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抑顾云:“君言夷夏者,东有骊济之丑,西有羌戎之流,北有乱头被发,南
有剪发文身。姬孔施礼于中,故有夷夏之别。戎华者东尽于虚境,西则穷于
幽都,北则吊于溟表,南则极乎牢阎。如来扇化中土,故有戎华之异也。君
责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者,子出自井坂之渊,未见江湖之望矣。如经曰:
‘佛据天地之中,而清导十方’,故知天竺之土,是中国也。”又宋释慧通驳
顾云:
“天竺天地之中,佛教所自出者也。斯乃大法之整肃,五教之齐严。”
诸如此类言论,六朝时实不胜其多。直至唐时犹有此说。《大唐西域记》
卷一:“索河世界(原注,旧曰婆婆世界,又曰娑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
为一佛之化摄也。今一日月所照临四天下者,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世
尊皆于此垂化。现在现灭,导圣导凡。”
我国之自称“中国”不知起于何时,我国古时对外自称为夏,为华。《论
语》:“狄夷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荀子》:“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
子安夏。”《左传·襄公十四年》传:“戎子驹子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
同。”《定公十年》传:“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昭公十三年》传:
“子西曰,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今而始大,比于诸华。”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帝国,夏、秦、汉、唐是也。后虽亡灭,而其名深印于外
国人脑海,历久不忘,每以呼易代后之中国人,中国人亦即用以自名。
如今美国尚有“唐人街”,华侨回国曰“回唐山”,而我民族至今自命
汉族。汉时诸外国称中国为秦,或谓China一字,亦由秦字之转。则春
秋战国时,我族尚自称为夏,为诸夏,宜矣。至于华者,或谓乃夏字之音转。
然《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传:“声子曰: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华夏
连用,则音转之说殆有不可通者。证以《左传·定公十年》传孔子“裔不谋
夏,夷不乱华”二语,裔为边地,夏则指中原,夷为蛮族,华则文明开化之
族矣。
商人对外自称为“我”,如卜辞“贞勿合我吏步”、“。。(侵)我图(鄙)
田”、“土方。。我田十人”皆其例。周人自称为“王国”,《大雅·文王》:“思
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或称“有周”,《大雅·YA 民》:“天监有周,昭
假于下。”或即自称为“周”,《周颂·维清》:“迄用有成,维周之祯。”《左
传·隐公六年》传“我周之东迁”。对外自称亦常为“我”,《大雅·召癋》:
“我居圉卒荒,”《大雅·皇矣》:“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
池,度其鲜原。”但对外又自称为“中国”,如:《大雅·民劳》:“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
民逑。”“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惠此中国,国无有残。”《大雅·荡》“文
王曰咨,咨女殷商,女颁榜于中国,敛怨以为德。”“内。。于中国,覃及鬼方。”
《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或谓中国,乃国中之意,非谓中原全部。且《民劳》有“惠此京师,
以绥四国”语,与“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语气相同,更可知中国二字不过
指帝都而言。但商、周称本国以外之国家皆曰“方”,今以“四方”、“鬼方”
与“中国”对举,其以本族根据地为中国,意识甚为显明。《左传·昭公九
年》传:“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先王居祐杌于四裔,以御魑魅,故允姓
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逼我诸姬,入我郊甸,则
戎焉取之。戎有中国,谁之咨也!”《诗经》与《左传》尚无作伪证据,而其
中居然有“中国”一词,是可见中国一词,传入我国甚早。
至战国之世,“中国”一词,其用始更普遍。细析其作用,凡有三种。
第一种指中原,即夏商周三代政治活动之中心地,黄河流域是也。例如:《孟
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兽蹄鸟**之迹交于中国。”
《滕文公上》:“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
逆行,汜滥于中国。”
第二种指齐鲁等文化先进国家,秦楚不得与焉。如:《孟子·滕文公上》: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莫之或先也。”
《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第三种指与外国相对待之中国本部而言,如:《孟子·梁惠王上》:“欲
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史记·孟荀列传》:“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
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除居八十一
分之中国,指齐国外,赤县神州之中国,则指中国全部国土。《礼记·中庸》: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貉。”所指亦为中国全部国土。
日本古时,亦有天孙族降居苇原中国,而为之主之说。日本以山阳为
中国。其观念殆皆得自我中华,惟为时当甚早耳。较此范围更广者,则有“四
海”、“天下”二词。《诗经》中多“四方”、“四国”之语,亦有“四海”字
样,如《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
假祁祁!”亦有“天下”一词,如《大雅·皇矣》:“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
下。”凡在天之所覆之土地,皆可名天下,故诗曰:“普天下之,莫非王土。”
此种观念,可以自然产生,不须外来启示。至于“四海”则非有来源不可。
盖中国乃大陆民族,活动于黄河流域,尧舜夏商时代,或曾与海外有所交通,
然所知者不过中国东部之太平洋,南部之印度洋,名之曰“东海”、“南海”,
至于北海、西海,则中国民族足迹,从未曾涉及,何以竟有“四海”一词,
见之中国载记乎?印度民族亦好言四海,如四大海水纳之毛孔,摄取四大海
水等等,与中国皆有所受而然。所受者何,则古两河流域也。
《山海经》山经分为五,而海则四,为东西南北四部分,非其明徵欤?
