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故事会-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鲜活的语言吧:    
      生意经故事——三尺柜台,天下文章    
      百姓话题——街谈巷议,说长道短    
      3分钟典藏故事——沧海拾贝,人生百味    
      16岁故事——多梦时节,青春足迹    
      传闻逸事——烟雨长海,朝花夕拾    
      民间故事金库——口耳相传,源远流长    
      中篇故事——社会长廊,生活广角    
      ……    
      这是一些何等生动贴切的语言啊,它深深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子里,使许多读者都能够张口而出!    
      栏目语的设置,无疑给品牌栏目的打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法国象征主义“诗圣”马拉美曾说:“世界的最终目的是写成一本美的书。”《故事会》不就是一本美的书吗!她在任何时候、任何栏目的制作上都反对浮浅与粗俗,都精心地给人们带去诗情和画意,并以其不俗的美学价值,给人们带去美的享受。    
      什么是品牌?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得再看一看《故事会》围绕品牌建设所做的另一件工作。    
      《故事会》品牌栏目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刊物的发展。可是,对于这本刊物来讲,如何体现自己的品牌呢?    
      《故事会》的形象到底是什么,人们通过什么标志来认识这本刊物?    
      《故事会》从1963年创刊一直到1995年,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摸索,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才逐渐地悟出了这个道理,必须建立自己的形象识别标志,创建出自己的品牌形象,让人一看到这个标志就能够认识《故事会》。    
      这个标志必须是《故事会》所独有的。    
      有一天,何承伟对大家说,最近他参加一个旅游节,印象最深的是,他发现这个旅游节把“马踏飞燕”作为形象大使这件事。由此他想,《故事会》是否也可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接着他提出以中国汉代的“说书俑”,让大家讨论一下。    
      此言一出,大家的激情立即燃烧起来,都认为主编提出的意见比较适合这本刊物。因为以说书俑为标志,既可以体现刊物的民族文化特点,又可以体现刊物大众通俗的办刊宗旨,显现了刊物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别于海内外期刊大都以动物、植物为刊物标志的惯例,不雷同,有新意,有特色。    
      最后,大家确认以天回山出土的“说书俑”作为刊物的标志。    
      这是一尊多么栩栩如生的形象啊!你看那位说书者,左手夹一面小鼓,右手挥动着鼓槌,说到激动之时,便将一只赤脚高高地跷起,形态可亲可近。这位说书的老人神情幽默,举止生动,用它来作为识别《故事会》的标志,大大地提升了刊物的文化品位。    
      照片是平面的,为了使这个标志具有立体感,美术编辑李宝强就根据编辑部的决定,到北京采用青铜仿古的方法进行加工。    
      这样,《故事会》依靠一尊“说书俑”为统帅,将刊物里面的所有品牌栏目(包括其栏目标志和栏目语)都统领了起来,形成了依靠无数品牌所托举着的一个大品牌,这个大品牌就是以说书俑为标志的刊物——《故事会》。    
      接着,《故事会》将这个“打造”出来的品牌在工商行政部门进行了商标注册。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不久,南方一家较有影响的报纸,开了一个文化茶坊类的栏目,未经编辑部授权就擅自采用了《故事会》的“说书俑”,被发现后要求其停止使用。因为“说书俑”是《故事会》经过注册、受保护的形象,所以对方在接信之后,很快就从报纸上撤走了“说书俑”。    
      这件事让编辑部尝到了依法办事的甜头。    
      这就是一本期刊的管理,这就是曾被许多人弄得十分复杂而又被《故事会》所简化了的管理。    
      所谓品牌就是一种符号,就是一个形象识别的标志。    
      《故事会》所做的这一切,也向人们说明了什么是品牌的道理。    
    


第七章世界的故事(5)

     3。 立体化发展之路    
      新世纪里,《故事会》为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立了品牌,但绝不满足于品牌。    
      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何承伟是这样阐述他的观点的:“《故事会》目前的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品牌管理。在品牌管理方面,我觉得品牌形成之后,要保持它的话,最重要的是要赋予品牌一种连续性和发展性。进入新世纪,《故事会》在品牌管理上进入到了品牌延伸阶段,也就是利用《故事会》品牌效应,大力开发故事资源,走立体化发展之路。在这方面,我们一是利用《故事会》的知名效应,寻找、激活与此相适应的图书文化市场。”    
