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好说,写个广告出去,请他们几天内来兑现,过期不候。”
“哥,我看还是把牛卖了好,可以还一些债务。”毛泽覃坚持道。
“不,这是一项原则。”毛泽东挥手道:“牛,不能卖,就让别人喂,快春耕了,不要让人家花钱买牛。至于别人欠我们的,我看就算了。爹妈不在了,这个家叫我来当,我看就这么办好。”
泽民又不放心地问:“哥,你说什么都不带,到长沙后怎么生活?吃什么?住哪里?”
毛泽东掰着手指,娓娓道来:“每月我给你们几块银元做伙食费;住的地方我帮助给找,铺盖也不用多带。”接着毛泽东又环顾一周,对全家说:“光顾自己有饭吃不行啊!要使全国的老百姓都有饭吃。怎样才能办得到呢?那就是要走出去干革命,舍小家为大家。”毛泽东目光炯炯,他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憨厚的毛泽民嘿嘿一笑道:“跟哥出去,我没意见。你最好多住几天,让我也规划规划。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是人走家搬的事,还要处理田地、房屋和账目等。”
毛泽东说:“田让给又穷又会做田的人去做,房子也让给做田的人住,你做主就是了。我还有事,不能在家久住。咱们是分批走,谁准备好了谁先走。我在长沙打前站。在那里迎接你们,让你们去了就能呆下去。”
……
韶山冲的夜空是静悄悄的,三星已经正南。别的人家早已入睡,只有毛家的松油灯还在亮着。在毛泽东的耐心开导下,毛家的兄妹们懂得了“国乱民不安生”的道理,决心舍家为国,舍己为民。那是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农历正月初十,这一天天下着小雨,毛泽东打着雨伞第一个离开了韶山冲。泽覃、泽建也跟着哥哥走了。一周后的一天,毛泽民夫妇也带着孩子走出了大山,奔向了长沙。
据王淑兰回忆说,当时她和泽民租了一条船,走水路去长沙,尽管毛泽东有言在先说什么东西都不带,到长沙由他想办法解决,但是毛泽民却还是放心不下,他不顾从韶山冲到上船码头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还是准备了两担大米,一担自己挑着,一担雇人挑上。又雇了两辆小推车,一辆小车推着因小脚走不了山路的王淑兰和铺盖卷,另一辆则装着满满一车烧柴。
有人问泽民:“润之不是说好了什么都不带吗?你怎么放着轻快不轻快呢?”
泽民笑笑道:“反正是租了一条船,载多载少都是一个样,钱一个仔儿地不少拿。”
泽民的回答,使村人笑了:“这也是个理。反正泽民是够精明的啦,真会计算啊!”
从韶山到长沙,这是毛氏三兄弟革命的开始。
①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40~41页。
②于俊道主编《生活中的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出版,39页。
第六章 三兄弟入党毛泽东,中共“一大”的代表
1921年,黑暗的中国在探索中前进。
中国共产党正在襁褓中孕育着,只待一天发芽抽叶。
6月29日下6点。
长沙小西门码头,暮色已经降落下来。一辆待开往上海的小火轮已拉响了起航的汽笛声。这时只见有两个人踩着汽笛声,急急忙忙地跳进船舱,船已开了,徐徐地离开了码头。
且说这两人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和何叔衡。他们两人是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这是一个秘密的大会,他们刚刚接到上海方面的通知,也没有让亲友送行。旅费是由新民学会会员熊瑾玎协助筹划的。船票也是他找人买的。
毛、何二人身穿长衫,上了船,找了个地方坐下来。船就拉响了汽笛,离了岸。
何叔衡搓着双手,道:“好险啊,再晚一步的话,我们就失之交臂啦!”
