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少要送三四十元,多则上百元,送少了丢面子,让人看不起。一个班里每周都有同学过生日,同学也如大人一样,随礼现象已很普遍。哈三十二中学,当社会上刚刚流行大哥大、BP机时,有些班级的学生就佩带了。有一个班从小学刚人中学的学生,有30%以上的学生有传呼机和手机,老师在上面正上课,学生的BP机就“嘟嘟”的响起来;现在不仅中学生有,小学一年级学生也有。有一个7岁女生佩带手机,上老师家去补习功课,小女孩的书包里发出“嘟嘟”的响声,女孩从容地从书包里拿出手机跟家里通话。
  现在的中学生已开始互相比手机的品牌、价钱的高低;手拿牌子亮的、钱多的学生洋洋得意,受到无手机的学生的羡慕。在穿戴上中学生就讲究名牌服装。南岗区有个中学不少学生穿的是名牌鞋,价格都在千元以上,穿一套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的服装大都在500元以上,有的学生穿的衣服、鞋都在2000元以上,有的学生仅500元以上的鞋就有七八双,他(她)们说,穿名牌才显得气派,才能被别人高看一眼。在吃的上更是讲究,不用说家常便饭不愿吃,在餐厅也是要高档的。哈市肖红中学的餐厅每天中午有3元、4元和5元的盒饭,学生买3元的不到20%;而买4元和5元的分别占30%和50%。一个学校中午一次倒掉的剩菜饭达40多公斤,其中多是鸡鸭鱼肉。哈松雷中学的学生每人腰里都有数量不小的零花钱,想吃啥就买啥,零食不离口。学校食堂的一级厨师做的饭菜不愿吃,却经常合伙上饭店酒楼去吃。
  现在不祗十几岁的女中学生爱美,而且开始追求美。头发要到“发艺”、“发型设计室”去剪,每次都要花上几十元上百元,怕上“发屋”、“理发店”去做头让同学知道了掉价。有个上初中三年级的女生,母亲是下岗职工,每个月只靠她父亲4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这个女生不考虑家里的实际条件,每件事都与她身边的同学比,要名牌、要高挡,同学有什么她就向爸妈要什么。
  今年春节同学聚会,她看同学都给大家买礼物,她就管父母要300元钱也要给同学买礼物。她妈无耐,只好把准备过节的270元钱全给了她。在中小学里,每到放学或开家长会,校园门口便成了汽车博览会,各式各样的汽车挤得路两旁满满的。过去学生看谁的爸爸妈妈官大,坐的汽车档次高?现在学生看谁的爸爸妈妈有钱,坐的是不是自己家的轿车。坐上豪华高级轿车的孩子,流露出十分得意的神情。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德信息公司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安五大城市的调查表明:全国10岁至12岁孩子的每月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五个城市中每月每个家庭为孩子花的钱平均是672元,北京最高764元,上海736元,其中服装、食品物质的消费占60%。
  在中、小学里的学生形成这种“贵族阶层”,出现攀比的不正之风,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在于家长的心态的扭曲。不可否认,人们生活的普遍提高,有了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小贵族是形成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当有些私有企业的业主和一部分暴富者,把自己一扔千金,挥金如土的花钱模式,有意无意的,浅默移化的影响到孩子的身上,把校园里的奢侈、攀比的风气带起来了。已往家庭中大都是多子女,长辈对子女的感情是分散的;而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则给长辈带来一种“稀者为贵”的心理,不仅是父母把子女当成溺爱的对象,爷奶辈也把独生孙子女看成是“掌上明珠”,把对多子女的爱集中转移到孙辈身上,便产生一种“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心态。于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任他(她)们一味追求享乐的心理不断膨胀,过早的沾染了成年人的一些恶习,导致校园里出现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小贵族”、“小绅士”的阶层,这是很值得人们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的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都是由多子女所组成,而从本世纪的80年代以后,多子女家庭被独生子女所代替,这是自古以来历代老一辈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这是家庭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可以说是家庭结构上的一次革命。这场革命的焦点是要改变已往的那种“广种薄收”的扶养模式,变为“人才素质”教育模式,也就是说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越,这里涉及到传统观念的演变、道德法则的继承、教育方式的更新等一系列问题。这一代独生子女群体,是前所未有的一代,对每个家庭的长辈来说,从婴幼儿到他(她)进入童年、少年时期,应用什么视角去审视他们?用什么形态来引导、启发他(她)们?用什么样的思想规范教育他(她)们?这已成为当代社会和家庭长辈们有着诸多而不同的探讨和评价,也是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一门科学课题。
