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采取果敢、正确的处理危机措施。强生公司在泰乐诺事件中采取的危机处理策略和各项具体措施,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有理有利。尤其是其中的三项计划表现了高超的危机处理技巧。既表现了对消费者负责的一面,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司的损失。当然,主要是对公司形象和产品形象上的损失。其中,以最有力的措施遏止危机的发展,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弄清事实真相,是成功处理危机的关键步骤。这两步做好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取得消费者的谅解并重新建立起对公司及产品的信任。
统观这些处理措施和步骤,都不失大家风范:不拘泥于眼前的名利得失,而是着眼于整个市场和公司的整体形象。处处算大账、顾大局,而不是为蝇头小利。对比日本企业在中国消费者面前出现的危机,如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三菱越野车事件及日航班机事件。日方企业的处理方法,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保护自身的短期利益为目标,能推就推,能赖就赖,让人丝毫看不出诚意。
表面看很精明,其实是最愚蠢的招数。它们得到的也许是短期利益,失掉的是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未来的市场。
第三,危机发生之后,企业要保持与媒体的有效沟通。因为,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消费者了解事件的主要渠道就是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也都热衷于把各种危机事件当成自己的报道热点。
所以,企业要善于利用媒体来平息危机、化解危机。通过媒体,以真诚的态度,迅速把事件的真相告诉公众,这是最好的方法和最有效率的渠道。
1982年,泰乐诺胶囊里加入氰化物一事曝光后,詹姆斯·柏克从全国的药店里收回泰乐诺胶囊。作为公司的主要行政官员,他的举动使公司损失1亿美元。但詹姆斯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一年之后,经过增加新的安全包装后,该产品重新上市。泰乐诺胶囊也重新赢得了90%的市场份额。沃顿评选组认为,詹姆斯·柏克的行为,尤其是对社会大众的承诺,直至今天,仍是抵御危机最好的典范。
第二部分第6节 用十亿分之一秒来祝贺成功
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迈克尔·戴尔,这似乎又是一个“坏孩子”辍学的例子——18岁从大学一年级退学,38岁时已经身家170亿美元,拥有4万名员工,公司销售额超过400亿美元。
戴尔公司的女员工说:“谁能比我们老板富有?谁能比我们老板帅?认识了他,还能看得上谁啊?我们全都嫁不出去了!”
“富有”诚然属实,“帅”字则有人提出异议。他的头显得大,小小的眼睛总是瞪着,颇有喜剧效果,直截了当地说,他的模样有点像喜剧明星金·凯利。如果说所有杰出人物都具有某种特别气质的话,戴尔的长相倒也完全符合这一标准。
戴尔曾荣获《CEO》杂志“2001年度最佳CEO”、《Inc》杂志“年度企业家”、《计算机》杂志“年度风云人物”、《价值》杂志“美国商界最佳CEO”,《金融世界》和《工业周刊》杂志“年度CEO”等称号。
在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他都名列《商业周刊》评选的“年度最佳25位经理人”之中。海德里克Heidrick和斯卓格斯Struggles等知名高级经理人和猎头公司称戴尔为“富有影响力的CEO”。
戴尔公司于1992年进入《财富》杂志500强之列,戴尔因此成为其中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戴尔公司目前名列《财富》杂志500强的第48位, 《财富》全球500强的第154位。自1995年起,戴尔公司一直名列《财富》杂志评选的“最受仰慕的公司”,2001年排名第10位。
开着宝马上大学
迈克尔·戴尔1965年出生于美国NBA王牌、休斯敦火箭队的大本营——休斯敦市。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产生了兴趣。
在他12岁那年,他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以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从16岁开始就从事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
接着,他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然后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戴尔当年就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启发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但是卖报纸的收益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则是使他拥有了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
当18岁的戴尔开着自己卖报纸赚钱购买的乳白色宝马汽车,后备箱里塞着他的3台个人电脑,威风凛凛地驶进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校门的时候,他成了全校公认的“另类青年”。
云上的日子
大学生活才开始,他就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马上将苹果电脑一脚踢开,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IBM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卖给认识的人。
于是,戴尔有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1984年,一直和宿舍伙伴一起做着小生意,并且每个月有5万美元进账的戴尔,再也无法忍受医科教程的折磨,斗胆向父母提出退学,开办自己的公司而痛遭斥责。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这也无可厚非。为了打破僵局,戴尔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如果那个夏天的销售额不令人满意的话,他就继续读他的医学。通过家庭议会商讨,通过了这一提案,因为父母认为他根本就无法取得这场争斗的胜利。
但戴尔的表现使得他没有留任何机会给他的父母,因为仅在第一个月他就卖出了价值18万美元的改装PC电脑。从此,他再也不用回学校了。
戴尔决定正式成立戴尔(Dell)电脑公司。1987年10月,戴尔依靠他过人的胆量和敏锐的感觉,在股市暴跌的情况下大量吃进高盛的股票,马上便获利了1800万美元。这一年,他只有23岁,他开始向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是在这一年年仅23岁的迈克·戴尔被美国学院企业家协会评为1986年度青年企业家。
戴尔“摔了一跤”
年轻人的身体里总是充满了热情与果敢,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年轻人也容易热情得过了火。1991年,戴尔公司的销售额达到8亿美元。1992年他给公司的市场份额定位于15亿美元,但结果却大大地超出了戴尔的预想,戴尔公司的销售额竟然突破了20亿美元。
过分的顺利使得戴尔有些如坐云端。一味地追求生产量使得戴尔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公司陷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戴尔公司自创立以来首次出现了亏损,股票价格也大幅下跌。
这次打击是巨大的,但这也使得戴尔变得清醒起来,“我又从云中落回到了地面上”。戴尔回顾了公司9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把公司的发展方向从误区“追求最大的生产量”中解脱了出来。取而代之是新的经营策略“流动性、利润和增长”,而成为公司以后发展的坐标。从那以后,戴尔公司开始了PC帝国的征程,戴尔也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商人。
引戴尔折腰
戴尔的企业战略一直是立足于直销模式上的。现在直销的根本策略“为客户服务,为消费者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经营的核心。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戴尔对这一点的理解是十分深刻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从少年时代的创业开始,戴尔就深深领会到了这一策略的精髓:“当时我想应该直接从消费者那里反馈信息,然后按消费者的要求定做产品,并且省掉经销商的费用,这样就能把更好的技术和价值提供给客户,这就是我们的模式,它推动了我们公司业务的发展。”
而这一模式随着因特网的出现,使戴尔的业务出现了第二次飞跃,在线支持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减小了库存便是减少了支出。1999年9月份之前的三个季度,戴尔的销售额已达到215亿美元,今后销售额可达26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