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有两大收藏爱好:摩托车和金蛋。摩托车是展现男子汉气概的收藏,进而他成立了摩托车俱乐部;他会花巨资购买收藏价值不高的金蛋,只要在《纽约时报》来段“马孔买蛋新闻”就达到目的了。
1972年7月,马孔注意到了广告上的热气球。他马上在第二天早上跑到热气球俱乐部。由于雾大,无法立即升空,马孔就坐上拴在树上的热气球过了一把瘾。
3个月后,马孔和司机丹尼都拿到了热气球的驾驶执照。他订购了一个黄绿相间的大气球,上面印着几个大字:《福布斯》———资本家利器。下面一行小字:商场大将必备兵器。
一年后,马孔发起了一个“热气球横跨美国之旅”,从而引来了大批《福布斯》读者。他首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对记者们说:“这趟旅行纯粹是为了好玩,和我的商业杂志毫无关系。但是,如果不是因为这只大气球,你们这些人今天是绝对不会跑到这里来的,更不会专门来为福布斯的老板做广告。”
1973年11月,马孔乘着这只热气球创下了热气球横跨美国的记录,在21天内完成了旅行。在回程往美国东海岸时,气球撞上了高压线,掉进了比克海湾。更危险的是,当地一名农夫把他们当成了来自太空的火星人,差一点对他们开枪。幸好地勤人员及时赶到,才避免了灾难。
《千万别成熟》 第三部分所有的成功都在极端上(2)
马孔的目的达到了,许多从未听说过《福布斯》的人,都把马孔的冒险当成了茶余饭后的有趣话题。有报道说:“马孔·福布斯在美国已经是人人传诵的名字……虽然他的宣传目的非常明显,但是大家都爱得不得了。”
不久,马孔决定乘着东风,继续扩大影响,这次他要横跨大西洋。这是一项新记录。
1975年1月5日,马孔和一位伙伴坐进了吊篮,他们要飞到4万英尺的高空上,以时速200英里的速度向前推进。13只巨大的氢气球绑在填了水泥的手推车上,要把它们慢慢放开,让吊篮慢慢升空。而氢气球突然失去控制,猛然向上冲去,手推车被拉倒,放在平台上的吊篮被拖到了地上。现场的人都被惊呆了。一位工作人员清醒过来,跳到吊篮上,把连接气球的链扣解开。气球窜上天空,而马孔他们两人留在了地上。可怕的是,13只气球只有5只飞到了上空,而起码要有11只才能保证吊篮在空中飞行不坠。如果吊篮被这5只气球带上高空,势必会坠毁,里面的人绝对不可能逃生。
马孔历险之后,决定放弃那些冒险性过强的计划。他也不再操之过急地想一下子就征服世界,而是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打知名度。
1979年夏天,马孔通过工业巨子哈默的关系,一行5人到了苏联莫斯科。一下飞机,5人就骑上摩托车开向市区。在送给市长夫人的女用手提袋上,醒目地写着大字:资本家利器。在冷战期间,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轰动性的新闻。
1982年初,马孔开始在他的摩托车队和一大堆热气球的簇拥下,开始了征服世界之旅。
马孔第一趟旅行,目标是中国。马孔在气球上写下大字:《福布斯》向中美友好关系致敬。中国有关部门特别强调,所有的热气球都要绑好,不能自由飘行。随马孔出游的四儿子一再警告父亲:“千万别违反中国人的规定,千万不能!”马孔每次都回答:“要,非要不可!”出发那天,气球是绑好了的,但是他乘坐的气球突然飘向空中,20分钟后,马孔落在一所军营附近,被扣押了起来。在离开中国的告别会上,马孔表示,他只是想告诉大家,气球本来就应该在空中漂浮,绑着就没意思了。
马孔在中国的淘气之举,又让媒体有了一阵子的话题。之后,马孔又到了巴基斯坦、埃及、泰国、日本、德国、土耳其……《福布斯》的名字在全世界传播开了。
马孔虽然在杂志界是个风云人物,但他认为在圈外人中他也应该有很高的知名度。
机会来了。好莱坞巨星伊丽莎白·泰勒为了推销新上市的“热情”香水,需要寻找一位名声响亮、品位高雅而又性感的百万富翁。这样,马孔结识了泰勒。站在泰勒身边,迎着镁光灯的闪光,马孔心里得意极了:只要和泰勒在一起,还愁自己不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吗?“做这位国际巨星的护花使者,就如同往银行里存钱一样。”
马孔经常表示他和泰勒无意结婚,但又经常做出一些小动作,让人对他们产生“误解”。1987年5月,在一次豪华宴会上,马孔当众交给泰勒一张百万美元的支票,接着又送泰勒一辆紫色的哈雷摩托车,上面刻着泰勒香水的注册品牌:紫色情怀。他还与一位半裸的摩托车迷合影,并特意对她说:“这照片可别让我的莉莎(泰勒的昵称)看到哟。”
1989年,在马孔70大寿的庆祝晚宴上,泰勒以女主人的身份出现。这是马孔的最后辉煌。
1990年2月24日,马孔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经常被他搞得沸沸扬扬的世界。
马孔·史蒂文森·福布斯是个极为少有的、赤膊上阵为自己企业做广告的企业家;而且,他做广告的方式也很特别。别的企业家做广告大多动口不动手,马孔却以他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制造名声。他敢于冒险、敢于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的事,为此,创造了马孔和《福布斯》这两个众所周知的名字。对此,我们想到些什么?
