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今奸海 作者:王松山等-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圜自知得罪这种小人很难自安,于是请求致仕退居磁州。不久,朱守殷在汴州谋反,安重海立刻趁机诬陷任圜与朱守殷同谋反叛,他假称明宗圣旨派人去磁州杀任圜。任圜接“旨”毫无惧色、怡然自若,与族人酣饮而死。

  明宗知道后,也不加深问,而且下诏宣称任圜与朱守殷串通一气,对皇帝心存怨望,死有余辜,表示支持安重海的行为。

  从此,安重海更加有恃无恐,为所欲为,把原本短命的后唐王朝搅得乌烟瘴气一团糟。



  






古今奸海政治不倒翁冯道






政治不倒翁冯道

  历史上的五代,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却是王朝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统领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做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倾颓而荣华过去转眼成烟。但也并非没有在这不断的变换更迭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一次的人。冯道便是其中的一个。他先后事四姓十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久叨禄位。那么是不是冯道怀抱经夭纬地之才、安邦治国之志,历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恰恰相反,他既无政治建树,又乏民族气节,一旦国难临头,就另攀高枝一走了之。他从不以国家大业为已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禄,弃国背君对他来讲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相传他未成名问相时,就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他认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通津坦程。冯道的一生确确实实是按着这一座右铭去做的。

  唐末时,他曾作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官、监河东军张承业。张承业任用他为巡官,以其颇通文学推荐给晋王,任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后唐建立时,拜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明宗时,拜端明殿学士,后来又做了宰相。

  冯道不同于以往或以后大多数奸臣,他从不表现得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相反却仿佛是一个节俭、刻苦、自励的忠厚长者和谦谦君子。当后晋后梁隔河而战时,冯道在军中,住在一茅庵之中,不设床席,就卧于一束枯草之上。有一位将士从别人那里抢来一个美女送给冯道为妾,冯道却之不过,便将她安置在别的房间里,慢慢访求她的主人,最后将她送还。一时美名远扬。

  对皇帝,冯道也显得正直、忠义。后唐天成、长兴年间(公元926—933年),由于自然情况比较好,农民收成稻丰。冯道常劝戒明宗:“臣做河东掌书记的时候,有一次奉使去中山,途经井陉,地势险峻,臣害怕马失前蹄,紧握衔辔,不敢稍有怠慢。及至过了井陉来到平地,臣以为前面即是坦途,哪知思想一放松反倒跌伤皮肉。大凡身蹈危地时思虑周到反获保全,而居安忘危却反道不测,仁主应引以为戒。”还有一次,水运军将在临河县得到一个玉环,玉环玲珑剔透,上刻“传国宝万岁杯”六个字,于是他们把玉杯献给明宗。明宗爱不释手,常把它示与众臣赏玩。一天,明宗给冯道展示。冯道却故作深沉地说:“这是前世遗留下的有形之宝,不足为奇;陛下身怀无形之宝,才是旷世罕见。”明宗不解,深问冯道:“何谓无形之宝?”冯道说:“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所以人说:“大宝日皇位,何以守位则日仁。”明宗虽贵为皇帝,却是个武将出身,这文邹邹的东西他一时转过弯儿来,待要再问,冯道已神秘兮兮地飘然远去。明宗只好唤侍臣为他讲说,好半天才弄明白,觉得冯道马屁拍得实在是高,心里甜滋滋的。

  后来,明宗死了,他再相愍帝。不久,潞王李从何在凤翔反叛,愍帝领兵奔卫州。愍帝前脚一走,冯道就率百官将潞王迎入,李从坷继续用他为相。

  公元936年,石敬塘灭了后唐,建立后晋。冯道毫不畏惧,打了个包又投奔了后晋,一顿巧言游说,石敬塘任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塘死了以后,出帝石重贵继位。冯道仍然为相,并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晋仅仅存在了十一年,不久契丹大军压境而来,攻入开封,擒了出帝。大臣们或死节或出逃,冯道依然方寸不乱,他从从容容地到京师朝拜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斥责冯道:“你在唐曾事四帝,可谓开国守业之臣。唐亡则事晋,也历二帝。如今又要改换门庭,如此不忠不义,本王怎么信你?”冯道并不羞愧,心平气和地立在一边听耶律德光责骂。许久,耶律德光训完了,又问冯道:“你为什么来朝?”冯道大言不惭地说:“无城无乓,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讽刺他:你是何等的老儿?”冯道装疯卖傻地说:“我是无才无德的痴顽老儿。”耶律德光听罢哈哈大笑:“倒也乖巧。我再问你,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用俳语答道:“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耶律德光大喜,遂封冯道为太傅。耶律德光北归,冯道曾从至常山。

