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个体的崛起-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而是诺贝尔奖金的规则。员工们重视的也不是事实,而是跟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他们的意见正是主管所期待的。很让人失望吧?除非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设定任何的预期目标,否则永远也得不到事实的真相。  除此之外,人们还运用心理学原理,用计算机刻意排除不合己意的因素。当所有问题都被窄化时,受访者的视野也随之被窄化。举个例子,企业创始人不成器的儿子,想知道董事会关于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他就可以按照预想的方式和主题,一直询问直到得到预期答案。  这种操纵问题的手法是苏格拉底的拿手好戏。受访者在他巧妙的提示和引导下,很容易就说出苏格拉底预设好的答案。这就是他的目的,但这对于个体又有什么意义呢?受访者只不过是访问者的工具而已。    暧昧不明的眼光    员工意见调查不是选举,而是提问;员工们拿到的不是选票,而是问卷。不过,选举人能够自由表达主观愿望,因为法律会保障其权利和人身安全;而回答问题的员工却没有这样的安全感。他们心里一直在猜想:问卷结果会影响我吗?我的问卷会不会被认出来?  员工意见调查是在既有的权力结构中进行的,他们很难自主决定是否参加这场后果严重的政治游戏。如果某人不愿意参加,其他人有权利指责他吗?事实上,即便以沉默应对,也会被看成一种答案。总之,这场游戏会被上升到道德层面。  如果你保持沉默,人们就会逼问你原因,批判你,甚至让你为此付出代价。有时候,访问者会要求你作出正面回答,而你真正的意见却不重要。这就是领导者的艺术:正确的问题和正确地提出问题。  由于运用了匿名和强迫手段,问卷调查的结果高度一致,这样问卷就成了完美的借口。员工会想(如果使用匿名制):“我会争取尽量不出头。”而主管则想:“他们说的不是我。”有时,主管还会特别挑选一个小组或部门,支持他的决定。于是,调查问卷就成了企业中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    虚假的连续剧    每一次员工意见调查都是一个希望破灭的过程:开始满腔热情,最后失望而归。员工失望的是:调查仅仅是调查而已,不能带来任何具体的改变,更不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很快,员工们学会了认清现实,厌烦了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什么?又来?”于是,堆积如山的问卷调查徒劳无功,没有任何实质效果。    没有结果的意见调查就像乏味的连续剧。    虎头蛇尾的这场闹剧,从一开始就缺乏沟通,在此我不想多加讨论。但极为讽刺的是,在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企业中,员工们经常被问及,是否感觉自己已充分参与了企业的决策过程。事实上,这种调查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却是“没有结果”。此外,微观的经历和宏观的反应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每个员工对其主管都有所期许,而这无法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因为,员工们的要求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是点状的,而公司的反应却是面状的,对员工通常一视同仁。问卷调查就像散弹枪,针对的是所有的管理层面,也许他们在讨论会上自认有错,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所以,这种做法根本无济于事,解决不了员工提出的任何问题。    推卸责任的手段    这也是系统产生的诟病。到底谁能从调查中得到好处?答案是发问者,否则他们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提问呢?而对于受访者来说,如果涉及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是没有兴趣参与的。那么,问卷调查可以带来什么好处呢?很简单,他们可以借此逃避责任。管理阶层向来以此作为骗人的小把戏,通过它来涉及、掌握、误导员工。他们不能指责员工们对此缺乏兴趣,而应该扪心自问:我真的重视员工们的意见吗?还是为了更好地洞悉员工的想法、以利控制呢?其实,问卷调查保护的只是提问的人。  有些主管会说:“我真的对员工们的意见很感兴趣。”对,没错,你重视别人的意见,因为你想保持现状。管理者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让一切维持原状。所以他们才提出问题,防止他人轻举妄动。由于我对此已见怪不怪,所以我想强调:在一个管理变革的时代,员工意见调查根本就是一种“反变革”的管理工具,是维持现状的借口,他们想制造的是“一切都在掌控中”的假象,利用员工的意见来压制员工,就像戏弄小孩一般。    发问者借着发问成为主人,受访者却因此成为奴隶。    通向权力的路途被主管用一种巧妙的平衡仪式缩短了。但是,问卷不是选票,想借此让不喜欢的人下台是不可能的。它穿着自由的外衣,带着民主的面具,把等级制度的权威当作言论自由贩卖。