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还陪着他去参加舞会去了。晚会完了以后,我才到华侨饭店去报到的。
那次的分别,高智没有想到竟是他最后一次见毛泽东。回到陕西后,他日日盼月月盼,希望毛泽东能回延安沿黄河走一圈,可是他怎么也没有等来。想着当年与毛泽东的约定,高智先后在延安、洛川等条件艰苦的老区做前站工作。随着年龄的增大,晚年的高智又开始想念起毛泽东来。从当年的壮志少年到现在的白发老人,对毛泽东的热爱在高智身上延续了一生。
第一部分访问 韩桂馨 上
1947年初,胡宗南率领国民党20万大军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中共中央机关分为前委、后委行动,毛泽东率领几百人的后委机关转战陕北,与国民党军队巧妙周旋。这一年,20岁的李银桥和18岁的韩桂馨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李银桥担任卫士,韩桂馨是毛泽东的家庭服务员。
对于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几乎所有的人都很高兴,而李银桥竟然不愿意,原因何在呢?
为什么不同意呢,毛主席就问过这句话。我老伴回答说,我在周副主席那儿工作的时候,提出来希望学习,因为自己文化低,想学习学习再工作。主席说,你在我这工作,我也会放你去学习的,这个顾虑你不要有,你不是因为喜欢周总理那儿,不愿意来我这儿。李银桥忙说,不是不是,就是因为他答应我了,你不放我走,我就着急了。主席说,行,咱们订个君子协定吧,半年我放你走。半年到期了,主席就和李银桥商量怎么办。正在战争环境下,李银桥一看实在走不了,就又续了半年。这一续就是十五年。后来,李银桥发现毛主席很恋旧,穿的衣服旧了也不丢,用的喝水缸旧了也不丢,人用久了也不愿放走。并且主席大事小事都挺讲信用的,具体用人,他完全有权力决定,大家都能理解。就这件事情,因为有这么个特殊情况,以后就不再提半年的约定了。从1947年去主席身边,到1962年离开,前前后后总共十五年。
就是在陕北转战的时候,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帮助李银桥学习。
当时,毛主席给李银桥布置了一个任务,写日记。
李银桥觉得这个任务很重,自己的文化底子薄,怕是不容易写出来。但由于是主席布置的任务,他必须完成。李银桥在一个本子的封面上写的是“旅行集”,主席说写错了,不是这个“集”,是“旅行记”,记录的“记”,日记的“记”。
虽然日记的质量自己都感觉不满意,但是李银桥写完就得交上去。主席说,我给你改改。李银桥写的都是大白话,看到的什么写的什么,既无结构,也无修饰。主席一看就乐了。不过,主席就像老师带学生一样耐心的。他鼓励说,优点是如实反映了自己看到的情况,有什么写什么,不是人为编的,挺好。缺点是写得比较乱。毛主席又说,这样写比华丽的辞藻更受欢迎。你寄回家给父母看看吧,看你的文化有进步了。说完,主席还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毛泽东”。李银桥寄回家之后,全村的人都想看,说是毛主席御批,毛主席批改的作业,看了以后都挺受鼓舞的。
主席最后说,学文化,写日记是最好的练习提高。你们经常写,经常记,既能提高文化水平,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高小毕业的韩桂馨,1945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在卫生部下属的中央幼儿园工作。为什么挑选她到毛泽东身边去呢?
