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于白宫附近的科克伦艺术博物馆别出心裁地以为中国旅美画家陈逸飞举行画展开幕式的方 式欢迎韩叙夫妇的到来。这家拥有125年历史的艺术博物馆是在美国享有盛名的斯密森学会 的一部分,这个机构一直免费向公众开放其收藏的一个世纪以来的艺术珍品,而现在它决定 拿出自己最好的展厅,展览陈逸飞的22幅已被收藏的油画作品。赶来参加仪式的客人们不仅 来自华盛顿,还来自纽约、波士顿,甚至是洛杉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韩叙的老相识,比 如参议员佩尔夫妇、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哈默博士夫妇、《纽约时报》的主编西莫·托平 夫妇以及美国新任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夫妇等。在烛光摇曳的宴会厅里,韩叙提议来宾们 为友谊而举杯,他说:今天能在这里看到许多老朋友非常高兴,我们大家今晚在这里感受到 的一切,更证明了文化艺术交流可以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及和平。对所有的来宾而言, 这都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在《北美华侨日报》的有关报道中,这个夜晚被描述为中美友 好人士交往中的“动人”的一幕。《北美华侨日报》1985年6月8日文:“冠盖满 京华”。
那些最为热烈的场面出现在华盛顿和纽约的华人社团为欢迎韩叙到任而举行的盛宴上。葛绮 云在家信中用“令人激动”一词来形容老友重逢时的情形。很多人都注意到韩叙留起了“分 头”,他们这样和他打招呼:“你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小平头’了!”葛绮云向大家透露说 :“这是我们全家人努力的结果。”就像以往一样,韩叙准确无误地叫出了每一位他曾经见 过的朋友的名字,他甚至还能回忆起彼此交往的细节或者是谈起他们家人的情况,这让每个 人都感到,分别六年来韩叙一直在心里惦念着他们。然而最令人兴奋的还是韩叙向侨胞们谈 到的国内改革开放的最新情况,特别是中英双方按照“一国两制”的方式达成解决香港问题 协议的情况,这使在场的人们深受鼓舞。当然,对大家来说,韩叙并不仅仅是一位过去的老 朋友,他更是一位人们寄予厚望的大使。在谈到自己的来美使命时,他这样表示:“大家都 希望中美关系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本人愿意为此多做一些事情,特别是进一步推进双方的 经济合作关系。”《华侨日报》1985年5月30日及6月14日有关报道。这种表 述更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新的国家发展战 略的内涵。韩叙还对侨界人士以往在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 说:“各位社团的代表联系着成千上万的华侨,通过这些华侨,还联系着美国社会的各界人 士,这是一座重要的桥梁。中美关系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和这里很多社团的长期努力是 分不开的。”他语气诚恳地表示:“希望今后还能经常得到大家的建议和支持。” 《华侨日报》1985年5月24日文:“美京华人设宴欢迎驻美大使韩叙到任”。
纽约的一个叫做华美协进社的华人组织希望以一次令人难忘的安排来表达他们对韩叙的盛情 ——他们把欢迎酒会搬到了一艘豪华游轮上,并且准备了上好的小牛肉和蟹肉款待客人。一 些同该组织保持着良好关系的美国上层人士和商界人士受邀登上了那艘名为“伊丽莎白2号 ”的游轮。游轮起航时,一支木琴乐队演奏起舒缓的乐曲。来宾们聚集在“公主餐厅”里, 他们的杯中斟满了麦克郎尼酒,一切都显得浪漫而富有诗意。这是韩叙上任以来首次公开出 现在纽约的各界人士面前。他在席间发表了一个演讲,向来宾们介绍了中国国内改革开放的 情况以及中国的对外政策。他的得体的举止和机智的谈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纽约 时报》的记者弗雷德·法瑞泰在有关报道中大段引用了他的意味深长的祝酒词:“我们乘坐 的这艘游轮就是我们同路旅行的象征。风来了,让我们乘长风破万里浪,驶向美好的明天。 ”1985年6月21日《The New York Times》。在接下去的几个小时里,韩叙 活跃地穿梭在宾客中。当然,他从不会忘记 自己的使命, 他在那天下午和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之一,就是如何抑制美国国内正在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 趋势,从而使中美贸易得以更快地发展,因为不言而喻,“美好的明天”里至少应该包括良 好的贸易关系。
如果人们仅仅是出于礼貌来做这一切的话,他们大可不必如此费心,毫无疑问,韩叙受到的 欢迎是发自内心的。当然,总统的大门在何时开启则能说明更多的问题。
5月22日下午,一辆插有中美两国国旗的黑色礼车停在了华盛顿西北区S街2301号中国大使官 邸的门口。从车内走出来的是美国国务院礼宾司司长助理本妮·默多克小姐,她将陪同韩叙 夫妇前往白宫——这是正式递交国书仪式的一部分。
军乐队和仪仗队早已排列在白宫大门口的两侧迎接礼车的到来,这使整个仪式显得隆重而庄 严。在进入椭圆形办公室之前,韩叙夫妇在主管东亚太平洋及中国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李 洁明的陪同下参观了“金室”——一间陈列着各式金银器皿的接待室,并在一间紧靠玫瑰园 的用中国墙纸装饰起来的等候厅中等候了片刻。当韩叙在总统的来宾签名簿上写下了自己的 名字之后,那间著名办公室的大门打开了。
