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5年第09期-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只签署文件的手毁灭了一座城市;
  五根至高无上的手指扼杀生机,
  死者的世界成倍扩大,国土分裂;
  这五个王置一个王于死地。
  
  那只强权的手伸向倾斜的臂膀,
  指关节僵直钙化成灰;
  一支鹅毛笔结束了一场谋杀
  结束了一次谈话。
  
  那只签署条约的手孕育了一场热病;
  饥荒蔓延,蝗虫四起;
  伟大是那只统治人类的手
  签下一个潦草的名字。
  
  这五个王清点死者,但不抚慰
  结痂的伤口也不抚摸额头;
  一只手统治怜悯一只手统治天国;
  两手无泪可流。
  
  朱先树解读:手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在这首诗中却变成了一种权力的象征。统治者的手决定着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存亡,而战争的罪恶正缘于“那只签署文件的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统治者,对德意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姑息纵容侵略者,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主权,甚至本国人民的利益,于1938年与德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结果使自己国家和人民同样不能幸免战争的灾难。就是“那只签署文件的手”,“毁灭了一座城市”纵容了侵略者,“使死者的世界成倍扩大,国土分裂”,而战争的遗祸是“饥荒蔓延,蝗虫四起”。这些都因为“那只统治人类的手”,“签下一个潦草的名字。”统治者是冷酷的,只要能实现他们的统治权力,他们“那只签署文件的手”就是泰然的。这首诗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诗人站在人民的立场,批判了统治者为了实现统治权欲,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的罪恶行径。
  当然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站在人民对立面的统治者,无论他们如何专横,最后也是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推翻,和平幸福才是人类最终的向往。但历史有时也会有暂时倒退的时候,比如“那只签署文件的手”,就曾把历史推向了倒退,诗人的愤怒是代表了历史前进方向的。
  这首诗写的是战争中的事件,但没有涉及具体的场景内容,而是抓住了“那只签署文件的手”进行谴责,形象地概括和揭露了战争的根源和罪恶,感情倾向鲜明强烈,令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得到思想的启迪。


一个德国兵的梦
■  埃里希·魏纳特
  '作者简介'埃里希·魏纳特(1890—1953),德国革命诗人。生于马格德堡一个工程师家庭。1935年移居莫斯科,1937年参加西班牙反佛朗哥战争,后重返莫斯科。1946年回到德国,1960年为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并获两次国家奖。《一个德国兵的梦》于1941年写于莫斯科,作为传单投进侵入苏境的德国兵手中。
  
  我做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梦:
  我倒下了,死了。可是我自己
  觉得被扔进一间潮湿的房间;
  在我身体上滚过其他的尸体。
  
  潮湿的泥土落到我的脸上。
  然后是死一般沉寂。可是我清楚:
  我的肉体死了,思想并没死;
  一切发生的事,都历历在目。
  
  我躺着想着,不知道过了多久。
  我听到上方有许多脚步声响,
  还有孩子的声音,快活的歌唱。
  啊,人世,但愿让我再看它一趟!
  
  我听到一个声音:孩子们,瞧瞧,
  从前,法西斯分子就埋在这里,
  这些罪犯,进行过破坏和抢劫,
  在土地里撒播下血的种子!
  
  这时,我的脸上觉得滚烫。
  我要从死肺里面进出叫声。
  我要叫喊:请听!不是我干的!
  不能怪我:我是被迫的人!——
  
  我吓得醒了过来。在晨光之中
  我看到他们从那边战壕里招手。
  我于是逃脱狗一般的死亡,
  奔向那边,去过正直的生活。
  
  朱先树解读:此诗,用叙述梦境的方式,表现了作为一个法西斯军人的心理状态。战争是统治者发动的,而普通的士兵和人民都是受害者,他们被逼迫为统治者卖命,这与他们热爱和平人性善良是矛盾的。作为法西斯军人参加不义战争,他们的心一刻也得不到安宁。梦中他战死了,“觉得被扔进一间潮湿的房间”,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不仅如此,还要受到指责:“这些罪犯,进行过破坏和抢劫,/在土地里撒播下血的种子!”但普通士兵也是不幸和无辜的,他们的良心不能忍受,更不能为统治者背负千古不义的骂名。于是他们梦醒之后,“奔向那边,去过正直的生活”。
  这首诗写于1941年的莫斯科,曾作为传单投向侵人苏境的德国士兵手中,其战斗性也是明显的。对我们今天对诗歌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是个很好的启示。


我是剑——也是——火焰!
■  斯基塔列茨
  '作者简介'斯基塔列茨(1869—1941),本名斯捷潘,加夫里洛维奇·彼得洛夫,俄罗斯著名诗人和小说家。曾于1922年侨居哈尔滨,1934年返回前苏联。《琴弦断了!歌声呵,如今也该停息……》一诗曾引起列宁的注意,他在《立宪民主党人的胜利和工人政党的任务》一文中曾运用了这首诗的形象,同时在文章的注释中摘引了诗的三节。
  我是剑——也是——火焰!
  在黑暗里我把你照亮。
  在你的胸膛里,我燃烧起祈求与希望,
  当战斗的时刻来临——
  我奋战在前方!
  
