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冤-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趟整齐的门市房,有供销社、铁匠房、卫生院、理发店和小饭馆,后面是一座小学校。这个村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家家户户之间没有高墙之隔,是一顺水的半截墙,院与院之间两个人说话互相能看到胸部。据说,文化大革命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运动中,这个村是地区的模范村。还作为新农村的代表上过广播,登过报。文化革命动乱时,因远离县城,所以没受到重大冲击,也没有人忍心去破坏小山村的自然环境。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提出种油菜是资产阶级倾向,把村脚下的那一大片油菜地毁掉了,改种了玉米和高粱。
  在村东头的南面,紧靠公路的边上,有一个干净利落的小院。小院的周围也是用干打垒的方法砌成的半截围墙,围墙上面是用腾条围起的栏栅。两扇大门也是用木板条钉成的半截门。院子正面是三间老式砖瓦房。大门口到上房门前是用砖铺成的过道,两边还用砖砌起了花边。西边是一间半厢房。东边是两间只有门没有窗户的仓房。在西厢房的房山头有一眼水井。水井上有提水的轱辘,院内各种杂物摆放整齐,井然有序。
  院子里住着一户五口之家,姓刘。掌家人是一位妇女,名叫赵玉香。大儿子刘锁森,儿媳张玲玉,二儿刘锁林,孙女刘翠翠。经常到这个院子来的还有刘锁林没过门的媳妇叶兰英,是邻村小学的民办教师。赵玉香在方圆几十里内小有名气,是村内外公认的贤惠能干,知情达理,手脚利落,热心助人的好人。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爱叫她“小香”。班对班的兄弟姐妹都爱喊她“香姐”。那些晚辈后生们都称呼她“香婶”。
  一看便知,赵玉香年轻时就是个美人坯子。50岁出头的人了,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还同年轻时一样像两弯清泉。红润的薄嘴唇嫣然一笑,两排洁白的小牙整齐美观,还有两个明显的酒窝。因为肤色白皙,眉目清秀,举止娴静,看模样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十岁。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还快人快语,为人正直,从不和别人耍心眼。别人求她办事,她认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受屈。所以,村里无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请她帮忙。尤其是谁家娶媳妇,嫁闺女的都少不了她到场。许多人说:娶进来的媳妇都愿多看她几眼,告诫自己将来生孩子照她的模样生。嫁出去的闺女也非常愿意请她到婆家走一趟,让婆家人看看,尤其想让新郎多看一眼,照她的模样撒种。无论是赵玉香的长相还是为人,都得到村里村外人的尊重。
  赵玉香的丈夫是一个给人家扛活的伙计,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表现积极,被村里选为民兵连长。20年前,长江发大水的时候,因抢救国家财产不幸壮烈牺牲。临终前他拉着赵玉香,搂着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说:“还是共产党好,跟着共产党能过上好日子。”赵玉香流着眼泪说:“我记住了。”丈夫望着两个孩子对赵玉香说:“孩子还小,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他俩拉扯成人。”赵玉香带着一个10岁和一个襁褒中的儿子,流着泪送走了亲人。赵玉香的丈夫去世后,许多好心的姐妹劝赵玉香她趁年轻再走一家,找一个人老实,家境条件好一点的人帮助拉扯两个孩子。还有的人让她早点改嫁,少受累,千万别委屈自己。赵玉香也一时动过心,因为两个孩子要吃、要穿、还要上学,只靠她一个人确实很难养活两个孩子。这下可忙坏了当地的一些媒婆。别说本村的,邻村的,就是外乡、外县的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介绍提亲的。还有不少人也是借机来看看赵玉香是否像大家说的那样漂亮,那样贤惠能干。每当有人来提亲,赵玉香都百般推辞地说:像我这样的条件再走一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现在各家各户生活条件都不好,不知根不知底的不敢嫁,知根知底的条件又不好。主要是怕两个孩子受气,对不起孩子死去的爹。所以,每当媒人一走,赵玉香看着两个只知道吃穿,不知娘辛酸的孩子就偷偷在夜里流泪。最后她下决心打消了再嫁人的念头。她经常告诉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20年来,赵玉香硬是起五更爬半夜,手脚不闲着的苦干,看着两个儿子渐渐长大起来。她白天到生产队上工挣工分,晚上帮人拆洗被褥缝衣服。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知疲倦地干着。尤其是大跃进那几年更是苦了赵玉香,因为两个儿子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为了两个孩子能够填饱肚子,赵玉香没少受累。
