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体制迷墙-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节:权力至上
所谓丛林法则的最高和唯一的道德标准是生存。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我们甚至无法要求大学教授们去坚持“做人”、“做学问”的底线
多栖教授
做好分内事也难
遭遇严重的诚信危机
课堂,学不到东西
说谎的教育者
“杀鸡给猴看”的管理模式
永远不败的研究
学术成为赚钱的绝妙载体
第四章工具理性,一种断送所有层面教育的思维方式
教学环境如此不堪,以至于“教育”二字己沦为教师与学生的谋生和竞争的工具。以标准化考试为重要表征的“非人”教育方式正在破坏我们所有层面的教育。更严重的是,这种方式将永久割断一个民族人文关怀的传递
教育,成为生存竞争的工具
上大学,人生的唯一出路
考试断送教育
补不回来的人文情怀
浪费精力的教育要求
教育是“出口”
学费如谜
拔高的就业期望
第五章形式主义,一次叶公好龙的病态改革
大学必须进行改革和自救!但是这种改革必须是实质性的、触到痛处的改革。换句话说,改革的实质应该是教育机制的创新而不是教育形式的翻新
怕出乱子
讲究排场
排名的“利好”
方案这样出笼
洋人的权威判断
谁向自己“开刀”
第一章
权力至上,一种官僚化的教育机制
我们正面临一种缺乏人文气息、机械化、官本位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机制。体制迷墙第一章权力至上,一个官僚化的教育机制
原因1:教育问题,并不重要
中国问题太多了,教育问题、文化问题、艺术问题,其实都是很次要的问题,没有人顾得过来,出问题就出问题吧。
这几年的教育界,新闻不断。就是圈外人,提起大学,也不由想起好多“事件”:被公安部列为A级通缉犯全国大追捕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专题:马加爵杀人案追踪,搜狐新闻;百度搜索“马加爵”相关网页308000篇。);笔试总分在法理学考生中列第一,却在复试中被淘汰的甘德怀北大考博风波(透视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新浪教育;百度搜索“甘德怀”相关网页12800篇。)和奥运冠军刘翔免试硕博连读(《特殊人才特殊对待?透视刘翔“硕博连读”事件》,张嫣,《外滩画报》,2004年11月6日。)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大学招生公平事件;广西考生被索要10万元换北航录取通知书,以及与之呼应的兰州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丑闻事件(北航广西高考招生丑闻,新浪网;百度搜索“北航招生丑闻”相关网页36500篇。);南京师范大学学生陪舞事件(《南京师大女生停课陪舞事件调查》,《新周报》,2004年10月26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嫖娼事件”(《复旦大学教授知名经济学家陆德明嫖娼事件始末》,《外滩画报》,2004年11月8日。);年复一年的高考作弊事件;国家四六级考试“枪手”事件……
每当一个事件被媒体曝光,都会引起全国网民们的积极参与,讨论今日大学之种种弊端,指点今日社会之种种龌龊。这也成了一种习惯:先是某家媒体报道,接着是一批媒体加入,然后是专家、学者、大众讨论,最后,时间成了平息问题的最好武器,只剩下网上留着的成千上万条帖子还提醒大家这件事曾经发生过。过一段时间,又一个具有“炒作”意义的事件又被某媒体发现……如果留心一下,大家会发现,对于不同的“事件”,讨论的语气、内容,几乎就是拷贝,2005、2004、2003、2002,只是换了时间,换了地点,换了主角,主题却是一样的,这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5年3月,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请辞清华大学教授一事被《中国青年报》报道(《教授自白……我不想在清华呆下去了》,包丽敏,《中国青年报》,2005年3月23日。),这又成为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教育新闻事件。而用陈丹青先生的话说,这其实不是新闻事件,而是教育问题。
对话观点:
媒体成功地使教育问题变成新闻事件,然后被新闻蒸发掉。可是如果没有媒体,就发不出声音,教育问题就闷在学校里。
二十年来,一种看不见的势力构成今天这种状况: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教育的所有弊端,所有问题,显得那么“活泼健康”,它照常运行,不受社会制约。
我们批评某个教育问题,哪怕只是局部问题,但这一问题往往体现为全国所有学校的问题。
对话人:陈丹青

第4节:教育问题并不重要
熊丙奇最近陈丹青先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原因在于请辞清华大学的教授。这件事从2005年3月被媒体报道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想知道陈先生这一期间的感受。
陈丹青这件事变成了新闻。新闻过去了,就是旧闻。可是教育问题不是新闻。媒体成功地使教育问题变成新闻事件,然后被新闻蒸发掉。可是如果没有媒体,就发不出声音,教育问题就闷在学校里。
