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年5月德国投降以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更加恶化,面临本土决战问题。为此,大本营制定了《满鲜方面对苏作战计划要领》,命令关东军准备放弃东北大部分地区,只“确保京图线(长春至图们)以南,连京线(大连至长春)以东要域,进行持久作战”。〔日〕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10)第232页。即由以长春、大连、图们三点构成的三角地带,作为日本进行本土决战的第一道防线,进行防御作战。并规定“根据需要可以指挥朝鲜军司令官”。这样,关东军便由原来的进攻最前锋变成了防御“总后卫”。
日本大本营为加强关东军的防御力量,于6、7月间从关内的中国派遣军抽调第4军司令部和第63、117、59、39师团移往东北和朝鲜,编入关东军战斗序列。关东军也紧急动员在东北的日本在乡军人25万人,编成第30军司令部、8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等作战部队。并将国境守备队、宪兵、特务机关等统统整编为野战部队,真是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至开战前,关东军地面兵力共有2个方面军:6个军、作战部队24个师团、9个独立混成旅团等,总兵力约75万人,仅有坦克160辆。空中力量的第2航空军,已是徒有“军”名,能够用于作战的飞机不足200架。虽然关东军从兵员上看再次膨胀起来,但新组建的部队,大多是40岁左右的老兵,兵员素质很差,武器装备也不足,甚至用猎枪充数。有人评论说:关东军已变成“用竹枪武装的纸老虎部队”和“稻草人兵团”。〔日〕岛田俊彦:《关东军》第186页;《关东军终战始末》第175页。
虽然如此,关东军还是决心为大日本帝国进行最后一战,其作战部署是:
第1方面军,司令部设在牡丹江,担任东正面的防御。其第5军,司令部设在牡丹江附近的掖河,担任饶河至绥芬河的防御。其所属第124、126、135师团部署在东安、穆县、八面通等地。第3军,司令部设在延吉,担任珲春县正面至朝鲜东北角的防御。其所属第79、112、127师团,分别部署在图们、珲春、延吉南方的八道河子。方面军直属的第128师团,部署在罗子沟,担任第5军与第3军之间的东宁县正面的防御,第134师团部署在佳木斯,担任三江地区的防御;第122、139师团部署在第二线镜泊湖和敦化地区。
第3方面军,司令部由齐齐哈尔撤至沈阳,主要担任中、南满广大地区,特别是要最后坚守的以通化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的作战准备;同时担任西正面的防御。其新设的第30军,司令部设在长春,担任长春至沈阳铁路线以东的防御。所属第148、39、138、125师团,分别部署在长春、四平至海龙一线、抚顺、梅河口。新由关东防卫军改编成的第44军,司令部设在郑家屯,担任西正面的防御。所属第63、117师团部署在第二线的通辽、白城子;仅有第107师团部署在中蒙边境的阿尔山、方面军直辖的第136师团部署在沈阳;第108师团主力部署在赤峰,一部在承德。
关东军直辖的第4军,司令部设在齐齐哈尔,担任北正面和西北正面的防御。所属123师团部署在孙吴,担任北正面防御,第119师团部署在海拉尔,担任西北正面的防御;第149师团部署在齐齐哈尔,兼顾两个方面。关东军直辖的第34军,司令部设在朝鲜咸兴,指挥第59、137师团担任朝鲜北部的防御。开战后,大本营下令驻朝鲜的第17方面军划归关东军指挥;山海关——大城子——达尔泊——由格吉尔庙之线以西伪热河省西部(包括承德在内)的防御,划归华北侵华日军负责,关东军驻承德部队归其指挥。
第八部分:关东军的灭亡反法西斯力量对日本最后一击(1)
一波茨坦公告
德国法西斯灭亡,欧洲战争结束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这时围绕处理战后欧洲问题以及建立世界新秩序,同盟国苏联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日益表面化。为调整这种矛盾,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 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了第三次会晤。会议上,各国一方面为争取战后新秩序的有利地位而明争暗斗,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仍在负隅顽抗,也相互做了妥协让步,以保证在消灭法西斯最后阶段的团结与合作。这样,三国首脑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基本达成协议,一些难以统一的分歧暂时搁置一边。
会议着重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对战后日本的处置方针问题,于7 月26日以宣言的形式发表了《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法西斯立即投降。当时,由于苏联尚未对日宣战,故未以四国名义发表。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亦正式加入公告,使之成为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公告全文共13项内容,指出中美英三国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决心以绝对优势兵力对日作战,给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为止。并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国际条约集》第77~78页。公告还就同盟国占领日本本土实施开罗宣言条款,日本的主权范围,以及惩办战犯等提出了条件要求。但是,美国为了达到战后对抗苏联的目的,不仅在公告制定中未与苏联商谈,而且在公告中放宽了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要求,没有把废除天皇制条款写进公告中。