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中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四管齐下
《21世纪》:近期,国家有关部门纷纷表示,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对调控措施的使用和成效我们怎么理解呢? 汪义达:从这次宏观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来看,可以说是四管齐下,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的综合运用,在切实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注重加强了分类指导,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特殊矛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不搞一刀切。从近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看,确实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抑制,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王 毅:对宏观调控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利用三种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现“措施果断,适时适度,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十六字方针。但是我认为见效最直接、最快的是行政手段,为什么这两个月宏观调控见效?它不是靠市场手段来调节的,而是靠一些检查组,靠贷款控制,甚至和行政处分挂钩的。 对比前几次的经济过热,本轮的经济过热有一些特点,就是企业的效益很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三角欠债;金融秩序稳定,财政收入的情况也很好;居民消费没有大动,消费预期稳定,消费价格也没有膨胀到哪里去,关键的问题就是投资多了一点,带动了信贷投放过多。 在当前宏观调控已经初步见效的情况下,我觉得还要从投资、信贷和物价总水平这三个指标未来的走势判断调控的效果和力度。我们判断基本上是在未来一段时间投资和信贷有可能急剧下降,物价同比会比较高,但月环比会下降。5月份CPI价格同期比为44%,6月份即使月环比保持不变的话,同期比也会超过5%。这就是所谓的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所致。 从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看,我觉得是宏观调控、市场信号和机制建设并重。比如贷款浮息、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等,不仅仅是侧重在宏观调控上,更注重从完善货币政策调控的运行机制上,从利率市场化进程上来下工夫。 汪义达:从财政政策来看,主要是适当延缓了公共投资建设支出的拨款进度。2004年4月份和5月份财政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8%和154%。这样做,主要是给全社会提供控制投资的一个信号,现在看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经过长期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经济的地位已初步确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在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自主增长(包括投资自主增长)的能力在增强,市场因素的作用也在增强,这就要求在宏观调控工具的选择使用、力度的准确把握等方面都应正视这些变化。因为近年来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好培育和较快发展,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也不像以前那么强了,一定要注重保护好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目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放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上。 郭励弘:1980年代就已经取得共识,投资领域的宏观调控,就是中央政府间接调控地方政府和企业。但是调控机制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健全,最后不得不用行政的办法去直接控制,关键是缺乏对政府投资的制约机制,这种制约要靠全面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整个银行系统对政府投资主体的资信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宏观调控实际也只能一刀切。 《21世纪》:在所有的行政手段中,控制土地审批是最有效的办法,日前,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建设部和审计署等国务院五部委组成的联合检查验收组,结束了对全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阶段性检查验收,结果显示,历时一年多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有力地遏制了一些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汪义达:在土地政策方面,2003年以来采取了清理开发区和整顿土地市场、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对当前促进农业和粮食稳定生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等方面确实起到了较好效果。 但根子上的问题还是,土地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中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再加上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尚未根本消除,价格杠杆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人为压低土地出让价格,甚至搞零地价,这种低成本扩张带来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粗放式投入、低效率使用,甚至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可以说,目前经济运行绷得比较紧,特别是煤电油运一直趋紧与此有较大的关系。 郭励弘:2004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增幅最高的除债券外就是自筹资金。土地批租是地方政府自筹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把土地控制好,对地方政府投资肯定是个很大的制约。
第三部分:中国市场经济寻找经济过热的源头
《21世纪》:有效的宏观调控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确立经济过热的源头,目前来看,到底源头在政府还是民间投资、中央还是地方? 郭励弘:从1981年到2002年,政府投资平均年增166%,民间投资269%,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民间投资增幅比政府高10个百分点,到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投资占44%,民间投资占56%。 今年全国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前五个月总体投资增长348%,其中政府增长333%,从增长率来看,政府和民间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这和改革的前21年就不一样,前21年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功,民间投资增幅比政府高10个百分点是比较合适的。但是这一次过热很明显情况不一样,从五个月投资总量占比来说,政府占60%,民间占40%,从数据上看,很明显,要说是民间投资为主的过热,绝对是一个有意识的误导,过热的源头实际在政府。 “软着陆”之辩(2) 作者 : 王海明 汪义达: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以“经营城市”为名,采取“银行授信贷款”、“为地方政府投资机构担保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进行投资。其通常做法是:将各类城建项目“打捆”为一个项目统一向银行贷款,并以土地出让金作为主要还贷来源。这类打捆贷款项目多,规模普遍很大,平均都在百亿元左右。这些投资支出和相应债务均未纳入预算,中央财政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实际上形成了中央政府投资调控的一个盲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成为导致未来银行坏账和地方政府债务扩大的重要因素。 这也说明,一些地方政府投资上项目还缺乏理性,片面求大和求快的动机还比较强。不少地方政府认为,本地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水平无论是与全国和其他地区同期相比,还是与自身前两轮经济扩张期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认为目前经济运行刚刚走出低谷,处于平稳扩张阶段,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和投资增长都不存在过热问题,倒是强调发展不够,普遍存在想加快发展而又发展不起来的压力。 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更需要进一步统一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尤其要统一对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职能作用的认识,统一对发挥地区优势与全国统筹规划关系的认识,统一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存在问题的认识,以增强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各项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王 毅:我一直有一个看法:过分依赖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导致此轮经济过热的主要根源。这种产业发展模式为:发展国内初级产品制造业→消耗(进口)原材料→消耗煤、油、运、电→出口产成品,留下污染,但赚取外汇→进一步发展初级制造业。当前的电力短缺、运输紧张与这种高耗能的产业发展模式息息相关。短期来看,这些加工赚了一点外汇,安排了一些就业,但对环境的牺牲巨大,后果极其严重。对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的项目我们根本不应该搞什么“两头在外”的发展,应严格限制包括外资进入门槛。 郭励弘:货币政策实施的是完全正确的总量调控,但扩大到信贷政策就变成了对微观的行政干预,这样如果贷款合同得不到遵守就必然要出现坏账。国有企业出现坏账反正都是国家背,民营企业却没有这个“优势”。煤电油运紧张从根本上说是电的问题,电力紧张的原因在哪里呢?大致从1998年开始三年没批一个电厂,我们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三年不建一个电厂,一个建设周期下来必然导致缺电,而不建电厂的根本原因又在于以审批为核心的高度计划的投融资体制。现在审批部门指导商业贷款,几年后很可能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王 毅:信贷控制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在2004年5月1日长假之前,信贷政策迅速见效。2003年5月份贷款2536亿,今年只有1132亿,少了1400亿。而中长期贷款好多是事前合同约定的,要压缩很困难,所以5月份贷款减少的大多是短期流动性贷款,如果贷款真的持续像这样发展下去令人担心。实现经济软着陆会是个问题,对今后的风险和损失会很大。 《21世纪》:目前,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贷款大幅度下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面临不同的融资环境,宏观调控已经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投资主体的实际经营。 王 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