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霍英东全传-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同住宿等各项费用需耗去1。5万元,70个人便花费100多万元。管理人员的开支如此庞大,如何不亏蚀?其实,也不需这么多人的,我们只需几个人就能把工程管理好。”    
    一个如此庞大的工程,何以几个人就能管理?霍英东自有方法,他把工程投下来以后,就用承包的办法再分散包给其它公司和工程队;至于管理人员,则只是负责工程技术、质量的监管,以及协调其它公司和工程队的工作。    
    霍英东认为,把工程再分包给别人,主要的还不是为了减少管理人员及其开支,而是能有效地控制整个工程的各项成本,保证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从而确保盈利。    
    何以兴建重大工程一定要承包给别人?霍英东解释说:“承包给别人当然好,道理很简单,以挖泥来说,山上挖1立方米的泥送入运输车,山泥是整块的,但落车后松了,就不止1立方米,要加3点,到了落海时又将泥土压实,这三个数目都不尽相同。向政府收款时,以山上实泥计算;但与司机计算就不同了,可能加3,也可能加到5。一斗原为1立方米,落到车上就是1。5立方米了,送三车就是4。5立方米,本来每次车可以装5立方米的,但司机装了实泥3立方米就不愿再装了,而付款时则要以5立方米计算。这当中容易受骗,比如倒泥不净,带些余泥回来,那就更难计算。既然很难准确计算,只能给人承包,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承包工程,若不充分估计这些复杂情况,那就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是亏蚀多少的问题。不少承建工程的公司经营不下去,关键也是在这里。”    
    挖泥、倒泥的数量之偏差,在不少人看来是很细微的问题,但霍英东却计算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霍英东是一个非常之精明的商人,事事精打细算,绝不含糊。    
    在海湾建淡水湖,工程技术要求甚高。其第三期工程,主要是加高主坝和副坝,筑起水泥溢洪道,并把湖中的海水全部抽出。堤坝外面是石块,石块上要铺5尺厚的沙。由于是斜面,沙粒铺放时很容易被水冲掉,如何铺好,技术难度大。但有荣公司最终还是克服了各种    
    技术难题,成功地把海湾改建为一个可以储藏淡水300亿加仑的水塘,大大舒缓了香港用水    
    紧张的问题。    
    1973年,海湾淡水湖工程高质量圆满完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年完成。


第五部分:豪门婚宴 迎娶港姐为媳大搞工程乃迫于无奈

    在香港,霍英东的生意主要有三方面:地产、海沙供应和工程建筑。这三种生意都是在50年代开始经营的,当中以工程承建稍晚一些,始于50年代后期。其中,地产和淘沙生意广为人知,而工程生意,知道的人却少之又少。    
    霍英东的有荣公司承建的都是填海造港、疏通河道、挖深海床、排水排污、街道隧道等市政设施工程,与香港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除了船湾淡水湖,“有荣”在香港承建的大大小小工程,可以说是多不胜数。    
    1962年之前,“有荣”所承建的工程项目,在第16章中已有所述及:之后所承建的工程,则主要有——    
    1963年    
    红石勘第二期填海海石勘工程    
    油塘徙置区道路及排水工程    
    秀茂坪徙置区道路及排水工程    
    1964年    
    中环填海第二、四期挖泥、海〓和泵房工程    
    柴湾第一期填海海〓工程    
    通往沙田隧道道路工程    
    狮子山隧道通理工程    
    1965年    
    坚尼地城海〓工程    
    油麻地政府船坞码头及排路建造工程    
    湾仔填海区第一期海〓、码头和泵房工程    
    1966年    
    湾仔第二期填海工程    
    宝马山水库水坝及贮水池工程    
    1967年    
    铜锣湾道路及天桥工程    
    红山贮水库及滤水工程    
    1969年    
    大角咀渡轮码头工程    
    官塘渡海小轮码头工程    
    青山水厂和青山供水站工程    
    