  战友们惨白的尸体,
  冻僵在我的身旁。
  鲜血像河水一般在流淌,
  但,惟其如此,我们胜利有望!
  是的——我们胜利有望!
  虽然我的战友们已阵亡……
  我们将他们收殓安放……
  当安魂的乐曲飘荡——
  雄壮的歌声
  就会与它一起回响!……
  
  但,我们切不可纵情于
  欢乐和忧伤:
  听,军号声又已吹响!
  所有活着的幸存者
  将与万恶的仇敌血战一场!……
  我是剑——也是——火焰!
  
  朱先树解读:《我是剑——也是——火焰!》这首诗歌颂的是为正义而战的战士形象。他们因为正义和仇恨,充满着燃烧的激情和坚定的必胜信念。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面对惨烈,他们更激起斗争的意志:当“军号声又已吹响”,“将与万恶的仇敌血战一场!”这样的战士是剑,也是火焰。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唱这样的战士,歌唱为正义而战,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
  剑与火焰是两个描写战士的主要形象,也是一种比喻,一是外在的锐利,一是内在的激情和信念。这样来描写战士,是诗意的概括,准确而又有力度,更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既是战士形象的集体概括,也是个体的形象的描写,使诗意的效果既悲壮,也充满豪气。
  诗人斯基塔列茨的诗歌歌唱革命和革命战争,曾受到列宁的关注和欣赏,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两首和平之歌
■  耶胡达·阿米亥
  '作者简介'耶胡达·阿米亥(1924—2000),以色列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诗人之一。他的诗透明而睿智,善于把日常与神圣、爱情与战争、个人与民族等因素揉合起来。作品已被译成近40种语言。
  耶胡达·阿米女1924年生于德国乌尔兹堡一个正统犹太家庭。1936年移居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参加英军犹太支队,在北非对德作战。1948年参加以色列独立战争。战后在希伯莱大学求学,定居耶路撒冷。据说,以色列士兵上前线时必带两样东西:一是行李,一是阿米女的诗集。
  
  一
  
  我俯身向他,我的儿子散发着和平的气味。
  那不仅仅是香皂味儿。
  每个人都曾经是散发着和平气味的孩子。
  (而在整个国土没有一架转动着的风车。)
  
  啊,撕裂的国土,像撕裂的衣裳
  无法修补;
  希伯隆①的墓中僵硬、寂寞的先人们
  躺在没有孩子的静寂中。
  
  我的儿子散发着和平的气味。
  他母亲的子宫
  应许给他
  上帝所不能应许给我们的东西。
  
  二
  
  我的爱人不曾经历战争。
  她从我一分为二、为三的身体之上
  学到爱和历史。
  在夜里。
  我的身体使战斗变成和平时,
  她被弄糊涂了。
  她的困惑即她的爱。即她的学识。
  她的战争和她的和平,她的梦。
  我如今已人到中年。
  这时候该开始收集
  种种事实,许多细节
  和精确的地图——
  关于一个我们将永不占领的国土
  和一个我们将永不跨越其边界的
  敌人兼恋人
  
  ①犹太教四大圣城之一,位于犹地阿山区南部。
  
  朱先树解读:耶胡达·阿米亥原出生于法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了被迫害和战争的灾难,他的诗充满了和平的向往和反战精神。
  《两首和平之歌》第一首写儿子,认定儿子身上“散发着和平的气味。”孩子代表着一种生命的新生,作为生命体,向往生存幸福是与生俱有的,而战争“撕裂国土,像撕裂的衣裳/无法修补;”死亡是谁也不愿承受的。第二首诗则以诗人自身的经历为背景来描写,作为犹太人,反法西斯战士,参加以色列独立战争,定居耶路撒冷,成为国际诗人,他的经历就是一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而爱人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都是从他的身上学到的。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觉得还应做许多工作,为了和平的来之不易,诗人认为应当加强国与国互相尊重,人民和睦共处,才能永享和平。
  这两首诗,写儿子和爱人,从幸福美好中,反思战争和死亡,从而坚定信念,要和平不要战争。作为一个国际主义诗人,他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立场是鲜明的,也是统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