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今奸海 作者:王松山等-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谦益事件过去后,朝中大臣余愤未平,有几人交相上疏参劾温体仁。御史毛九华揭发温体仁:居家时倚势压人,强买商人木材,此事败露后,又贿赂阉党崔呈秀为其解脱罪责,得以免究;杭州魏忠贤祠堂落成,温体仁大献媚诗,为过贼魏忠贤歌功颂德。御史任赞化也上疏告发温体仁娶娼为妾伤风败俗,收受贿赂腐化无德,夺人家产伤天害理。

  这次轮到温体仁惊慌失措了,他见势不妙,便耍弄手段,想以退为攻,主动向皇上提出辞职,并申诉自己因为秉公办事而得罪了百官,现在遭到奸人报复,处境孤危,竟无一人替自己说句公道话。温体仁再一次利用了崇祯厌恶朝臣结党的心理,博得了皇上的同情。他又趋热打铁,诬告揭发他的毛九华、任赞化都是钱谦益的死党,使钱谦益事件再起风波,温体仁混水摸鱼,大长个人威风,为他挤入内阁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果然,两年以后,温体仁进入内阁,参预机要。



  






古今奸海借刀杀人的温体仁






借刀杀人的温体仁

  古往今来,所有的阴谋家与野心家都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夺得大权在握,呼风唤雨,显示个人的极度权威。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可以玩弄阴谋,可以寡廉鲜耻,可以损人利己,可以六亲不认,甚至可以牺牲无辜者的生命、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这些人眼中,一切都是手段,只有权势是目的。他们在这种病态的心理支配下,干出了一桩桩罪恶的勾当,从而也留下了遗臭万年的恶名。

  卑鄙龌龊的温体仁,虽然与历史上的大奸大恶如秦侩、魏忠贤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他似一只蛀虫,蚕食着明崇祯朝庭,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他同样为了个人权力欲的满足,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以无辜者的鲜血染红自己的登天之路。

  明末名将袁崇焕在熹宗朝时奉命监军辽东,他胆略过人、精通兵法;治军严谨、处事得当,到任后很快重振宁远、辽东等边地城防,使昔日风雨飘摇的城镇壁垒森严、固若金汤,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商贾可以安心买卖。在粉碎了后金的几次军事骚扰后,辽东地区的局势更加稳定了,袁崇焕因此深得民心,被百姓看做庇护神。朝庭上下也都交口称赞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将他和他的将士们喻为“辽地长城。”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适逢努尔哈赤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组织兵力奋勇抗敌,大败金兵,取得了“宁远大捷”。就在这次战役中,努尔哈赤被明军的流炮击中,身负重伤。金兵抬着负伤的太祖皇帝仓皇北逃,回到黄龙府后不久,努尔哈赤终因伤势过重而一命呜呼。从此,后金对袁崇焕既闻风丧胆,又恨之入骨。皇太极即位后,在夺取天下的壮志中不忘杀父之仇,为报国恨家仇,他发誓一定要除掉袁崇焕。一年后,崇祯帝登基,这位明庭新皇帝猜忌、多疑,自以为是,朝野上下弥漫着一种不信任感。皇太极敏锐地发现这是个可利用的时机,打算使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军队再次出动,却避开与明军正面交锋,绕过明军防备严密的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然后由喜峰口入关,直驱京畿地区。袁崇焕得到情报,立即率部众日夜兼程赶回京都保驾。袁崇焕命令大军在左安门外安营扎寨,严阵以待,密切观察后金兵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拚死抗敌。

  此时的北京城内一片混乱,朝廷命官惊恐万状,相互埋怨;市井百姓唉声叹气,听天由命。崇祯三天两头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布置防卫以备不测。可是,崇祯朝庭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而后金只是按兵不动;崇祯君臣越是不知道皇太极的葫芦里到底装些什么药,就越是心神不定、疑神疑魁其实,皇太极表面上按兵不动,背后却正在大做文章。他派奸细混入城中,到处放风说袁崇焕暗通后金,图谋不充;此番后金起兵,已与袁崇焕密秘约定:里应外合,推翻大明。金人又收买了两个汉奸,跑到官府作假证,一个告发袁崇焕曾托他给皇太极捎过信,另一个谎称自己知道袁督师勾结后金叛国谋反的全部事实。官府竟然问也不问就信以为真,立即煞有介事地汇报给朝廷。

  金兵入关时顺便捉住了两个太监,皇太极正好利用他们实现自己的反间计。他先是叫部下在关押太监的帐外窃窃议论袁崇焕之事,说袁崇焕与后金订约,不久大功即可告成。故意让两个太监“窃听”了去。然后又创造条件让他们“越营逃跑”。果然,两个“死里逃生”的宦官自以为刺探到了绝密情报,逃回京中后立即向崇祯皇帝密奏了袁崇焕通敌的假情报。崇祯这一向总是听说关于袁崇焕投敌谋反的风言风语,听了两个太监从敌营中刺探来的情报,心中的疑云更重了。就在崇祯将信将疑之际,心如毒蝎的温体仁乘机落井下石,两次密奏崇祯,劝他赶快逮捕袁崇焕。