  这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要这一代独生子女再回到父辈或祖辈当年那种清贫的生活里,去感受艰苦朴素的经历,去接受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是难以做到的。
  随着社会、家庭物质生活的丰富,给子女充实适当的物资条件也并不为过。但是,一位伟人说过:“再富不能富孩子”。超越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特别是超越了现实人们的思想形态,去追求子女的高消费,娇惯子女的索取,不仅无益于这一代身心健康,而且有害于他(她)们的未来,影响国家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心理学家论断:成年人的人生观念,其中有80%的比重是在童年到青少年时形成的,这一阶段是接受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在《红楼梦》第42回里,刘老老跟凤姐谈到对巧姐的调教时,说了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
  “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点委屈: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富贵人家的孩子从小“娇惯”、“尊贵”,长大后难以成才。清代从雍正朝以后,在文韬武略,在治国征战做出卓越贡献的,大都是汉人,例如刘庸、左宗棠、年更尧、曾国蕃等,而从八旗贵族里面的子女没有出现大有作为的人。从贾府的下一代所出现那一群娇生惯养的子弟,无不是花天酒地,吃喝玩乐之徒,那一个能担当起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清朝的灭亡这是必然的事。
  俗话说:“七岁看老”,这一段如对子女没有正确的引导,可行性的教育,任其向高消费攀比,任其追求享乐,娇生惯养,其结果必然助长他(她)们的依赖思想,虚荣心和利己主义思想,满足不了愿望和要求时极易走上邪路,恰恰与下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独生子女教育如何,是关系到下一代人在新世纪里能否担当起振兴中华,立于世界富强之林的重任。做为老辈人在这个问题上失职,就是背离了时代的要求,背离了民族的期望。
  《红楼絮语》之19
  贾母评书
  在《红楼梦》第54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至十五这晚上,贾母在大花厅上摆酒席,定一班小戏。此时唱的《西楼会》,那戏中的于叔夜赌气去了,饰演文豹的小演员便发科浑道:“你赌气去了。恰好今日正月十五,荣国府里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引得贾母等都笑了。说了一个赏字,三个媳妇每人摄了一笸钱,向戏台上说:“老祖宗、姨太太、亲家太太赏文豹买果子吃”说毕向台上一撒,只听“豁啷啷”,满台的钱,众人看小演员们抢钱取乐。
  一时戏歇了,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来的女先儿进来,贾母命她们坐后问说什么新书?女先回答说,是残唐五代故事,名叫《凤求鸾》。故事大概是有一位乡绅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膝下有位公子,名唤王熙凤。上京赶考路上遇雨,到了一个姓李的庄子避雨,这庄子李老爷与王老爷是世交,有位千金小姐,名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听了道:“怪道叫做‘凤求鸾’,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于是,贾母就当时说唱艺术评论了一番很有见解的话。贾母说道:
  “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弟,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她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像个隹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是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有的红学家在评论贾母评书这段话时,认为是喑喻大观园中的某个小姐,是说给她听的。说给谁听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要评论的。这里要说的是从艺术评论的角度看,贾母对戏曲、评书在编创上存在着陈腐旧套问题的批评,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故事结构公式化、概念化,缺乏创新、缺少新意。正如曹雪芹在书中开头指出的:“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好多戏曲评书落入这种旧套;二是人物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性格雷同,缺乏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