我是在李银桥之后到主席那里去的。我记得是在1947年10月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因为那个时候,天天行军打仗,挺艰苦的。我们这个部队里,有一个最小的战士李讷。李讷那时刚七岁,战争环境里,上学是不可能的。可她又到了上学的年龄,除了生活上需要人照顾,学习上也需要人指导。就是因为这样,我被挑选到主席身边工作。
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找我谈的话。他说现在你的工作需要调动一下,跟你谈谈情况,征得你的同意。一听是到主席身边,我满口答应。他说,你去了以后,主要负责照顾李讷,同时教她识字。
她与李银桥不同,听说自己要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时,兴奋不已。
我很激动了,我参军的时候十六岁。我家是老解放区,家里参加革命的人员比较多一些。父母告诉我,就说咱们解放区靠了毛泽东主席,托了他老人家的福,就是说他是我们的大救星。你要是参军了以后,看到毛主席了替我们问好,把我们的心情向毛主席汇报,这样一个嘱咐。我小孩有什么说什么,当时就想我参军了,在军队上也看不见毛主席呀,这么想就这么说了。我就是带着这种心情去毛主席身边的。多少年的心愿都没实现,忽然这一天,傅连暲部长找我谈话了,说我符合他提出来的这个要求。我自己呢,我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见着大救星了。
可第一次,韩桂馨并没见到毛泽东。
那个时候,几乎天天要打仗,主席可能随时转移,一家人并不住一个村子。李讷一个小孩子和她的妈妈江青,没有随着主席走,她们住在另一个村子里。我是先见了李讷和江青。我和她们也是第一次见面。我的印象是到了那儿之后,推着大院的门就进去了。当时的印象,江青是一个中年妇女,有三十多岁,正在教一个小女孩唱京剧,唱得非常好。在我听来,江青唱京剧水平挺高的,她唱得好,孩子唱得也挺好。我进去,我说报告。江青就停了下来,和我说已经看过我的档案了。李讷虽小,但挺爽快的,怎么想就怎么说:“阿姨,刚才我妈妈说了,你是新来的阿姨。我爸爸可好了,我可想爸爸了。”这是孩子的话。
不久,我们就行军从后方到了主席这儿的前方。这才见到毛主席。见面后,毛主席先问我,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河北省安平县。他说,好啊,我这里还有一个河北省安平县的李银桥哟。我当时是18岁,离开家也是想家,心想有个老乡多好啊。毛主席说,李银桥过来,李银桥走过来。主席介绍说,你们是老乡,握个手吧。我当时和一个男同志握手,脸红了,挺不好意思的,那时年龄也小,也没见过场面,也没有经验。握个手,就这样认识了李银桥。他那时是卫士组的组长,四个卫士,加上我五个,他就管我们五个人。
作为军事战略家的毛泽东,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胆识和气魄。李银桥和韩桂馨从前只是听说过毛泽东用兵如神,到了他身边工作以后,对毛泽东的这种胆识和气魄才有了切身的感受。
那时候,敌人穷追不舍,就跟着我们中央机关。空中是飞机,下边是部队。
有时候追到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没地方去的程度。毛主席呢,善于用兵,善于指挥战斗,走到一个要上山的地方,主席说就这么走,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就说了,这样挺危险的,本来敌人正在追,你再说我们在这儿上山了,那敌人发现了我们人少,他们人多,就会失败的。毛主席说,你越这么写,他们就越害怕。
韩桂馨除了照顾李讷之外,还常常给毛泽东缝补衣服。毛泽东穿着上的简朴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连洗涮的毛巾也只有一条。
毛主席恋旧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考虑节约。衣服破了,不能穿了,就要我补。不是我不愿意补,我作为军人,发军装,主席作为领袖怎么能领不到新军装呢?我们领导怎么都不给主席领新衣服呢?我一开始不理解,我就去找我们领导。他说,你是新来的,你不知道,主席爱穿旧的,不愿意领新衣服。我说,毛巾一个用来洗脸,一个用来擦脚,也应该是两条,为什么一条毛巾又洗脸又擦脚,多不卫生呀?他给我解释,主席节约惯了。我说,那我找主席说说去,提个建议。我找到主席说,你得有两条毛巾,我们都有两条毛巾,衣服也比你新,你应该再预备一条毛巾。主席说,现在是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我要是再领一条擦脸的毛巾,脚会有意见的。主席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把我逗乐了,这是怎么说的呢。
我说,你这样不讲卫生。他说,要这么算账,现在的战争生活很艰苦,我多一块毛巾,每个人都多一块毛巾,集中起来就应该给前方战士,叫他们穿好、吃饱,多打胜仗。我节约是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
毛主席就是这样,从每一件细小的地方教育我们。
第一部分访问 韩桂馨 下
李银桥和韩桂馨在毛泽东身边相识、相知,最后成为相爱的终身伴侣,毛泽东还是他们的月下老人。
不论从工作、学习,还是从生活上说,毛主席都是我们的大恩人。那时候,女同志少男同志多,要想求得一个女朋友是很不容易的。我在女性比较少的单位工作,李银桥二十多岁了,当然也想找个女朋友。我不是说我有多好,主要是少为贵。我这么说话,可能不恰当,但就是这个意思。打个比喻来说,追求女同志的人数远远要超过女性的人数。有的人跟我介绍过很不错的长征干部,只是比我的年龄大太多,我那时还是小青年,不愿意,想着先把学习搞好了再谈恋爱。别人介绍的有长征的老红军,有文化水平高的知识分子,长的也漂亮一些。李银桥看在眼里,心里挺着急的:你看这么多人追,我如果失手了,就得不到她了。
我们是老乡,毛主席又说他好,他对毛主席的工作好,我挺爱的就是这一点。说实话,爱他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对工作认真负责。毛主席常表扬他工作认真负责,他对毛主席照顾确实挺周到的,他就是我们的榜样。我心想,找这个男朋友也不错,心里也产生了感情,逐渐发生爱情。虽然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我们俩谁也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