      回顾《故事会》从创刊以来走过的漫长道路,对于这种“品牌”的延伸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有意识地着手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认识到理论上也都还没有真正地明确品牌建设对于一本刊物的重大意义。    
      作为已将自己的大半生心血都倾注在这本刊物上的何承伟,是完全了解这种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过程的。    
      至今何承伟和许多当年的老编辑们都还没有忘记,就在《故事会》创刊不久,曾以小六十四开的形式,出版了单行本《闪闪的红星》《两个稻穗头》等故事类的图书。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何承伟的主持下,又先后以《故事会》丛书的名义出版了《恐怖的脚步声》《彩蝶》《“2020”的幕后》等一套丛书。这套丛书投放市场之后,很受读者欢迎。    
      1996年,何承伟根据中国图书市场的行情,结合品牌建设,依托着出版社的有利条件,在编辑部内部开始策划一套“故事会爱好者丛书”。目的是依靠《故事会》的品牌效应,使当时萎缩的图书市场得以激活。    
      1997年,编辑部又独辟蹊径,推出了“故事会爱好者丛书”五个新的品种,即《芝麻官故事》《聪明人故事》《生意经故事》《家庭故事》和《历险故事》。不难看出,这些书名都是从《故事会》的一些品牌栏目中选出来的,而里面的故事也都是在实践中得到了广大读者喜爱,并且被广为流传的。    
      这套丛书除了在内容上向期刊《故事会》靠近之外,还在封面设计、内文安排、题图、插图等方面尽量地向期刊靠近,同时将刊物的品牌标志——“说书俑”和《故事会》期刊的刊名用于丛书封面和封底,强化了丛书对于期刊的“家族”认同感。    
      经过这样从里到外的精心设计,靠着《故事会》近四十年发展所创下的品牌效应,在当年的全国图书订货会(长春)和上海冬季图书订货会上,这套丛书力挫群雄,订数猛增,荣登当时全国畅销书的排行榜。    
      机遇总是垂青于先行者,幸运总是偏袒那些敢作敢为的人。    
      刊物品牌的成功浸润着各具特色的内涵。    
      市场是检验期刊品牌真正的晴雨表。    
      这种书刊并举的立体化发展之路,是对《故事会》品牌的又一次检验,通过丛书走向市场的热销,编辑们都认识到期刊和图书实际上是一种互相借重,互为呼应的关系。《故事会》依靠自身的品牌,为丛书带来了好的信誉和商机;同时丛书的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期刊的品牌,带动了更大的读者群。    
      美国企业巨子李·文科卡曾写过一本畅销世界的书——《强者的道路》。他在这本书中讲了自己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其中的精髓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一个饥饿的市场制造新产品。”    
      《故事会》正是在全国各种故事类刊物蜂起中,看到了读者的“饥饿”,看到了读者对于另一种品味的渴求,因此才使得在品牌基础上所出版的“故事会爱好者丛书”,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目前,这套“故事会爱好者丛书”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先后出版了《16岁故事》《情爱故事》《滑稽故事》《荒诞故事》《名作故事》《谜案故事》等共五十五种,发行量平均每套已达三十万册。    
      为了证实这个数字,我在对《故事会》编辑部的采访中,顺手在旁边的桌子上拿起一本《怕老婆故事》,翻到其中的版权页,一看上面的印数,竟然是四十五万六千四百册。    
      在许多当代名家的文学类作品都因订数太少而无法出版的情况下,由《故事会》编辑部编辑的这么一本薄薄的图书,竟然能有如此巨大的发行量,这不得不使我感到吃惊。    
      可是,在采访时夏一鸣却告诉我,这还不算,这套丛书除开那些非法盗版的不算,最高的印数曾达到过六十万册。    
      难道这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吗?    
      一本期刊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到如些神奇的地步,作为主编的何承伟应该满足了吧?    
      可是,当与他谈起这些时,他却摇摇头,然后微微地朝你一笑,表示并不满足于这些成绩。他说,《故事会》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品牌的延伸还有许多工作正在努力。    
      北京的中关村是北大、清华文化的延伸,美国的硅谷是斯坦福大学科技转变成资产的延伸,《读者文摘》是美国刊物向世界名牌的延伸,而《故事会》品牌的延伸又将是什么呢?    
      果然不久,在过去“故事会爱好者丛书”的基础上,他和编辑们又策划了“故事会图书馆”。    
      这里,“延伸”的不仅仅是几本书,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意识,一种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