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太极-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抬头看。”袁崇焕从祖大寿怀中接过,“有上方宝剑在此,本官有先斩后奏之权。”    
    “你!”毛文龙发出冷笑,“这是在我的皮岛,不是你的宁远城,今天漫说是你袁崇焕,就是皇帝老子他亲自来此,也休想动我一根毫毛!”    
    袁崇焕报以冷笑:“赵将军听令,着你立即持上方剑将罪犯毛文龙斩首,不得有误。”    
    “你们谁敢!”毛文龙显出恐慌。    
    赵可怀上前一把抓住毛文龙,但是被他挣脱。毛文龙毕竟是一员武将,赵可怀又有些怯场,几次三番难以将他治服。袁崇焕向祖大寿递了一个眼神,祖大寿早已领会,上前协助赵可怀将毛文龙按住,捆绑起双手。    
    毛文龙大叫:“来人哪!快来人!”    
    可是,他的侍卫早被袁崇焕除去,哪还有人前来相救。    
    袁崇焕威严地吐出一个字:“斩!”    
    祖大寿同赵可怀将毛文龙推出门外,赵可怀挥动上方剑,眼见得毛文龙的人头滚落尘埃。    
    袁崇焕在毛文龙衣服上揩干净剑刃上的血迹,脸上闪现出胜利者的笑意。    
    毛文龙被杀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进早膳的崇祯帝,不觉失手将御碗坠地,感到万分意外与骇然,许久没有说出话来。    
    报告信息的王永光说道:“万岁,毛文龙牵制建匪屡立大功,袁崇焕擅杀大将,实乃亲者痛仇者快,且分明是为建匪张目,理当逮京问罪。”    
    崇祯气得咬牙切齿:“袁崇焕也太狂妄,毛文龙便有罪亦当由朕发落,这岂不是为建匪帮忙!”    
    “万岁所言极是,”王永光正想借机除去政敌,进一步奏道,“毛文龙被屈而死,皮岛将士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大将孔有德、尚可喜担心下一步轮到他们,带兵投降了皇太极,有些不想投后金的将士,逃向山东登州、莱州等地。数万大军转瞬间冰消瓦解,袁崇焕犯下了难以饶恕的大罪。”    
    崇祯帝认为王永光所奏有理:“既如此,就着卿为钦差大臣,去往宁锦宣召袁崇焕回京问罪。”    
    “臣领旨。”王永光分外得意,因为袁崇焕终于败在了他的手下。    
    御前太监进内禀奏:“万岁爷,给事中许大人求见。”    
    “好,来得正好,朕正想找他算账。”崇祯传旨,“宣他进见。”    
    王永光知道许誉卿必是为袁崇焕保本,担心崇祯变卦。就想尽快造成既成事实:“万岁,臣还要做出发准备,就先告退了。”    
    “莫急,且听听许誉卿有何话说。”崇祯不让他离去。    
    许誉卿进殿后叩拜已毕,崇祯便口气冷冷地发问:“许誉卿,你可知罪?”    
    “臣愚蒙不知,请圣上明示。”    
    “朕再问你,见朕所为何事?”    
    “臣是为袁崇焕而来。”    
    “着哇,袁崇焕擅杀大将,犯下弥天大罪,皆因你举荐所致,难道还不知罪吗?”崇祯怒视。    
    “臣以为袁崇焕非但无罪,而且有功。”许誉卿在得悉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后,就感到情况万分不妙,崇祯说不定就要问袁崇焕一个斩罪,而自己也难免连坐,所以急急赶来。意欲抢先一步稳住崇祯,不料还是来晚了,他见王永光得意的脸色,就知形势不好。    
    崇祯一听倒愣了:“却也新鲜,你说说看,袁崇焕他有何功可言。”    
    “万岁,建匪兵伐朝鲜时,毛文龙不出兵迎战,而是望风而逃,致使朝鲜忍辱臣服后金,使我朝少一属国,毛文龙其罪当诛,此其一。三万兵卒,诈称二十万骗取国家粮饷,不为国家出力,这种悍将要他何用,此其二。毛文龙拥兵自重,后金大军都奈何不得他,我朝要治其罪亦难将其制服,袁大人以智取之,实为万岁分忧,岂不是有功于朝廷。”    
    崇祯觉得入耳,竟一时无言。    
    许誉卿接下来说:“袁崇焕几次大败后金,击伤努酋,又将皇太极击退,如此国家柱石之臣,遍观我朝何人可比。试问万岁,若召回袁崇焕下狱,谁是继任之人?后金若长驱直入,何人能在宁锦拒敌?”    
