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文举想了一会,低声问道:“设计这座城的,是杨太尉吧?”
杨延昭面色一怔,露出一个很自豪的表情:“高大人果然聪明绝顶。一眼就看到了根子上。当年,先帝首度北伐失利,南归之时,便在此地差点被契丹人追上,若非先父护驾,恐怕难逃契丹人的毒手。后来他一路南归,仅用了八天就回到了京城,虽说安然拣回了性命,可同时也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遂城一过,大宋境内居然再无任何屏障可依。而遂城城小墙败,若契丹人果然来攻打,便是一时半会攻不下,却也大可绕道而行。先帝忧心于此,便问计于先父,后来便有了此城。遂城如今这个规模,乃是前后五任主官合力修建的。先帝大去之前,令延昭率威虏军退回遂城,一是为了向契丹人示好,好换取边境安定,为大宋赢得点时间。二来,先帝也很清楚,此处是抵挡契丹进攻的关键所在,也唯有延昭把守时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说到这里,轻轻的摇了摇头道:“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到这一层,今日那潘宁的嘴脸高大人也看到了,大人可知为何潘宁恼怒末将遣散了那两千士兵吗?”
高文举这几个月来常常听到赵元佐聊起关于宋军各军中的种种龌龊,看到杨延昭一脸苦楚,心里一惊,想了想,还是决定坦率一些:“他是想断了威虏军东山再起的机会?”
杨延昭很难得的展齿一笑,这是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两千士兵,正是他给威虏军留下的火种。有了这两千退伍老兵,就算威虏军这次全军覆没了,也还有个重头再来的机会。这也是当年从父亲陈家谷兵败之后,他与孟良等人重建威虏军时从父亲的手段中学来的。被高文举说中,他丝毫不意外,对于这个年轻人,他是打心眼里喜欢。能文能武,有胆有识,最难得的是要紧关头肯与他并肩作战,没有丢下袍泽逃跑,能有这份情谊,不管立场如何,都是个可以放心的汉子。
高文举摸着下巴,自顾自的思索了一会,小声道:“如此看来,杨将军是觉得,威虏军一定会被抛弃,不会有求援的了?不过看眼下这情况,契丹那十万骑兵就算再添上几次油,也不过是白白牺牲,徒劳无功而已,根本就对遂城形成不了任何威胁嘛。将军为何如此悲观呢?”
杨延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一脸严肃道:“契丹骑兵并不难对付,在坚墙壁垒前,再好的战马,再远的弓弩也是枉然。只是,契丹并非只有骑兵,他们还有汉军。而汉军虽然行军缓慢,却是攻城的能手。骑兵冲锋是为了突袭,突袭失败,自然就要换善于攻城的上来了。那时,才是真正考验遂城的时候。”说到这里,他轻轻叹了一声道:“能打败汉人的,永远只有汉人。”
高文举深以为然。接下来的两天,契丹人果然毫无动静,仿佛是因为大雪的缘故才没有进攻,但杨延昭和高文举心里都很清楚,契丹人这是铁了心要用汉军来攻城了。
果然,到了第三天,腊月初十一早,城头来报,契丹军后阵中又出现了一大队人马,如今正在阵前组装什么机械,看样子应该都是很大个的攻城器械。
契丹汉军,终于到了
感谢书友公子布衣的月票支持。
感谢“花下_亡魂”“岭南孤月”“亡魂不死”三位书友的慷慨打赏~E!~!
..
008耶律隆庆【求订阅】
008耶律隆庆【求订阅】
率领汉军三万精锐赶到遂城大营帮场子的,不是别人,是萧太后的另一个儿子。
梁王耶律隆庆,字燕隐,小名普贤奴。三十岁,契丹景宗和萧太后的次子,契丹当今皇帝胞弟,南京(幽州)留守,南院汉军统领。从小接受正统的汉家儒学教育,潜意识里早就把自己当成了汉人。虽然骨子里继承了契丹人的那种好勇斗狠的凶性,但多年的贵族教育使他越来越懂得收敛自己的情绪。
耶律隆庆生平最佩服和尊敬的人,一个是母后萧绰,另一个就是已故南院大王耶律休哥。前者是他的生母,给了他生命。后者是他的老师,教给了他为人处世之道。从十岁起就懂得双拳难敌四手的耶律隆庆拜在耶律休哥门下耳闻目睹许多年,早已对官场中的是是非非了然于胸,但碍于身份,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一些自己根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参与这次母后与皇兄他们筹划的南征,并非他的本意,实在是身份所限,不得不来。早在半年前,恩师耶律休哥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自己曾经与恩师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长谈。恩师告诉他,就算是契丹再强大上两倍,南面的宋国再孱弱两倍的情况下,契丹南征依然会无果而终。他询问原因,那位睿智的老人告诉他,汉人是绝对不会被外人打败的,他们受到的打击越大,团结的就越紧凑。只有等待他们自己先闹将起来,搞的民不聊生的时候,别的民族才会有那么一点点机会入主中原,不过这个民族却绝对不会是现阶段的契丹。
耶律隆庆问恩师,这个道理母后他们不知道吗?耶律休哥笑着说,连我这种不思进取的人都能看出端倪,他们能不清楚吗?耶律隆庆又问,那他们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为何要筹备如此大的军事行动呢?耶律休哥笑而不答。过了许久,耶律隆庆再去探望恩师时,再度提起了这个话题,或许是由于耶律隆庆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子,又或许耶律何哥知道自己大限已近,把这点见识带进棺材不免可惜,便将前因后果向他讲了一遍,并且不轻不重的提点了爱徒几句。