民意测验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质上却是:问到你时,你才可以说话。  那么,管理阶层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呢?当员工们打开厚厚的问卷之后,他们会想:“我要批评什么?对了,其他人!还有上司!而且要说得夸张一点,否则别人看不懂!”所以,在回馈中总有一些说教的话。因为员工们不用为后果负责,所以他们恣意妄为。他们不必解释、不必证明,也不用曝光。“如果你能这样做的话,我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人们会在心里喃喃自语。问卷调查居然也成为了员工推卸责任的手段,而匿名制则让他们越来越幼稚。    自编自导的发问者    这是个发问者当道的时代。这不只是因为好奇,他们必定期望我们能给出问题的答案。不过,他们要的不是建议,而是答案的价值。这两者是有明显差别的,后者的性质比较接近审讯。我常想起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看完那部影片之后,我觉得“问卷调查”和“审讯”的本质完全一样。中世纪的宗教法庭常常有最严厉的宗教审判,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招供。人们还记得,1983年时的人口普查曾引起了德国全国性的大讨论,遭到最强烈反对的是过度监控。他们反对的还有暴露式的提问方式:你好吗?为什么?你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你喜欢做这个,而不喜欢做那个?……  问卷调查把公司分成了发问者和受访者两大阵营:上级提问,下属回答。而绝不可能发生的是:下属提问,上级回答—想都别想。  这真是可耻行径!员工调查问卷把员工变成了“参观标本”,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观光景点或是马戏团的小丑。主管拥有提问的权力,就好像拥有了参观的权力一样,打量、测量和鉴定着员工。而如果有人问:“董事长先生,您认为您的敬业精神有多高?”不可能!这肯定是记录员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  于是乎,员工意见调查加强了员工的特定思想—对一切都无所谓,对监视习以为常。发问者的目的不是变革,而是苟且:“我们要改变的很多,但一切都要维持原状。”  当然,有人会问:“难道不该进行员工意见调查吗?”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所有的售货员都知道,最好的问题就是让顾客无法说“不”的问题。如果你说:“我不想买东西,就想随便看看。”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们从来不说自己想说的,不说自己想要的,不说自己想做什么。如果他们真想有所改变的话,就应该大声说出愿望,只有直接明了的宣告,才具备改变的力量,也才有决策效力。问卷调查的迂回手法,是无法推进改革的。    人们感兴趣的只是别人没有说出来的话。    盲人和瘸子    “你好吗?”这是员工调查问卷的本质。这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一样,说这句话只是惯性,其实并不真的在乎别人过得怎么样。而对于对方的回答,我们通常也没兴趣,他们也不会给你负面答复。同样,问卷调查也得不到真心的回答。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GeorgChristophLichtenberg)在200年前就指出了问题的所在:  “你好吗?”瞎子对聋子说。  “就像你看到的那样。”聋子回答。  


第一篇  无所谓企业第七章 个人发展方案(1)

—通往地狱的善意之路        完美是非人性的,因为人不可能完美。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FernandoPessoa)    组织塑造的样板    公司的“人力发展”专案小组已经开了几个小时会了,他们正在讨论公司的管理策略以及相关的训练课程。投影机打出大大的标题:“我们应该培养哪些人格特质?”人们激烈地讨论着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的矛盾性。因为答案只能是:“无法训练出人格特质!”人格特质不是训练出来的,它来自内心深处,是天分和后天努力的完美结合,是一种自我展现的能力,无法用速成法来培养。  不过,本章的主题不是人格特质,而是“个人”和“发展”,这两个词是一个奇怪的组合。所谓个人,在众人的精神中呼吸,没有特征,通常和组织的需求紧密相连;个人的入口一般也在后面某个紧邻垃圾桶的地方。而发展,有挣脱束缚、伸展筋骨之意。一旦把这两个词组合起来,看起来就颇具远见,也颇为乐观。  很多企业都以本公司的个人发展方案为豪,当然是因为它有可取之处。“如果你认为个人发展方案耗费太多,那你就看看能力低下的员工们能做些什么吧。”有人敢冒险反对吗?其实,很多公司的经理人都并非才华横溢、极具个性,他们只是系统的衍生物、展览品,受到系统的保护。我们在讨论组织的缺点时,这些受过“培训”的经理人,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一个接受长期“培训”的人,是众所周知的“组织人”,在公司中非常引人注目。  人力发展“措施”,其实就是人力发展“规则”,企业借此来衡量、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