虽然如此,波茨坦公告仍然表达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合作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对日暮途穷的日本法西斯是一个沉重打击,为彻底击败日本法西斯,建立战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政府获悉波茨坦公告后,立即召开战争最高指导会议和内阁会议,讨论如何对待波茨坦公告。结果,日本决定不接受公告,采取对公告不予正面拒绝,并观望苏联态度再行交涉的方针。而铃木首相根据军部的意见发表谈话说:“公告不过是开罗宣言的翻版,政府认为并无任何重要价值,只能不予理睬。我们坚决将战争进行到底。”《大东亚战争全史》第920页。同时,日本统治者害怕公告内容影响国民情绪和军队士气,将公告进行了删除才公开发表。
铃木的“不予理睬”的声明,表明日本坚持顽抗的态度,仍要进行垂死挣扎。于是盟国决定对日本法西斯进行毁灭性的最后打击。
二美国投下原子弹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在波茨坦会议召开之前,美国于1945年7月16日试验原子弹爆炸成功。杜鲁门政府迅速做出了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美国的企图是,考虑到战后对苏关系,想单独迫使日本投降,以降低战后苏联在亚洲的发言权。当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后,美国便迫不及待地抢在苏联出兵之前,对日本投下了原子弹。8月6日晨,美国出动B~29轰炸机在广岛上空投下了原子弹。9 日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这两次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毁灭性武器的使用,造成了广岛、长崎两城市20多万居民的死伤和生存环境的极大破坏。同时对日本法西斯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并没能使日本继续战争的决心发生变化。《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第116页。
与此同时,莫斯科时间8月8日17时(东京时间8月9日零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约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通知:苏联宣布参加波茨坦公告,从8月9日起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苏联对日宣战既是履行雅尔塔会议上所承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义务,也是苏日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苏联很早就已经下定了打击日本法西斯的决心。1944年秋季已着手准备对日作战计划。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表示在欧战结束二、三个月后对日作战。4月初苏联宣布将不延长苏日中立条约,实际上是对日本发出了宣战警告书;接着便将大批强有力的作战兵团调往远东。6月27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制定完成了“对日本作战计划”,决定从外蒙的塔姆查格布拉格,中苏边境的伯力以及滨海地区三个方向实施突击,将日本关东军分割,孤立于中、南满地区,然后歼灭之。〔苏〕谢·马·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译本);三联书店;1972;第525~526页。7月初组成了以华西列夫斯基为首的远东苏军司令部,驻地设于伯力。至7月底基本完成了对日作战准备。此时远东苏军共有3个方面军,18个集团军,2个集群,33个军,作战部队128 个师和40多个旅,总兵力157万。各种火炮26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00辆,军用飞机3900架。〔苏〕谢·马·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译本),第537页。完成了对日本关东军的包围态势。其作战部署是:
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外蒙东部突出部的塔姆查格布拉格,以5 个集团军、1个集群、13个军、作战部队38个师团和20个旅,准备从西面进兵东北。其部署是:自北而南,第36集团军在满洲里对面额尔古纳河西侧;第39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第53集团军、第17集团军, 在阿尔山对面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突出部;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在由格吉尔庙至二连对面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东南部边境。
第八部分:关东军的灭亡反法西斯力量对日本最后一击(2)
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兴凯湖东南的扎里科沃,以4个集团军、10个军,作战部队32个师和14个旅,准备从东面滨海地区进兵东北。其部署是:自北而南,第35集团军在虎头对面伊曼以南乌苏里江东侧;红旗第1集团军在兴凯湖西侧;第5集团军在绥苏河对面格罗迭可夫以北地区;第25集团军在东宁、珲春对面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