  温体仁为什么这么急不可待地想除掉袁崇焕呢?细说起来,袁崇焕与温体仁并没有什么太深的个人恩怨。一个是领兵在外的武将,一个是弄权朝中的文官;袁崇焕也没有机会参与朝中的党争,自然没有得罪过温体仁。

  但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透视温体仁的内心,也就不难理解他的居心何在。

  一年前,通过钱谦益事件,温体仁取得了崇祯帝的好感,为自己爬上高位奠定了基础。但是,那次事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实在的好处,由于握有朝中实权的宰辅钱龙锡、兵部尚书王洽等人替钱谦益辩护,斥责他居心叵测,用意不良;随后又有一些朝臣上疏弹劾他的不法行为,温体仁没能实现共挤入内阁的野心。因此对钱龙锡等人怀恨在心,伺机陷害。袁崇焕投敌反叛的谣言一起,温体仁立即紧抓不放,他知道,钱龙锡、王洽十分器重袁崇焕,事事支持、维护袁崇焕,便想以袁崇焕事件为利箭,狠狠射向钱龙锡等人,从而铲除异己,为自己夺取大权扫平道路。温体位打着“尽忠”“报国”的旗号向崇祯大进谗言,怂恿皇上惩办袁崇焕,同时又提及钱龙锡、王冶等人包.庇、袒护袁崇焕,诬告他们实为一党。

  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果然以通敌谋反的罪名处死了袁崇焕,从而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使朝廷凭白损失了一员大将,毁坏了边防长城。而温体仁通过袁崇焕冤案一箭双雕,不仅进一步取得了崇祯的信任,而且铲除了异己势力:钱龙锡被罢斥戍边,王洽死于狱中。

  如果说崇祯皇帝出于维护王朝利益的动机冤杀了袁崇焕,是失于明察;以封建君主的标准衡量,崇祯不是一个明主圣君。而温体仁为了争宠夺权的一己私利,置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于不顾,诬陷袁崇焕,为敌人的奸计推波助澜,成为误国误民的罪人。无论照何种礼教标准衡量,温体仁都是一个卖国求荣的奸佞之臣。



  






古今奸海得志便猖狂的周延儒






得志便猖狂的周延儒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春闱大试刚刚落下帷幕,参加会试的四方学子焦急地等待着考试结果,发榜后,名列榜首的是宜兴才子周延儒。按着科举规定,接下来便是殿试,这位周延儒又独占鳌头,由皇上钦定为头名状元。当周延儒披红挂彩、身骑高头大马游历京城、招摇过市之时,人们方亲眼看见这位状元郎的风采,竟是位二十来岁的少年书生。

  周延儒少年得志,机敏过人,他本人也自视甚高,一心想在官场中混出个名堂来。他的仕途也还一帆风顺,一直官运亨通。天启年间,周延儒被派往南京掌管翰林院,他为人机巧,善辩风色,在处理与东林党和阉党的关系时,他左右逢源,两面不得罪,虽与东林党人时有往来,却从未受到阔党的排挤,因而乌纱帽一直稳戴头顶;就是后来的东林党祸和阔党逆案,他也都圆滑地逃过了。

  熹宗在位只有七年,便短命而死。崇祯皇帝登极后,坚决查处党私之徒,整顿朝纲,在惩治魏忠贤逆党之时,唯恐网疏有漏,凡是与魏忠贤集团有过一两次交往的人,一概连坐罢黜,一下子牵连进去百十余人。由于阉党一案惩罚的官员过多,造成朝官严重缺员,于是,崇祯将南京的一大批官员调回京都,各派其职。就在此时,周延儒也被召进京,升任礼部右侍郎。地位改变了,官职提高了,使他有机会能够接触皇上,他便利用这绝好的机会,察言观色、伺机而动,积极创造条件,为实现其夺取朝中大权的野心做准备。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的冬季,锦州边防军发生哗变。抚臣袁崇焕闻讯调查后得知,因军官们层层克扣粮钠,士兵们忍无可忍才采取这种过激行动,以引起朝廷的重视。袁崇焕在奏章中详细汇报了事件的起因、性质和危害性,建议朝廷从速补发粮饷,以解燃眉之需。

  边地军心不稳,自然事关重大,崇祯皇帝紧急召集朝中大臣,在文华殿论证此事,商议办法。大臣们一致赞同袁崇焕的建议,请求皇上速发内帑,以解救边地之急。听了大臣们的意见,崇祯脸色阴沉,只是一言不发。崇祯虽然雄心勃勃、励精图治、致力于振兴朱明王朝、一心做个贤明君主,但是,他生于王朝的末世,已从小在勾心斗角的皇宫内长大,目睹了一出出夺权争宠的丑剧,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从而养成他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加之他初登帝位,年纪轻、阅历浅,不善识人,所以处理朝政时往往失于明察,但他却偏要自作圣明。此时此刻,崇祯对锦州边防兵闹事的成因仍然疑窦丛生。

  周延儒最是老谋深算,他非常了解崇祯的脾气,他见崇祯对大臣们的意见不表态,早已揣摸透了皇上的心思。于是,他不慌不忙地站出朝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