战国以前,中国载记之有四海诸词,乃由西亚辗转传来,运用颇觉生
涩。至战国时,外来学术大量输入,而“天下”、“四海”亦遂成为中国人之
口头禅。以孟子为例,则如《公孙丑下》:“夫天不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
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
欤?。。天下之通义也。。。天下犹未平。。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
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
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梁惠王上》:“故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离娄上》:“故沛然德教溢乎四
海。”;“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其他子书,证例从略。
我国历代人自称,皆以国号,如汉也,如唐也,明也,清也皆是。即
与外国相对待,虽常用中国二字,但仍以国号为多。如“汉与匈奴”,“唐与
突厥”,史书之文大率类是。及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更国号曰“中华民国”,
且日与世界万国相接触,自我意识非常觉醒,而后“中国”之观念乃开始明
朗化焉。西人每谓地球本属圆形,无处不可为大地中心,即无国不可为中国,
何中华独自号以此?彼又安知“中国”一词,渊源之古,及其所涵之深邪?
今两河流域文化久沦地底,种族亦凋零澌灭。印度凌夷非一日,更无中国之
称。独我中华文化种族,依然无恙,绳绳继继,四千余年,犹能保存此古色
古香,光荣无比之国号,吾人又安能不引为自傲,而永永宝爱拥护之哉?
馀论
夫昆仑为世界大谜,数千年于兹。余此区区考证,安敢自命已得昆仑
底蕴,亦不过发其端绪,期与海内外学者共相商榷而已。余尝谓中国先秦历
史地理,均是一篇糊涂账。古史方面,已有某某先生等工作多年,路线异常
正确,成绩亦极其彪炳,余今日敢为此学术界之探险者,盖诸先生实导夫我
之先路也。惟窃以为伏羲、女娲、虞舜、夏禹及夫黄帝、共工诸人根源,似
不能完全索之故纸堆,若觅之于两河流域、埃及、波斯、印度、希腊古史与
神话,必有惊人之发现,而我国古史整理之成功,亦可提早若干年代。一得
之愚,未知整理古史者以为如何?地理方面,则《尚书》、《禹贡》,必系战
国儒家删削外国传入之禹本纪傅合以中国地理而成。渤海、积石、黑水、弱
水等地名,必皆彼时始有;且恐尚有无数山水名目皆缘《山海经》而生。若
有地理学者,于古籍中考证中国地名发生之先后,则或可证实余之此言。若
更就《山海经》而考证古两河流域地理,则亦必有重大之收获以贡献于世界
焉。故以夏禹为中心,而中国古史问题可以解决。以昆仑为中心,而中国古
代地理及中外交通史问题可以重新估定。以屈原《九歌》、《天问》为中心,
而中国天文、地理、历法、神话及战国整个学术史问题亦可迎刃而解。三者
并合之结论,首要者为证明“世界文化同出一源”,次要者证明为“中国古
史混有外来神话及历史之成份”,及“战国学术思潮乃外来文化刺激所产生”,
由是则先秦史地与文化史皆将全部改观,其关系岂不诚重且大哉!
余兹于昆仑问题,议论暂止于此,愿就今日中国普通地理图书所谓“昆
仑山脉”者,更一饶舌焉。今日初中学生略习地理者,叩以昆仑,亦能就地
图检取新疆西藏间昆仑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