    这番话还真把崇祯给问住了,是啊,不用袁崇焕已再无大将可用。    
    许誉卿看看王永光,又将他一军:“除非王大人亲自挂帅,到宁锦前线接替袁崇焕。”    
    王永光怎敢到那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去玩命,忙不迭推辞:“这可使不得,下官不懂兵法,会误事的。”    
    崇祯此刻的心情已完全倒向许誉卿一边,虽说对袁崇焕猜疑加不满,但眼下用人之际,他吩咐许誉卿:“许爱卿拟旨。”    
    “臣在。”许誉卿紧绷的心情已是放松许多。    
    崇祯口述道:“蓟辽巡抚袁崇焕持上方剑斩杀毛文龙,朕心甚慰,殊堪嘉奖。毛文龙拥兵误国,理应诛之。卿且安心任事,不使建匪越过宁锦一步,更盼早日收复失地。”    
    崇祯的圣旨送达宁锦前线后,袁崇焕久悬的一颗心才算落下来,半个月时间里茶饭不思的他,终于露出了笑颜,与祖大寿开怀畅饮。酒过三巡,许誉卿的密信从京城专程送来。信中详述了化险为夷的过程,特别指出要袁崇焕尽快收回部分失地,以安崇祯之心。许誉卿再三强调,若不能收回一两个州府,他二人只怕全都性命难保。    
    袁崇焕随即写信给皇太极,并派李喇嘛为特使前往沈阳,要太宗兑现诺言,交还辽阳、广宁两城。这时的太宗却是赖账了,他不承认有过这样的许诺,但他保证从此与袁崇焕和平共处,决不再动刀兵。袁崇焕也无可奈何,只能是整备城防,严阵以待,准备迎头痛击后金来犯。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自1627年征宁锦失利,至今已两载有余。经过这两年的休整,后金兵精马壮,战斗力明显大为增强。太宗不甘与袁崇焕就这样不战不和地对峙下去,他要有所作为,要实现自己的战略大计。这日早饭后,他在御花园中漫步,见到金菊盛开,不觉驻足凝目。少许,他命亲随太监在亭榭内的桌案上备好文房四宝,提起狼毫玉管,在宣纸上挥洒起来:    
    玉露秋风润,    
    更喜早霜侵。    
    残红几消尽,    
    日照满园金。    
    何惧严冬近,    
    秋菊已报春。    
    誓雪当年恨,    
    宝马逐征尘。    
    范文程轻步来至近前:“大汗,好诗!秋菊傲霜怒放,愈显英雄本色。”    
    “范章京来得正好,朕正有话要问。”太宗听得出弦外之音,“先生是要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吗?”    
    “臣以为汗王决非胸无大志的偏安之主。”    
    太宗不由得伸展一下双臂:“笼中虎已生双翅,几欲腾飞矣。”    
    “大汗,快刀不用也会生锈啊!”    
    “朕已决定克日发兵伐明。”    
    “臣料到圣上宣召必为此事。”范文程露出赞赏的笑容。


第四部分 征服朝鲜王第72节 计除毛文龙(3)

    说话间,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也奉召来到。众人就在亭榭中落座,太宗单刀直入点明主题:“朕召你们来,为的是发兵讨明之事。”    
    代善年龄较大,已生惰性,不想再争战拼杀,便拦住话头:“大汗,袁崇焕能打善守,锦、宁二城经他加固越发难攻,两年前的前车之鉴不能忘。”    
    莽古尔泰自然要顺着代善的意思讲话:“汗王,据臣所知,袁崇焕在两年间又抢修了松山、杏山、大凌河诸城,且兵力又增数万,再去攻打,难免重蹈覆辙。”    
    岂料,太宗说出了一句令他们大感意外的话:“朕决定抛开宁锦袁崇焕于不顾,绕道科尔沁,经喜峰口入关,直捣大明京师。”    
    “啊!”代善甚为惊讶,“孤军深入明境,劳师远袭,若为明军所困,难免损兵折将。”    
    莽古尔泰则是想得更远:“万一为明军所困,粮草断绝,又无救兵,岂不是死路一条?”    
    太宗没想到他二人如此强烈地反对,便向范文程寻求支持:“范章京以为如何?”    
    范文程倒是认真思考过了:“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汗此举,正合兵法精髓。明朝在宁锦重兵布防,万万想不到我军绕道入关,所以有八成胜算。再者,我军善于奔袭突击,马军纵横驰骋,我所长也,可免宁锦攻坚之苦。扬长避短,实为一步高棋。”太宗不但得到了支持,而且范文程还从理论上阐明了道理,他下定了决心:“朕意已决,要亲自带领十万骑军远征。”    
    莽古尔泰不无贬意:“大汗突发奇想,不过,臣以为宁锦都攻不下,那明朝的帝都北京,怕是只能望而生叹哪!”    
    “此战朕从未想过要攻占北京。”太宗说出了心中更深层次的想法:“朕要借此战除掉袁崇焕。”    
    代善大为不解:“莫名其妙!你去打北京,而袁在宁锦,真是天大的笑话。”    
    太宗也不再细说:“朕自有道理。”    
    清太宗不顾两大贝勒的强烈反对,于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十月二十四日,率十万精锐骑兵,秘密起兵开始了艰苦的远征。大军出沈阳向西,经都尔鼻(今辽宁彰武)、科尔沁草原,过达老河(即老哈河),一举突破喜峰口,长驱入关。    
    大明天子与兵部大臣,只知加强山海关的防御,从未想到过喜峰口一线会有战事。这一带兵员不足,武备松弛,几乎连刀枪都生锈了,实在是不堪一击。后金军如入无人之地,不费吹灰之力,连下马兰峪、汉儿庄、潘家口、洪山口多处边城,于十月底大军包围了塞上重镇遵化城。这座城池是北京的最后一处屏障,如遵化失守,北京就完全暴露在后金铁蹄之下。    
    急报至京,崇祯派八百里加急快马,召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领两万大军驰援遵化。赵率教曾坚守锦州力挫皇太极大军,因军功而升任山海关总兵。他自信必胜,要在遵化再立新功,以取悦皇上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