耶律休哥告诉自己的得意弟子,契丹在崛起起初,设立了八王共立的斡鲁朵大帐,每个斡鲁朵大王都有着平等于皇帝的权利,他们便像是中原春秋时候的诸候。在皇族受到威胁的时候便会发兵勤王,而平时则下马放牧。这种机制在立国之初的确为皇权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可是契丹国在吞下了石敬塘送上的燕云十六州之后,一切都变的不同了。接触了中原文化,有先见之明的高明人士都觉得这种中原生活更适合国家统一和发展。但是很不幸的是,想要照搬这一套的几位皇帝都先后被那些早就享受惯了与皇权平等的斡鲁朵大王们的反击,期间几度废立,杀的血流成河,差点把好好的一座江山就此葬送了。结果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最后就形成了现在这种一国两制的南院北院制度。
南北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国内两种截然不同的执政理念的冲突,表现上看,这种妥协的办法使国内的各股力量暂时得到了平衡,但同时这种妥协也制约了契丹向一个大国强国的发展趋势。这种情况下,先帝驾崩之后太后采取了韩德让等汉臣的策略,开科取士,取消奴隶制度,提高汉人地位等种种手段,使得契丹国全国迅速的拧成了一股绳,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让斡鲁朵那些大王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汉化,习惯汉化,最终完成汉化。这是好事,也是解决斡鲁朵制度与皇权统一制度冲突最妥善的方法。
本来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再过上五六十年,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契丹必将完全实现权力集中,从而迈入更辉煌的时代。如果南面的大宋再这么不思进取,过上五六十年,契丹取代大宋的可能也不是没有,但绝对不能完成靠着战争。如果契丹依旧没能完成这种转变,那么取代宋国统治中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搞的不好,连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们最终也将倒向更适合汉人生存发展的宋国。
可惜,正如同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些有着远大目光的高人一样,每隔一段时间,总是会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枉顾大局的鼠目寸光之辈出现。今年早些的八王逼宫便是明证。那些手中掌握着各自独立的斡鲁朵王爷们,认为这种汉法统治终将会使自己的权利旁落,居然联合起来向太后施压。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以国号改回契丹向他们来表示绝不会改变立国初衷,但这种动辄威胁皇权的行径无疑使的太后和韩大人产生了危机感。于是,便有了这次南征。
综合抽调兵力的情况稍一分析,耶律隆庆再蠢也明白了这是韩德让和母后他们联手用宋国的大诱饵设了一个借刀杀人之局。通过这次南征,既要达到掠夺财富的目的,又要实现削弱各部兵力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很聪明的听从了恩师临终前的吩咐,对此事绝不插手,能不沾尽量不沾,反正二十万大军差不多都是从八位斡鲁朵大王手下调来的精锐骑兵。打赢了做为距离宋境最近的他兴许也有一碗残羹剩汤享用,打输了的话折的也是八位大王的人马。回头母后再要收归权力的时候,那些手上没了兵力的大王们也就只能像没牙的老虎一样俯首贴耳的乖乖听话,否则等待他们的就只有一条不归路。
明白这其中猫腻的耶律隆庆尽管帐下有着不下十万精锐的汉军,但他在被要求配合契丹骑兵做一些掩人耳目的假动作时依然一点怨言也没有,很乐意的先是将大军摆出阵势来,安营扎寨之后再等着骑兵们将自己的步兵逐一换下。打吧,打的越乱越好,反正不关我的事。我就在幽州城里做我的逍遥王爷也就是了。
抱着坐山观虎斗冷眼旁观的耶律隆庆在目送着契丹骑兵风卷残云的冲入宋境,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接到了调令,命令他发兵三万,一定要在三天之内把遂城拿下。骨子里早已把自己当成汉人的耶律隆庆很不情愿让自己手下的士兵们为这种毫无意义的战争去送死。恩师说的对,在遇到侵略时,保境安民是军人的天职,就算是亡命沙场,马革裹尸也是天经地义的事,皱一皱眉头都不是好汉。为了实现一些并不现实的空虚目标,在阴谋诡计中莫名其妙的去送死,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可是很不幸,别人都可以推辞,唯独身为皇帝胞弟的他却无法推辞。直到这时候,他才明白恩师当时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