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4年第4期-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策兰在获奖辞最后结尾说:“我相信这些想法并非只属于我个人,也属于那些更年轻一代的抒情诗人。那是一种努力,让手艺的星星放电的人的努力,在如今无梦的意义上无处藏身而倍加危险的人的努力,和他的真正存在一起走向语言,被现实击中并寻找现实。” 
  1960年春,策兰碰上倒霉的事。已故犹太诗人伊万·高尔(YvanGoll)的遗孀指控他剽窃高尔的诗。这一消息传遍德国。他在1960年5月写给一位编辑的信中写道:“手艺——意味着和手有关。这手反过来只属于某个人……只有真实的手写真实的诗。我看在握手和诗之间没什么差别。”德国文学界几乎一致驳斥有关剽窃的指控。德国语言文学院于1960年4月底开会,委托专人为策兰作分析性辩护,并告知他会获得下一年度的毕希纳奖(BuehnerPrize)。尽管如此,这一事件对他还是造成深深的伤害。 
  这年春天,策兰和犹太女诗人萨克斯(NellySachs)第一次见面。萨克斯在瑞典女作家的帮助下,于1940年逃离德国,在斯德哥尔摩定居。策兰和萨克斯通信多年,甚是投机,虽为两代人却姐弟相称。1960年春,萨克斯获得一个德国的文学奖。但由于最后一分钟飞离柏林的可怕记忆,她不愿在德国过夜,决定住在苏黎世,然后坐火车到德国领奖。策兰一家专程到苏黎世来看望她。应策兰之邀,萨克斯和她的朋友列娜森(Eva—Lisakennarsson)在回家路上,从苏黎世转道来巴黎。 
  他们在巴黎街头散步,路过一家咖啡馆,列娜森认出画家马克斯·恩斯特(MaxEnrst),过去扣招呼,希望他也能加入散步。策兰因“剽窃案”心灰意懒,对外人保持高度警惕。但就在那一刻,“保尔的眼睛闪现希望之光,”列娜森回忆说。当恩斯特看清有策兰在场,“他僵住了,转身,好像我们不存在。我们一声不吭离开了。”“你明白了吧,”策兰出来说,然后建议一起去海涅的墓地。他们在海涅的墓前献了鲜花,默立了很久,向另一个流亡至死用德文写作的犹太诗人致敬。 
  在最近的通信中,萨克斯心情很坏,反复提到死。由于精神近于崩溃,她住进医院,给策兰发电报要他马上去一趟。策兰坐火车赶到斯德哥尔摩。在房门口,萨克斯没认出他,或不想接纳他。策兰悻悻回到巴黎。 
  1963年,策兰完成了第四本诗集《无人的玫瑰》。这题目让人想起里尔克的墓志铭:玫瑰,纯粹的矛盾,乐/为无人的睡梦,在众多/眼睑下。诗集的题记:纪念曼杰施塔姆。在家乡上学时,乌克兰老师就讲过曼杰施塔姆的诗。在策兰看来,曼杰施塔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俄国诗人之一。他也是犹太人,最后被斯大林迫害致死。自1958年春起,他开始翻译曼杰施塔姆的诗,后结集出版。 
  1962年12月,在写给他的出版商的信中,策兰谈到自己的近作:“苦,是的,这些诗是苦的。苦的,是的,但在真的苦中,肯定没有更多的苦,难道不是吗?”1963年11月底的一天,策兰写了两首无题短诗。第二首开头为“串成线的太阳”。 
   
   十 
   
  串成线的太阳 
  在灰黑的荒野上。 
  一棵树—— 
  高高的思想 
  弹着光调:还有 
  歌在人类以外 
  吟唱。 
  这首诗我是从英文翻译的。手上正好有王家新芮虎以及张枣的两个译本。诗短,故抄下: 
  线的太阳群 
  高悬在灰黑的荒野之上。 
  树一样 
  高的思想 
  弹奏出光的旋律:它依旧是 
  在人类之外被吟唱的 
  歌。 
  (王家新和芮虎合译) 
  棉线太阳 
  普照灰黑的荒原。 
  一棵树—— 
  高贵的思想 
  弹奏光之清调:敢有 
  歌吟动地哀,在那 
  人类的彼岸。 
  (张枣译) 
  王、芮译本还是老问题,就不多说了。此外,还有生译硬译。头一句线的太阳群,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就是串成线的太阳。第三句树一样/高的思想应为:一棵树——高高的思想,策兰特地加上破折号,拦在那儿,就是怕译者改成明喻——这一时期他特别忌讳的。最后三句本末倒置,大概本想做解释,却适得其反。 
  相比之下,张枣译本总体把握要好,基本体现了原作的节奏,但有过度阐释的问题。比如普照灰黑的荒原,这个普照显然是强加的。策兰只是给出太阳的位置,并没有布置任务。他套用鲁迅诗词中的名句:敢有歌吟动地哀,把原作的简朴放大变形了。原作中根本没有哀,更何况是动地哀。更危险的是,由于鲁迅诗词家喻户晓,葬送了策兰刻意追求的陌生化效果。 
  这首诗,有点儿像一幅牛抽象的铜版画(他妻子就有这类作品,也许他从中得到启发),只不过策兰用语言代替了线。串成线的太阳/在灰黑的荒野上/一棵树/高高的思想/弹着光调, 
完全是简约派的白描。这是第一部分,基调是黑白的,大地异常空旷冷漠。接着出现转折,构成第二部分:还有/歌在人类以外/吟唱。人类以外是什么呢?转世来生,难道那儿有另一种歌吗?也许这歌就是诗,能穿越人类苦难的现实,最终留存下来。若第一部分描述的是人类生存的景观,第二部分则是对这一景观的质疑与回答。 
  策兰这样谈到新的写作倾向:“我不再注重音乐性,像备受赞扬的《死亡赋格》的时期那样,它被反复收进各种教科书……我试着切除对事物的光谱分析,在多方面的渗透中立刻展示它们……我把所谓抽象与真的含混当作现实的瞬间。” 
  这首短诗是他中晚期诗作中可读性较强的一首。从总体趋势上来看,他的诗越来越短,越来越破碎,越来越抽象。每个词孤立无援,往往只指向自身。他对抒情性回声的压抑,对拆解词义的热衷,使他慢慢关上对话之门。如果说,在他晚期作品中还有对话对象的话,那就是德语。正是他对德语的复杂情结,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突显了荒谬意义。“一种心理压力,最终无法忍受。”策兰如是说。 
  我喜欢策兰中期诗作,包括《卡罗那》《数数杏仁》《用一把可变的钥匙》等。写作是一种危险的平衡。策兰的后期作品,由于脱离了意象和隐喻而失去平衡。也许是内心创伤所致,驱使他在语言之途走得更远,远到黑暗的中心,直到我们看不见他的身影。 
   