熊丙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教育事件出来后,媒体非常热闹,网民也十分踊跃,可过了一段时间,媒体对这件事的关注度下降,大家也以为这件事成了“旧闻”,于是不再关心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就是几乎每年出现的“教育事件”,都给人似曾相识之感。问题其实在“周而复始”地出现。有一种感觉是,媒体的报道和社会民众的关注,与教育问题的解决好像并没有关系。
陈丹青教育的现实,教育的批评,现在变成平行的事物,两者不交叉。二十年来,我想一直有人在批评教育问题,可是教育的现实不理会教育批评,现实不会因此发生改变。二十年来,一种看不见的势力构成今天这种状况: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教育的所有弊端,所有问题,显得那么“活泼健康”,它照常运行,不受社会制约。
熊丙奇它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似乎不受任何人干扰。
陈丹青是的。在民国期间,南开大学如果出了问题,南开大学会着手解决,或者把这个问题公诸社会。但这并不等于北大、清华、浙大、交大也出了同样的问题。同样,假如哪天交大出了问题,交大可能又会变成一个焦点,但其他学校会继续做他们的事情。
今天情况不同了。我们批评某个教育问题,哪怕只是局部问题,但这一问题往往体现为全国所有学校的问题。
熊丙奇你请辞清华大学的教授,其实是一个个体行为;你谈的大多也是你们美术工作室的局部问题。但是,你个人的行为,你所在美术工作室的问题,似乎可以放到全国所有大学中去,大家对这样的问题都深有同感。
陈丹青其实我没有资格谈论教育问题。第一,我教书的时间比国内大部分老师短得多。第二,我看到的只是局部问题,譬如招生问题。我的感受只限于自己的工作室。当然,我看出背后的大量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大学中已经司空见惯,所以应该是大家来参与讨论。我辞职,引发这么多议论,其实并不是因为我辞职,而是太久时间没有发生大面积讨论。可是新闻只有时效,时效过后,一切照旧。
熊丙奇对于你的辞职事件,有两种评价,一种是说陈丹青败退,他水土不服;还有一种讲陈丹青的败退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教育体制的耻辱。你觉得哪一种评价更中肯?
陈丹青我在任教第一年就败退了。招生失败,除了败退,没有任何选择。所以五年后我决定辞职并不是败退,而是将自己从不断败退、注定败退的情况中抽身出来,所以我不认为悲哀。
我也不认为这是教育体制的耻辱,全国多少万教师,走个把人,其实正常。
熊丙奇你一进来时有没有想过就撤离?
陈丹青第一,我刚接工作立刻走,非常不礼貌、不负责。第二,我毕竟对国情还是不太了解。在刚刚遭遇局部问题时,你不会去把它设想成是这么普遍的一个大问题,你不应该夸大你的挫折。但是年复一年,我看到这是所有教师早就面临的老问题。这次辞职事件,我所得到的回馈都告诉我,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我发现所谓教育问题、文化问题、艺术问题,在当前中国其实是非常次要的问题。
作者补记2005年6月,我与葛剑雄教授谈起陈丹青先生辞职一事。葛教授说:应该各打50大板!陈丹青当画家当得好好的,你来蹚这浑水干啥?我们研究历史的,没办法,只能如此。清华呢(应该是原来的中央美院),也根本不该请他来当教授。画家,没有必要去学院当教授、当博导,画画的,也没有必要去攻读博士、硕士。现在不管搞什么的,都以高学历为荣,记者要读新闻学博士,作家要读中文系博士,干部也纷纷要读研究生、读博士生;教授现在的名声虽然不好,但是大家还是渴望当教授,官场上的、商场上的、舞台上的,都希望能沽一点“教授”的“名”,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病。葛教授说,不但没必要这般病态地去追求博士学位,而且,大学也没必要人人都要读。
熊丙奇人们都在讲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甚至说,如果教育出了问题,它将动摇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将来生存、发展的根基。据我所知,发达国家之所以有今天的发达,在于他们当初重视教育投资,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直至今天,发达国家的政府依然将发展教育作为政府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为什么在我们这里,教育却变得如此的次要?

第5节:穷国办大教育
陈丹青这就像一个家庭,家长知道孩子顶重要。但他还小,还活着,没关系,家里其他问题比这孩子更紧迫,更重要,更难办。比如说吃饭问题、经济问题等等。中国问题太多了,三农问题、司法问题、上访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台海关系问题,等等等等,你顾不过来,你得先抓最棘手的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只要学校开着,课在上着,出问题就出问题吧,你顾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