牺牲,他那英勇的行动在无比困难的斗争中为大家增添了新的力量。
  后来当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英雄时,不少人也是这场空战;的目击者,他们完全证实了马捷沃相所讲的事件。
  在此之前认为,伟大卫国战争中第一次飞行撞击行动发生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当时共青团员飞行员彼得·哈里扎诺夫在列宁格勒的要冲地带向敌机撞击,因此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现在看来这样的撞击行动在战争的头一天,甚至在头几个小时之内,在布列斯特空战中就发生了。确定这位无名飞行员的名字就成了极为重要的一件事。但当时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战争第一天,布列斯特地区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敌人冲入了我国国土的纵深,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的功绩很可能被人忽略,更何况要在文件中有所记载呢。
  幸亏我想错了。
  有一次,我应邀到一个航校去演讲。这座航校有着光荣的历史,它的毕业生中有几十名苏联英雄。
  在俱乐部大厅就座的有学员、教员和指挥员。我向他们讲述了布列斯特要塞的事件,由于下面坐的是飞行员,我自然也就提起了布列斯特地区的空中撞击,并遗憾地表示,这位英雄飞行员的名字我们也许将永远无法搞清了。
  晚会结束后,航校的一位教官扎哈尔琴科少校在俱乐部休息室里走到我跟前。
  “您可弄错了,”他笑着对我说,“您怎么会认为这位飞行员的名字谁也不知道呢?比方说我吧,就知道他。”
  我想,你们会理解,当时我追问他的心清该是多么急切。
  战前扎哈尔琴科还是个中尉,在第一二三驱逐机团工作,驻防在布列斯特附近的几个机场,保卫着这一地区的空界。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飞行员们同敌人的空军打了第一仗。
  “大约在上午十时,”扎哈尔琴科少校说,“那是我方驱逐机第五次或第六次起飞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目击了一次空中撞击行动。一个飞行员——根据我的记忆,好象是航空大队长斯捷潘诺夫少校——一在战斗中打光了子弹,便向一架‘梅塞施米特’冲去。飞行员牺牲了,我们把他埋葬在机场上。”
  至于别的情况,扎哈尔琴科少校就再也谈不出来了,不过这倒也已经足够了.他的证实给我提供了进一步寻找的可靠线索——部队的番号。回到莫斯科后,我跑到军事档案馆,找到了第一二三驱逐机团的文件。
  那里保存着参谋人员编写的部队战斗史,我在其中发现了该团在布列斯特地区空战情况的描写。在至为简洁、寥寥数语的团史中,收有关于第一次空中撞击的记载。然而,这里却发现扎哈尔琴科少校犯了两个根本性的错误。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他对我讲的事情都是十五年前的事情。第一,布列斯特上空进行撞击的不是斯捷潘诺夫,而是彼得·里亚勃采夫中尉,第二,这位英雄在撞击后并未牺牲,而是跳伞得救。
  下面就是一二三驱逐机团团史中关于布列斯特地区空中撞击事件的记载:
  “四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四架歼击机——马扎耶夫大尉、热多夫中尉、里亚勃采夫中尉和纳扎罗夫中尉——同八架‘梅一109’式飞机进行空战。热多夫中尉的飞机受伤后下降。三架法西斯飞机见有机可乘,便从上方向他进行攻击。但马扎耶夫大尉在掩护热多夫中尉退出战斗时以准确的机枪火力打下了一架‘梅塞施米特’,第二个法西斯被热多夫击中燃烧。空战结束时里亚勃采夫中尉打光了全部弹药。于是他不顾生命危险,把机头拉向敌人,猛地一撞把敌机控成碎片,坠毁于地。这次战斗法西斯损失三架歼击机,我方仅损失一架。”
  在这第一篇记载之后,还有许多记载,其中常看到里亚勃采夫的名字。尽管团史记录上行文极其简单枯燥,但它毕竟可以说明,彼得·里亚勃采夫是该部队最积极、最勇敢的飞行员之一。
  六月末,全团从前线奉调回莫斯科,用新式的“雅克”(即由雅科夫列夫设计的飞机)武装起来。后来该团各大队又奉命扼守通向列宁格勒的空中通道,彼得·里亚勃采夫在叶德罗沃服役。德国飞机向列宁格勒猛冲,空中战斗不停,年轻的飞行员在这些日于里进行了数十次白热化的空中激战。
  一九四一年七月三十一日,彼得·谢尔盖耶维奇·里亚勃采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于本部队的机场上空。
  在军事档案中还找到了彼得·里亚勃采夫中尉的个人档案。它告诉我以下一些情况:
  彼得·谢尔盖耶维奇·里亚勃采夫一九一五年生,出身于工人家庭,家里人口很多,居住在顿巴斯的工人村。
  共青团员里亚勃采夫十六岁在七年制学校毕业后,即转入工厂业余学校学习,后来又在该厂某车间担任电工。当共青团号召团员参加空军时,立刻得到了彼得·里亚勃采夫的响应。一九三四年,他成了航校学员,并以优异成绩毕业。里亚勃采夫的档案中装有他的毕业证书和鉴定,这些材料向我们说明他是一个爱国者,一个好同志,一个具有首创精神、精力充沛的共青团员,一个技术高超的飞行员。从一九三八年起,彼得·里亚劲采夫成为候补党员,一九四○年转为正式党员。
  上述情况仅是三言两语,简短得象填履历表一样,但从中完全可以看出一个优秀苏联青年的形象,一个在战时勇敢地保卫祖国的人物的形 。
  一九五七年夏天,我在一篇特写中谈到了彼得·里亚勃采夫和他的功勋,发表在。共青团真理报上。我希望彼得·里亚勃采夫的亲友会看到这篇文章,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关于英雄的情况。
  果然不出所料。特写发表当天,莫斯科近郊一家大建设工地的总工程师菲利浦·里亚勃采夫——彼得·里亚勃采夫的亲兄弟——就给编辑部打来了电话。又过两个星期,报纸上登出了他的文章。这是一篇谈里亚勃采夫工人家庭的文章,这个家庭培养了整整一代年轻的劳动者和军人。
  这个家庭的家长是谢尔盖·康斯坦丁诺维奇·里亚勃采夫,六十年如一日在顿巴斯一家工厂当锻工。直到我开始寻找他那英勇牺牲的儿子的踪迹之后不久才去世。彼得的妈妈伊琳娜·伊格纳捷耶夫娜直到现在依然健在。她是个生了十胎养活了九个孩子的妇女,荣获过一级“光荣母亲”勋章,现跟大孩子们一起住在工人村。
  谢尔盖·里亚勃采夫早在革命发生以前就踏上了劳动的道路。他同许多布尔什维克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他走上了革命斗争之路。他曾多次挺身而出,反对厂主,为捍卫工人权利而斗争,从而深受同志们爱戴和尊敬。一九一七年,当苏维埃政权刚刚在顿巴斯建立时,他当选为厂工会委员会第一任主席。一九二四年,顿巴斯的工人推选他为代表,到莫斯科参加过列宁的葬礼。
  这位老锻工是一个饱经风霜、深知人世艰难的人,他以工人阶级的优秀传统来培养子女,教育他们热爱劳动,忠于祖国忠于党。整个大家庭生活得极其和睦。
  革命前里亚勃采夫家住在一套小小的住宅里——两个房间,其中一间是专给儿子们住的。九个男孩合睡一张父亲给他们订的大板铺。家里订有严格的纪律,父亲对每个孩子的行为都严加管束。例如,出门时每个孩子,其中包括成年的孩子,都必须报告去向和回来的时间。家务方面人人有分工,以减轻母亲的负担——洗衣服,擦地板,劈木柴  孩子们干起来高高兴兴,从来不讲条件。
  革命后,工厂给里亚勃采夫家分了一套四间房的宽宽绰绰的住宅。全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岁数大的几个孩子在父亲的厂里干活,小的还在学习。里亚勃采夫这家人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孩子中谁满十六岁,从学校毕业,父亲就给他买一顶新帽子,把他送进工厂。“先干三年活,打个劳动底子,日后再自己决定该走哪条路,这样就不至于犯错误,”他总是这样说。
  所有九个儿子都在工厂走过这条劳动的路。
  里亚勃采夫家有三兄弟战时牺牲在保卫祖国的战场。费奥多尔是列宁格勒一家工厂的厂长,一九四一年在莫扎伊斯科耶附近的民兵组织中牺牲。阿列克谢是高射炮兵,在格罗特诺附近阵亡。彼得则是在保卫列宁格勒的空中通道时献出了生命。
  里亚勃采夫家的两个哥哥——伊万和弗拉季米尔——一生都在父亲干了六十年的工厂工作,现在已经退休。帕维尔至今仍在那里当车工。两个小弟弟——一亚历山大和维克多——一是苏军军官。
  菲利浦·里亚勃采夫记起一九四一年七月初的一天,晚上下班回来,发现门底下塞进了一张彼得写的小条子。他在一张小纸片上匆匆写道:“亲爱的哥哥:由此路过,没见到你们,深表遗憾。时间太紧。我是来领新飞机的。我在天上已经跟一个希特勒坏蛋撞了一下。把那家伙送进了阴曹地府。好,祝你健康。紧紧拥抱你、嫂嫂和侄儿。彼得罗”。
  “撞了一下,”这是无意之间对布列斯特上空那次冲撞的提及。
  两个月后,菲利浦获悉弟弟牺牲的消息。顿巴斯的里亚勃采夫家也接到了这一令人悲痛的通知,这时最小的弟弟维克多便向航校提出申请,希望能代替哥哥彼得在战斗队伍中的地位。这一愿望得到了满足。航校毕业后他转战于各条战线,总共击落过十余架法西斯飞机。战后维克多在民航部门工作,驾驶最新式喷气飞机,直到不久前才退休。
  自从《共青团真理报》发表了这篇文章以及我在全苏广播电台发表了有关布列斯特空中撞击的讲话之后,收到了几十封来信。给我写信的有彼得的亲友,以及一般听众和读者。彼得七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