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权悲剧-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太宗即位后,又加封李煜为陇西郡公。虽然都是“亡国之君”,但是南汉的末代皇帝刘鋹长于口才,善于谄媚,经常在太宗面前曲意逢迎,所以太宗对他并无猜忌之心。可是,李煜就不同了,他只能拿起笔来吟风弄月,作几首华瞻哀怨的诗词,论起口才来,是一点也没有。渐渐地,太宗就怀疑李煜有怨望之心,便命人暗中监视李煜的一举一动。

  作为一个亡国君主,李煜自然是百感交集,经常思念在江南的快乐时光,不觉涕泪交流,悲伤不已,便忍不住提起笔来,填了一阙《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元宵节,依照宋朝制度,各位命妇入宫庆贺。不料,小周后自从元宵节入宫,一连好几天都没有回来,李煜急得在家里唉声叹气,踱来踱去。

  直到正月底,小周后才从宫中乘轿而归,李煜急忙把她迎入房中,赔着笑脸,问她为何今日才出宫。小周后却一声不响地倒在床上,只是掩面痛哭。李煜有些不解,急忙上前细问情由。小周后突然坐起来,指着李煜骂道:“当初你只图快乐,不知道治理国家。现在,国破家亡,你又投降了,害我受到这种羞辱!”

  原来,那天小周后进宫时,正好被宋太宗瞧见。见小周后生得花容月貌,太宗就动了“鬼心思”,便把她留在宫里,强迫她侍寝。“人在屋檐下,哪敢不低头”,无奈,小周后只好顺从了太宗。于是,太宗把她霸占了,玩弄了许久,才放她出来。

  李煜听后,长叹一声,也只能仰天流泪。从此,李煜经常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妻子被太宗召去陪酒、陪宴、陪寝,成了真正的“三陪女”。

  这一年七月七日,正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恰好是李煜的生日。李煜想起从前的歌舞欢饮,眼下却是凄凄惨惨,连身边的宫女也只剩下两三个,其余心爱的嫔妃都是死的死,走的走,一个也不在眼前,不由触动愁肠,填了一阙《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时,小周后忽然从屋里走出来,对李煜说道:“夫君,你又在这里愁思悲吟!现在,我们虽然背时失势,也不该如此悲怨!何况隔墙有耳,你不要怀思感旧。如果让外人听到了,又会怀疑你对现实不满了。眼下,你我又处在这种境地,千万不要因笔墨招来灾祸!”李煜长叹了一声:“国破家亡,我心里苦得很,除了悲歌长吟,该怎样消遣呢?”小周后见他越说越不对劲,就一把将他拖到房内。

  见桌上摆着几样菜肴,倒还精致,李煜便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我偶然填了两阙词,你何不按谱循声歌唱一回呢?”小周后推辞不得,便将《虞美人》一字一字依谱循声,轻启朱唇唱了起来。借着酒兴,李煜亲自吹起玉笛相和。虽然一吹一唱,并无别的乐器伴奏,倒也婉转抑扬,动人肺腑。

  这当儿,在李煜周围监视的人急忙飞报太宗。读了《虞美人》这首词,太宗勃然变色,一拍龙书案说:“看来,李煜还没有忘记故国,若不将他除掉,必为后患!”于是,太宗赐给李煜一瓶“牵机药酒”,李煜喝完御酒,脸色大变,倒在床上,已是气息全无了。

  太宗知道后,非常“悲痛”,追封李煜为太师、吴王,并废朝三日,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李煜下葬后,小周后自然要入宫谢恩,太宗就乘机把她留在后宫。

  作为一国之君,李煜高高在上,却不知“家国”为何物?直到做了俘虏,他才在自己的词中“不合时宜”地有了一些家国之感,却因此换来“牵机药酒”。作为一个文学家,他是出类拔萃的,但作为一个国君他确实很荒唐。在皇权专制时代,这种身份的“错位”带给李煜的是人生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又反过来促使他在诗词方面取得了不朽的业绩!   