  赶巧在自然灾害的后两年,花月村在国家提出改天换地的建设中,有一个水利建设工地离花月村不远,赵玉香经人介绍到工地干零活。两个孩子跟着赵玉香在工地上靠捡大食堂的残渣剩饭打发日子,有上顿没下顿的混碗饭吃。在生产队里干了一年,到头来挣的工分,还不够三个人的口粮钱。要说这日子也够快的,转眼两个儿子都长到一米八零左右,成了大小伙子了。
  村里人都说:赵玉香这辈子可真不易,硬是把两个儿子拉扯大成人。两个儿子长大后非常受感动,也非常孝顺,逢人就说,见人就讲,娘为他们俩吃的苦、受的累一火车都装不下。有时乡亲们也说:这两个儿子要是不孝顺,老天爷都不能答应。大儿子刘锁森成人后,赵玉香省吃俭用,积攒了点钱,加上政府给的烈士补贴,把原来的土坯房翻建成瓦房,还为大儿子娶了媳妇。儿媳妇张玲玉过门后,家境有所好转,不但能到生产队挣工分,还能腾出一个劳力。村里人都说她像婆婆,没有不说好的。村里人都说这婆媳俩不但长得象,而且都特别苗条,都是细皮嫩肉,白白净净。
  翠翠八岁,在村小学上二年级,聪明灵俐,跟张玲玉一样细高个。她那玫瑰一般的小脸,秋水一般有神的眼睛,朱砂一般的嫩唇,玉笋一般的小手,黑云一般蓬松的发辫,再加上她那令人感觉着温柔美善的两个小酒窝,像是从天上坠落下来的小天使。
  二儿子刘锁林今年22岁,性子急点,为帮家境,念完初中就在生产大队学修理农机具。他像个健壮而饱经劳动磨练的炼钢工人,那刚毅黑红的方脸,尤其是那双黑色的大眼睛让人感到闪耀着坚定的意志。刘锁林的对象是邻村的闺女叫叶兰英,20岁,和刘锁林是初中的同班同学。高中毕业后回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在那张杏仁一样的脸上,闪现着一种青春魅人的力量,五官也是像工匠精心雕刻的一样,尤其是富有弹性的身躯和姿态,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妙。
  按当地农村的习俗,老刘家和老叶家已经喝了订婚酒,过了彩礼,只差没吹吹打打迎新娘入洞房。原因是这一年来赵玉香手头有点紧。想让锁森和锁林再干上一年半载的,多攒点钱,像模像样地为锁林和兰英办喜事。赵玉香打算,这今年秋后那块自己开垦的地能打几千斤玉米,卖上几百块钱,再加上把养活的两头猪卖了,娶二儿媳妇也就够了。
  小院子让赵玉香收拾得干干净净,料理的有滋有味。别说院子里连根杂草都见不到,就连窗台、门框、锅台都一点灰尘也摸不到。就看那屋檐下挂着串串山货和红辣椒便知,那是经过精心整理的,小院里显得红红火火的。
  这天一大早,鸡叫刚过,东方刚刚亮出鱼肚白,西间的灯亮了,赵玉香起来,穿好衣服下了地。看看熟睡得翠翠,又拉了拉被角,推开房门向后院走去。回来后烧水淘米做饭。她坐在灶坑前,火光映在身上和脸上,显得那样安详和自在。脑子里闪动着锁林和兰英结婚的情景。然后又闪出在池塘边给一个小男孩洗澡的欢乐场面。
  想着想着,赵玉香自己笑出声来,自言自语地说:“我也该有个孙子了。”
  广播喇叭里传出了《东方红》的乐曲,随后又传来了大队刘书记的播音:“社员们,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迎来了‘五一’国际劳动节,。。。。。。放假一天。。。。。。”
  玉米的清香扑鼻而来,赵玉香把柴火撤出踩灭后,来到东间房门前,轻轻地说:“锁森、玲玉起来吧,今天早点下地,把咱家那块自留地铲一遍。”
  只听咔的一声,灯亮了。锁森答到:“娘,知道了。”
  赵玉香又来到西厢房窗下说:“锁林、锁林起来吧,赶早把刘老二家的砖送到房基地,千万别误了人家干活。”
  锁林说:“现在才几点啊,看把你急的。”
  赵玉香说:“不是我急,是人家帮工的急。”
  饭桌上赵玉香为每个人盛好饭,一边递给锁森一块大饼子,一面说:“今天是“五一”劳动节,生产队休工,你俩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大老远的,有来回的功夫能干不少活。中午我和翠翠把饭给你俩送到地头。”
  赵玉香又对锁林说:“今天早点把砖拉完,去趟五里坡你六叔家帮他拉车石头。你六叔几次捎话过来还挺急,一定要回车脚钱,交给到队里。中午回不来就在你六叔家对付一口吧,千万别让你六婶单做,她的腿脚不听使唤。”
  锁林不耐烦地说:“娘呀,你还有完没完,这一早晨就听你一个人唠叨了。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还用得着掰皮说瓤啊!”
  赵玉香说:“等你娶了媳妇,有了娃子,让我多说我也不说了。哦,对了,今天休息,你路过集市时割块肉,晚上把兰英接来吃顿饭。”
  锁森和玲玉放下碗筷,扛起农具走出了大门。锁林回屋里披上一件外衣走出了大门。这时,东方才刚刚大亮,太阳在地平线上吐出万道霞光,绿茵葱葱的山坡上走着肩扛农具的刘锁森和张玲玉,弯曲的公路上跑着刘锁林驾驶的拖拉机。
  赵玉香回到屋里叫醒了翠翠。帮翠翠穿好衣服,洗完了脸,然后又看着翠翠在桌前狼吞虎咽地吃着饭。吃完饭赵玉香有条不紊的收拾了碗筷,喂了猪,放出了鸡,然后又端出洗衣盆放在井台边,回屋里收拾该洗的东西。刚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