“是啊,赶的早不如赶得巧。”毛泽东也庆幸着。
应该说,这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内外七个共产主义小组派出的13位代表。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平)、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会议原定由陈独秀主持,但他因广州公务繁忙不能抽身,特指派包惠僧与会,与会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
最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不过是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只有19岁。15位与会者的平均年龄28岁,正巧是毛泽东的年龄。他们或西装革履,或身着长袍,是一色的知识分子。应该说毛泽东在当时并不特别引人注目。
代表们以“北大暑期旅行团”的名义住在上海法租界的博文女校,会址设在不远处李汉俊的哥哥、同盟会元老李书城家里,门牌是贝勒路树德里三号。7月23日正式开会,最后一天(31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大家推举张国焘主持会议,毛泽东和周佛海做记录。会议正式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并通过了党纲,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关于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会议确定要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毛泽东除担任记录外,只作过一次发言,介绍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的确,毛泽东有着许多实际活动经验。但他不像在座的李汉俊、刘仁静、李达等精通外文,饱读马克思著作。共产党的第一次会议上,不少人常常引经据典,涉及许多理论问题。毛泽东给与会者留下的印象是老成持重,沉默寡言,“很少发言,但他十分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他很注意思考和消化同志们的意见,常在住的屋子里“走走想想,搔首寻思”,乃至“同志们经过窗前向他打交道的时候,他都不曾看到,有些同志不能体谅,反而说他是‘书呆子’‘神经质’。”
出席这次大会的其他一些代表记下了他们对毛泽东的印象。张国焘,后来成为毛泽东的对手,他把毛泽东描绘为:“一位较活跃的白面书生,穿着一件长衫,也脱不掉湖南人的土气。但他的常识相当的丰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并不比王尽美、邓恩铭等高明多少。他健谈好辩,在与人闲谈的时候常爱设计陷阱,如果对方不留神而坠入其中,发生了自我矛盾的窘迫,他便得意地笑了起来。”
另一个早期共产党员写道:他给了我一个奇异的印象。我从他身上发现了乡村青年的质朴———他穿着一双破的布鞋子,一件粗布大褂,在上海滩上,这样的人很难见到的。但我也在他身上发现了名士派的气味。①
……
代表大会结束后,毛泽东、何叔衡于1921年8月回到长沙,积极投入到建立湖南地方党组织的工作,他和何叔衡、彭平之、陈子博、易礼容等人经常在一起讨论组织湖南共产党的问题。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于1921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建立,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易礼容任支部委员。下面党员有彭璜、郭亮、彭平之、陈子博等10人。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省级党支部成立。
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党组织成为了当误之急的工作。毛泽东采取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一方面从社会主义青年团内个别地吸收先进青年团员入党,同时也注意发展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入党。
毛泽东和中共湖南支部成员多次到长沙湖南第一师范、省立一中、长郡中学、商业专科学校进行工作,发展党员,建立支部,还在安源、衡阳等地发展党员,建立组织。
1921年10月中旬,毛泽东与夏明翰赴衡阳找省立第三师范的进步教师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他给师生们讲历史上农民造反的故事,分析历代农民起义所以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先进阶级和政党的领导,并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例说明工人阶级的领导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师生们很受启发。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湖南创建共产党的工作,不图形式,扎扎实实,认真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建党,从而为创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湖南的建党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受到中央总书记陈独秀的特别重视和多次表扬。
后来,湖南涌现一大批优秀党员领导骨干和卓越的革命领袖,如何叔衡、郭亮、夏明翰、方维夏、谢觉哉、罗学瓒、蒋先云、黄静源、陈昌、张昆弟、蔡和森、向警予、柳直荀、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夏曦、李维汉、李立三、刘少奇等等,这不是偶然的,它和毛泽东卓有成效的建党工作紧密相连。
第七章 献身“工运”“工运”的领头人是咱毛泽东
公元1922年1月16日夜。
这是一个阴霾的夜晚。天狗吞吃了月亮。夜黑如墨。湖南军阀赵恒惕秘密派兵跳入了湖南劳工会的高墙,将劳工会两位卓越领导人黄爱、庞人铨秘密逮捕,未经审讯,即于第二天将他们绑赴浏阳门外斩首。
这消息来得太突然了。毛泽东立即组织人员营救,可是没想到,没等他们工作到位,这两位劳工会领导人便人头落地。
省政府的布告贴在街心,上写着黄爱、庞人铨的所谓罪名:“盛倡无政府主义,假劳工会名义煽惑人心,近复秘密收买枪支,勾结匪徒,乘冬防吃紧,希图扰乱治安。”随后,湖南劳工会被武力解散,《劳动周刊》也被查封。
“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在此以前,中共党组织议决在上海成立中国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