美国人可以这样做,中国人可以吗?
我们中国要不要有这样一个人?
如果中国人也这样做,对国家、对老百姓有好处吗?
心想事成,你敢像马孔那样设想自己吗?
其实,我们细想一下,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打破了既在的东西才被认可的,而打破就是向现有世界保守着的某一点冲击。冲击的点越是保守就越有创造性,也越成功。就像是爱因斯坦对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观念的冲击,就像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这一点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冒险家,他们都处在事情的某个极端上。自然,这些冒险家并不都是成功者,他们是地道的走钢丝的人。由此才为我们所瞩目,才成为社会的推动者。至于马孔,我们对他的行事方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他的精神和活法却有宝贵的教益。
☆青年人走路连跑带颠,当然容易摔跟头。成年人走路稳稳当当,当然不容易摔倒。可青年人却比成年人走得快。
☆同类你死我活,异类天高海阔。
NO。18
所有的成功都在极端上,必须在钢丝绳上跳跃
———用冒险制造明星效应的出版业巨头马孔
他选择辉煌的方式非常特别,不同寻常。他这个人让我们思来想去。
引子
悟道
《千万别成熟》 第四部分处在两极的人最有创造力(1)
处在两极的人最有创造力,既有洞察力又有平衡感
135
舞蹈家杨丽萍的《雀之灵》倾倒了千千万万人。她的灵透和纯净,把人的心一下就带进了没有任何人世繁杂的原始世界,一爿清朗得只有森林和孔雀的天地,把人的心净化得干干净净。为这,不知有多少人消融在她的舞姿之中。她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2002年春,她回到家乡,准备息舞隐居。
就在这时,云南旅游歌舞团找到她,说他们节目老化,面临倒闭,请她帮助摆脱困境。是家乡的亲情,使她爽快地答应了。为此,她筹划着做一台《云南映像》的少数民族歌舞剧,也使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舞传承下去。
她熟悉家乡的人、家乡的舞。用了一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云南的村村寨寨,选了60多名演员。
这些演员又矮又黑,跳起来脚都不知道怎么摆。而她也没有创作、导演大型歌舞的经验。她从这些演员最本真的舞蹈动作中“剪辑”出需要的动作,加以整合编排,一点点地训练、排练。
一些人反对她使用这些演员,云南旅游歌舞团对这台舞蹈也越加怀疑。他们等不得那么长的时间,又看不见赚钱的希望,就决定撤资,终止与杨丽萍的合作。
几十年的舞蹈生涯也没遭遇过这样的尴尬。更令她不安的是,旅游歌舞团为这台歌舞投资了40万元,此时,她成了这40万的债务人。
她把在大理的房子卖了。但钱很快花光,剧组陷入了重重危机。
她从来不走穴,这时,她到广州、北京、上海、四川等地演出。把所有收入都用来做演员排练和生活的费用。但就在她在外演出的时候,她接到通知,限令她们搬出原来的歌舞团宿舍。
这时候演员开始动摇,她们纷纷离开剧组。
她们的生活太艰苦了。杨丽萍只有一处一室一厅的房子,剧组就住在这一室一厅里。因为没有钱,每天排练后,演员们一身汗水,却没有热水洗澡。后来,连冷水也给断了。
苦她不怕。因为6岁的时候,奶奶就把半个家交给她。她11岁工作,就用自己的薪水养家了。问题是处境。
她在电影《射雕英雄传》里饰演梅超风,这使她的人气越加大了起来。于是,有人找到她、要她做广告。本来,她回避媒体、淡泊名利,这是知情人都清楚的,而此时却顾不得了。她背着反对的朋友悄悄地签了广告合同。
她要一拼到底。
排练时,她穿着7公斤重的铃铛服,又蹦又跳,又翻又滚,给演员们做示范。
她请音乐家三宝来看舞蹈。当第一个花腰歌舞的演员唱出第一句的时候,三宝眼泪就下来了。他无偿地创作整场的音乐,还请他的朋友来,一块帮助杨丽萍。
她请演艺商界的孙健君来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