  后来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又归附了汉,被封为大师。四年以后,即公元951年,郭威灭了后汉建立后周,冯道依然脸不变色心不跳地站到郭威的麾下,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牙利齿、一张厚脸皮求得太师兼中书令之职。

  三年以后,后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是郭威的养子,文治武功为五代诗帝之冠。他初即位便赶上刘圣攻上党。柴荣召集大臣,说:“刘圣欺朕年少,国家新立且遇大丧,以为我一定不能出兵迎战。联以为善用兵者应出其不意,我想亲自督战攻打刘圣。”冯道竭力劝阻。柴荣说;“联见唐太宗平定天下,敌无大小必亲自出征,联因何不可?”冯道以为柴荣年幼,定无主见,于是出言不敬:“陛下不可与唐太宗比。”柴荣大怒,他本来就不大喜欢这个曾历四朝,侍奉过九君的老家伙,于是降旨罢去太师,然后率兵出征。冯道这些年闯过了大风大浪,而今在小小的柴荣这儿翻了船,又羞又恼,不久就死了。

  冯道生活的几十年,天下纷纷扰扰,戎夷交侵,民如倒悬之急,冯道却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著书数百言,津津乐道地讲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阶封爵,自号为“长乐老”,自谓“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真是厚颜无耻,令人作呕。



  






古今奸海保自己杀皇后的阎文应






保自己杀皇后的阎文应

  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年仅12岁的仁宗即位,母亲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作主为仁宗选了宋应州城(今山西应县)的一位郭氏姑娘为皇后。这位郭后小仁宗两岁,还是一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小女孩,她带着众人的艳羡和对双亲的留恋来到了虽是金碧辉煌却阴森不见天日的皇宫大院。然而这却不是她一生荣光幸福的转折,而是她最终成为宦官专行、权利倾轧之牺牲品的不幸开端。而一手造成她的悲剧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仁宗朝的太监——阎文应。

  阎文应是宋开封人,曾任给事掖庭,后迁至入内副都知。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刘太后驾崩。这样宋仁宗从幕后转到台前,开始亲自执政.他首先要摆脱皇太后执政的影子,就和吕夷简商定把从前刘太后任用的大臣,象张耆、夏竦、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钱惟等人都给罢免了。仁宗很欣赏自己大刀阔斧的气势,一时心中大快,退朝回到后宫,兴致勃勃地讲给郭后听。郭后这时已经二十一岁,容颜俏丽,顾盼神飞,她入宫的九年正逢刘太后代为执政,什么事都不用仁宗做主,所以仁宗在后宫的时间很长,两人倒象乎常人家的小夫妻无话不说。郭后的性格依旧如当年天真爽直,她听了仁宗的话就说:“罢了这么多人,怎么单留一个吕夷简,其实他也很会依附太后,不过仗着人乖巧、会应变,让自己躲了个干净!”仁宗略一思忖,又觉此话不假,第二天就罢了吕夷简的相位。

  不料,仁宗与郭后的谈话却让间文应听到了。阎文应平素与吕夷简的关系可是非同寻常,依他的逻辑推理,既然这会儿罢了吕夷简,那么下一个遭殃的就是我间文应了。他一下子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贼眉鼠眼地注视着动静。这么提心吊胆地过了几天,间文应眼珠又转了转,想这一切都是因为郭皇后多嘴,倘若设计把皇后废了,自己不就平安无事、前程似锦了吗?这时仁宗又鬼使神差地复了吕夷简的相。阎文应赶快把郭后的话告诉了吕夷简,吕夷简恨得咬牙切齿,二人进生陷后之心。

  偏是老天爷不长眼,但凡有小人动了心计,它都会赐一机遇,可巧,宋仁宗又选了尚、杨两个美人人宫,这两个美人年龄都在十七、八岁,又都是国色天香,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比郭后又多了一份妖媚风流,仁宗立刻“眼前只见新人笑”了,天天泡在美人身边,朝夕赐宠,有时竟累日不进食。朝政呀、文武百官呀、甚至郭皇后都统统被扔到脑后。大臣们暗自议论纷纷,传到郭皇后的耳朵里,郭皇后又气又恼,就让宫娥、太监领路驾到尚、杨两个美人的住处。远远就听见宫门内鼓乐悠扬,笑声不断,郭皇后扶了宫女走进门,见仁宗正坐在几案之后,两只手各抱着一个美人,三个人一边嘻笑悄骂,一边看下面宫女翩翩起舞。这时有太监喊:“皇后驾到!”郭后走上前向仁宗施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