第五部分:豪门婚宴 迎娶港姐为媳荔枝角食水处理站工程

    ……之后,在1972年和1977年,“有荣”还承建其它一些市政工程。在香港,霍英东的有荣公司可能是兴建最多填海开港之类工程的公司。    
    当我在采访中得知“有荣”承建那么多市政工程时,最初有些不理解:港府长期歧视霍英东,在海军船坞和星光行事件中曾表现出有意限制他的事业的发展,那为何又把这么多工程给他做?    
    就此事,我问过与霍英东私交甚深的前新华社香港分社有关人士。他解释说:“港府只是在地产方面卡他,因地产能赚大钱。但工程就未必赚钱,很多是亏本的,尤其是那些大工程,谁敢做?淡水湖其实是没人敢做的。”    
    此后,我又问过霍英东:“淡水湖工程是否有钱赚?其它工程是否有钱赚?”    
    他答道:“淡水湖工程,其实是没钱赚的。做工程的,怎么能有钱赚呢?”    
    “没钱赚,为什么做了一宗又一宗?”我又问。    
    霍英东显得有些无奈地说:“人最怕是入错行,一做这一行,就得做下去。很多人做建筑、做工程,注定一世都是辛苦的。不像做地产,有钱买一幅地,之后可以什么都不做,坐着享福。”    
    说到这里,他的神情又有些兴奋,“当然,人到了某一阶段,是不讲赚钱的。我常想,很多时候,你说我做傻事也好,或者说我喜欢接受挑战也好,总之,别人没做过的事,或者是别人认为很困难的事,我却偏偏喜欢去做。比如在铜锣湾建香港第一条天桥,在海湾建淡水湖,世界上当时还没有先例;去澳门开新港,到文莱开港,也是一样……”    
    但是,探究霍英东的心路历程,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霍英东明知承建工程大多是没钱可赚的,但却一宗接着一宗不停地做,除了他所说的因为“入错行”和“喜欢接受挑战”外,似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霍英东希望通过承建大量的市政工程,一来可以与香港的城市建设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造成客观上或别人的认识上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一旦他出事则会影响市政建设的效果;二来以此使港英方面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改善与港英当局的关系。    
    以上的想法虽然是未经霍英东本人证实的推测,但有一个事实不能忽视:因为朝鲜战争时的商业活动而备受港英当局歧视,以及50年代中期传被递解出境,始终是霍英东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他曾经对一些知心的朋友流露过因为解不开这个心结而生发的隐忧。    
    我和霍英东的一位助手曾就这个问题有过一番交谈。他以下的话,很有助于我们了解霍英东积藏在心底、挥之不去的隐忧——    
    “他有时对我说:‘不知几时被递解出境?被递解出境,怎么办?’一提起这件事,他整个人就很担心。他看见在搞李福兆时,搞得几凄凉。李福兆这种事,在香港不知有多少……”    
    事实上,港英当局的歧视,传被递解出境,像一股凝重的阴影,笼罩、困扰着霍英东的后半生,对霍英东至少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性格的变化,变得沉默寡言,有心事总是往心里藏,不喜欢向外人透露;处事低调,即使被误解,别人有负于他,往往也是默默承受,尽可能息事宁人。二是对一些商业活动的选择和决策,未必只是从经济利益出发,可能还考虑经济利益以外的其它效应,没完没了地承建工程,可能就是这样的商业决定。    
    我曾经把自己对霍英东的这种看法、分析,说给跟随霍英东近50年的凌汉伟先生听。他听了以后,也认同我的看法。他说:“你看得很仔细入微,经过1954年被传递解出境,以及一系列事件之后,霍老板确实跟年青时完全不同。我想起‘星光行’事件之前,他交代我搜罗多一些地盘,但那件事发生之后,他却突然又说不要这些地盘了。当时,我们都很不理解,他也没有解释原因。经过这么一提醒,我想起来了,应该是他觉得政府有意限制他在地产行业的发展……”    
    “性格方面,也和以前大不一样。”我说。凌汉伟回应说:“是的,很多事,他都放在心里,不说出来,有什么事都不想搞大。但是,霍老板不因小失大,知进知退,看事情看得比别人远一些,不急功近利。”    
    而霍英东本人,也曾经认同我对此问题的看法。一次,我提出这个问题,他不经意地说:“你都算很了解我!”


第五部分:豪门婚宴 迎娶港姐为媳隐退香港走向红色北京

    在逐渐淡出香港商界的同时,霍英东却与北京方面走得更近,跟中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起来。“六七”之后,他经常邀请李嘉诚、冯景禧、郭德胜、李兆基、王德辉等人到家里吃饭,让内地官员与他们见面、接触。1971年,他还带李福兆、郭德胜到内地观光、旅游……     
    一度计划把“有荣”上市    
    霍英东虽然在“六七”之后,风光不再,处于“半冬眠”状态,但他并非只是靠吃老本,而是仍然“掘金挖银”——只是为别人带来巨大财富的地产市道,他几乎是不再涉足,因而他无缘享受了。    
    从霍氏集团提供的一份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到,自1971年至今,霍英东在香港发展的地产项目,只有寥寥几宗,分别是:1972年发展的崇龄大厦,1973年发展的福荣街81~85号,1980年发展的联安街8号,1985年发展的香岛道41号和1986年发展的信德中心。    
    这10多年,霍英东正处于人生的中年、壮年阶段,又身兼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名义上仍是香港地产界的龙头大哥,但却不能保持这之前10多年叱咤香港地产市场的势头,而是在这个市场淡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和感到痛惜的事;相反,不少华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