宋徽宗痛失江山

  与宋徽宗的祖先宋太宗相比,女真人还算是比较“宽厚”的:徽宗在他们手里活了9年,而且是病死。临终前,这位天才的“艺术家皇帝”也曾写过一首怀念故国的词——《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的悲怆与真情,可能是这位皇帝所有诗词中最好的一首:往昔的一切,就连做梦也梦不到了,悲怆之情可以想见。可惜,就是在这样一首词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作者的浪漫和轻佻。

  也许是受佛教的影响吧,中国人素来相信“轮回报应”之说,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是:宋徽宗赵佶是南唐后主李煜托生的。倘若这种说法是真的话,赵佶倒真是为李煜报了国破家亡的仇恨——让宋太宗的万里江山断送在他的子孙手中。

  对于一些不太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对徽宗很陌生。但是,只要你读过施耐庵的《水浒传》,只要你熟悉那些梁山泊好汉,就知道,那位使国家奸臣当道、专门把好人逼上梁山、被李逵称为“皇帝老儿”的,就是此人。

  徽宗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阴历十月十日。据说,在他出世前,父亲宋神宗曾经去秘书省观看李煜的画像,对这位“亡国之君”的儒雅风度颇为心仪,随后徽宗就降生了。仅此一条,就使许多人相信赵佶是由李煜转世投胎的。

  其实,不少人早就发现,在许多方面,这位宋徽宗赵佶确实和李煜惊人地相似:

  ——他们的艺术天分都很高,而且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稍有不同的是,李煜是一位词人,而赵佶则是书法家、画家。

  ——在治理国家上,他们同样昏庸,同样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享乐,极其可恶。

  ——他们都是“亡国之君”。李煜的南唐是被赵佶的祖先赵匡胤灭亡的,赵佶的北宋帝国则是亡在了女真人的铁蹄之下。

  ——他们的归宿同样很悲惨。

  宋徽宗刚即位时,北宋是一个非常富足的帝国(也许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经过徽宗长达25年的统治,大宋帝国已经由一座锦绣江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破船漏屋,帝国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更可耻的是,当宣和七年(1125年),女真人的铁骑大举南下时,这位徽宗皇帝不是振作精神,奋起抵抗,反而不负责任地把皇位“禅让”给儿子钦宗赵桓,让他出来收拾残局。然后,他带上一大帮妃嫔、宫女、宦官南逃,准备一走了之。最后,迫于朝野舆论的压力,他才返回京城。

  两年后,即靖康二年(1127年)的正月,大宋朝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帝国首都汴梁沦陷敌手,它的两位皇帝——已经退居太上皇的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钦宗赵桓相继沦为女真骑兵的俘虏,只有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侥幸脱身,在南方建立了政权,总算维持了大宋帝国的半壁河山。

  在沦为女真人的俘虏后,按照“战争法则”,被掳去的皇子皇孙、王公贵戚,都成为“亡国奴”。在这场颠沛流离的大迁徙中,不少人由于饥寒交迫而抛尸荒野,其余的幸存者被迫垦田种地,自力更生。最不幸的是那些女子,无论是宗室妇女、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或沦为奴婢,或被选为女乐,无一例外地成为金国贵族的淫具,被奸淫毙命者不计其数,幸存的也是强作笑颜,苟延残喘。至于徽宗的妻子、女儿,也不能例外:除了年老色衰的,都被女真人瓜分,沦为姬妾;等她们老了,再沦为奴婢、侍女。徽宗和钦宗,这一对“父子皇帝”,则被流放到金国北部边陲的一个偏僻小镇——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在那里“坐井观天”,度过了屈辱的余生。

  生活能够改变一切。命运的改变,使我们的宋徽宗从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一落千丈,成为“阶下囚”,也使他从一个“异想天开”的艺术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痛苦、悔恨、无奈和悲伤的煎熬中,他的诗词也一洗铅华,成为血泪心境的真实写照: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在饱经屈辱和伤痛之后,徽宗终于在五国城抑郁而死,终年54岁,钦宗则比他多活了26年,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逝世。

  不过,从被俘之日起,一直到客死五国城,徽宗从未放弃过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故国的幻想。最后,他也只能带着极大的遗憾告别人世。“狐死首丘”,临终时,徽宗遗愿归葬宋土。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女真人也不肯首肯。   


“破天荒”的《训政细则》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皇权国家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皇帝不再是至高无上,上面还有一个“慈禧太后”凌驾于皇帝之上。这不,在慈禧的一手导演下,一个“空前绝后”的限制皇权的法律文件——《训政细则》出笼了。

  同治十三年(1874年),亲政还不到一年的同治帝突然得了不治之症。消息一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