韩叙是那天下午向里根总统递交国书的第三位、同时也是最后一位大使,这意味着他是他们 当中最晚抵达华盛顿的人,而排在第二位的罗马尼亚大使早在一个半月以前就到任了。当然 ,他也为这个仪式等待了一个半月,但据说这在华盛顿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当韩叙夫妇走进椭圆形办公室时,耀眼的水银灯已经打开,里根总统向他的客人露出了微笑 。韩叙在呈递国书和颂辞正本的同时,向里根总统转达了中国领导人对他的问候。“啊!我 去年访问中国时见过他们。”里根笑着回答说,随后他又转向葛绮云:“那次你也出来陪我 们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白宫记者们开始不停地按动他们手中照相机的快门。这个过程 大约持续了两三分钟,在通常情况下,仪式到这里就结束了。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总 统会适当延长这个过程,以表明美国更重视它同某个国家的关系——就像那天下午一样,当 记者们的拍照结束之后,里根又同韩叙夫妇进行了短暂的交谈。韩叙向里根表示,能够出任 驻美大使他感到非常荣幸,他将全力以赴地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而努力。当然,他谈到了 一个重要的前提——如果双方能够切实遵守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的话,双边关系完全可能达 到一个新的水平。里根对韩叙的到任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美方将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使 命。“大使是在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成熟之际重返美国的,”里根这样表达了他对双边关系的 乐观看法,“我们已经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友谊纽带,我相信,今后的岁月将为扩大和丰富 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展现出十分美好的前景。”
第四部分八 出使华盛顿(上)(2)
递交国书的仪式在这种堪称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了。本妮·默多克小姐陪同韩叙夫妇回到了大 使官邸,她接受了热情的中国外交官的邀请,和他们一起分享了美味的香槟酒。如果说还有 什么让人感到遗憾的话,那就是里根或者说美方显然有意回避了提及有关中美关系的三个联 合公报。
但假使撇开这一点不谈的话,有许多迹象表明,美方的确希望切实改善双边关系。大概没有 什么比国务卿舒尔茨亲自出面为韩叙到任举行一个招待会这件事更能说明问题了。招待会是 在刚刚修缮一新的国务院八楼大厅里举行的。助理国务卿沃尔福威茨首先将韩叙带进了舒尔 茨的办公室,然后两人一同出现在招待会上,这显然不是为欢迎一位大使到任而设计的固定 程序的一部分。等候在八楼大厅里的来宾包括国防部长考帕·温伯格、总统贸易代表克莱顿 ·尤特、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普林克、副国务卿怀特海德、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沃特茨、 军备控制谈判顾问尼采和罗尼、情报及研究司长阿布莱姆威茨、国务院执行秘书布莱特、核 谈判大使肯尼迪、国际发展署署长迈克弗森、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局长盖斯顿等。他们的出 现使招待会看上去更像是一次工作会议,而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这么认为,因为这不过是 在以招待会的方式传递一个信息,即国务院将尽力配合韩叙的工作。显然,一位熟悉的大使 的到任,刚好给了美方一个表达他们希望推进双边关系发展的愿望的良机。
在正式递交国书的仪式结束之后,韩叙举行了两场盛大的到任招待会。中国大使馆的门 口出现了排队等候入场的人们,这种情形只有在国庆招待会时才能看到。韩叙夫妇笑容满面 地站在宴会大厅门口同来宾们握手寒暄,并且和老朋友们相互拥抱。秘书不得不在他们耳边 小声提醒说,如果他们不设法加快速度的话,有些来宾就要长时间等候在门外了。人们在宴 会大厅中看到了不少政界要人,比如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商务部副部长克莱斯·布朗、 能源部副部长博格斯、海军部副部长佩利斯、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以及平时很少在这 种场合露面的新闻署长查尔斯·威克和大法官伯森·怀特,此外还有十几位国会议员。而在 后来的一段日子里,中国大使馆和大使官邸更是成了华府的大人物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第二场招待会是专为华人举办的,这种细心周到的安排令侨胞们备感亲切。聚集着600多位 来宾的宴会大厅里热闹非凡,而他们当中的多一半人都希望能与韩叙夫妇合影留念,于是, 韩叙夫妇几乎整个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