   十一 
   
   四十五岁生日那天,策兰在新的诗集上写下座右铭:“驾驭命运”,1965年11月23日。他还为自己生日写了首诗。贯穿诗中的危险感,来自那年春天住院的经历。他健康状况一直不太稳定,加上抑郁,这反而促使他写了很多短诗。1966年底,巴黎庆贺萨克斯七十五岁生日,她刚获得诺贝尔奖。策兰在会上朗诵了她的诗。 
  《死亡赋格》在德国几乎家喻户晓。阿多诺终于收回他的那句格言:“长期受苦更有权表达,就像被折磨者要叫喊。因此关于奥斯威辛后不能写诗的说法或许是错的。” 
  1967年的六日战争带来新的不安。策兰开始有暴力和自杀倾向。他和妻子决定分居。当索罗蒙夏天到巴黎来看他,发现老朋友“已经全变了,未老先衰,沉默,愁眉不展……‘他们拿我做试验’,他呐呐地说,时不时叹息……保尔并不总是抑郁,他时而有非常快乐的瞬间——很短暂,夹杂着不安的笑,刺耳破碎”。 
  那年夏天,他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朗诵,有上千听众,海德格尔也在其中。朗诵前集体合影时,海德格尔送书给他,并请他第二天一起郊游,到黑森林的别墅去做客。这是策兰和海德格尔第一次见面。策兰一直在读海德格尔的书,他的诗包括不来梅受奖辞,都有海德格尔的痕迹。海德格尔总是寄书给策兰,并希望能有机会见面。他告诉同事说:“我知道他的艰难危机,给他看看黑森林会是有益的。”在黑森林散步时,他们谈到动植物(海德格尔说:策兰关于动植物的知识比他丰富),还谈到法国当代哲学,而策兰似乎对此不太感兴趣。 
  1968年5月法国学生的暴动,激发了策兰的政治热情。他独居,常回去看刚满十三岁的儿子。策兰带他一起到街上散步,用多种语言高唱《国际歌》和别的革命歌曲。艾瑞克为父亲骄傲。 
  1969年9月26口,策兰在办公室给布加勒斯特的索罗蒙写信:“原谅我的沉默——是无意的,主要是我的健康问题。我很孤甲。三天后我飞往以色列,在那儿待两周。” 
  以色列之行,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次高潮。在希伯来语作家协会的演讲中,他热情洋溢,与不来梅受奖辞的基调完全不同:“在外部与内在的风景中,我在这儿找到真理的力量,自我认证和伟大诗歌向世界开放的独特性。” 
  他在特拉维夫朗诵时,声音近乎低语。朗诵结束后,认识他父母的人过来问候。有个女人还带来块蛋糕,是他母亲常烤的那种,他落泪了。 
  回到巴黎,他给特拉维夫的一个老朋友写信:“我不再是巴黎人,我一直与这里的艰难抗争……我真高兴如今我去过以色列。”在另一封信中写道:“耶路撒冷让我上升让我强壮,巴黎把我压垮抽空我。巴黎,所有这年月,我拖着疯狂与现实的包袱,穿过它的街道建筑。” 
  1970年3月,斯图加特举办荷尔德林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活动,只请策兰来朗诵诗。在随后的讨论会中,策兰显得暴躁,责备海德格尔的疏忽。事后海德格尔说:“策兰病了,是不可治愈的。” 
  回到巴黎后,有一天他和朋友沃姆(FranzWurm)坐地铁。沃姆后来回忆说:“有人从我们后面一伙年轻人中跳出来,低声吼着:‘让犹太人进烤炉吧!’只见他的脸绷紧,越来越悲哀,攥住拳头。”他们随后去邮局。邮局职员一看策兰的航空信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