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倾宋-第5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也不适合那样的气候,所以这些战马除了百战都留下的,其余全部配属给了北伐各部。

    当然配属最多的还是天武、神策、镇海等主力,而不像王进、王虎臣他们将战马分散下去,作为各个厢的主力,江镐是直接把这些骑兵编成自己的中军,从而可以达到一旦发现敌人,第一时间集中力量突进。

    蒙古骑兵也没有想到明军当中竟然真的有骑兵冲出,飞快的调转马头,手中的马刀扬起,两侧的骑兵已经准备第二轮骑射。不过虽然如此,蒙古骑兵显然并没有将这人数也不过五千人的明军骑兵放在眼里,竟然还抽调出来两三千人绕到明军四方阵的另外一边,显然想要继续进攻。

    江镐轻轻呼了一口气,缓缓的提起战马上的马槊,身后的骑兵也都是默然缓缓的举起马槊,目光之中带着杀意。

    南船北马,自古以来,南方的骑兵就不被人看重,而且数量很少,在所有人潜意识当中南方人就不是骑马的料,但是今天江镐要告诉这些蒙古鞑子,在这个世上,即使是比拼骑兵,他们也不是没有对手!

    可是多少年来第一次,延承了汉唐传统的汉人骑兵,和蒙古骑兵在这辽阔的原野上,面对面的碰撞。赤色的旗帜迎风招展,一支支马槊缓缓端平,这种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日一直没有被取代的马上兵刃,象征着华夏骑兵千百年的传统和骄傲,也是战马上贵族的代名词。

    今天,江镐就要用这马槊,痛饮敌人颈中鲜血。

    蒙古骑兵显然也发现了这迎面而来的南蛮子骑兵似乎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并没有着急和明军骑兵交手,而是再一次向两侧散开,一来这样可以用骑射来试探一下对方的底细,二来也可以形成左右夹击之势,一击得手。

    然而蒙古骑兵想错了,明军骑兵也熟练的随着蒙古骑兵的散开而紧紧追上去,与此同时,手持大盾的步卒同时开始向前运动,盾牌后面的弓弩手和火铳手在这一刻没有丝毫的犹豫吝啬。

    箭矢伴随着铅弹呼啸着扑入猝不及防的蒙古骑兵阵中,不断有蒙古骑兵惨叫着摔落马背,其余的蒙古骑兵也在这突兀出现的盾牌面前不得不向内收缩,使得原本散的很远的两队蒙古骑兵再一次拉近距离。

    不等蒙古骑兵反应过来,一支支长长的马槊已经刺穿他们的胸膛,江镐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蒙古骑兵阵中。身后的亲卫以及众多的骑兵都杀红了眼,尤其是这些亲卫们都很清楚自家将军的身体已经不能承担再多的伤痛,所以纷纷挺起马槊挑开前面的蒙古骑兵,将江镐层层裹挟。

    外围的骑兵不断地涌上去,虽然时不时有人倒下,但是后来的人却没有丝毫的犹豫,只是拼命的催动战马向前,手中马槊或砸或挑,鲜血迸溅在他们的甲胄上,没有一个人皱眉。

    “展开,杀!”尹玉在大阵当中高吼一声。

    已经按捺不住的各厢,在这个时候就像是绽放的莲花,涌动着的枪矛是带着死亡的花瓣,向着两侧扩张,不断地刺穿蒙古骑兵的身躯。

    江镐的战马从两名蒙古骑兵当中冲过去,手中马槊一横,将两名蒙古骑兵同时重重的撞倒在地,然后大吼一声:“为了大明,杀!”

    “杀!”身边无数的大明骑兵同时催动战马,奋力向前。

    “杀!”靴子践踏着泥泞,一排一排的天武军将士前赴后继。

    冬日的阳光没有丝毫的暖意,照在沙场上,让兵刃闪烁着寒芒。

    翻动的赤旗和黑旗交错,杀声阵阵。(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九章 铁骑踏关山

    ps:感谢书友akrmenross和碇忠虎的支持

    叶应武站在舆图面前已经沉默了很久。

    六扇门来往传递消息的人风风火火的冲入大堂当中,然后又转身离开,梁炎午和一众幕僚们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自从双方开战以来,这座侧殿就已经成为了汇总消息的中枢所在,包括户部、兵部甚至吏部、工部,都派遣了要员在此驻扎,同时叶应武又抽调了翰林院的十多名学士过来帮忙处理这些从四面八方送来的纷乱文件。

    而外面的禁军也是将这个并不起眼的偏殿严谨保卫,毕竟现在这里是整个大明的核心和中枢,一旦这里出了什么意外,大明也就残废了。

    “殿下,最新战报!”一名幕僚快步而来。

    叶应武急忙接过来,旁边来往忙碌的一众幕僚和官吏都紧张的看过来,所有人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手中的动作都放缓,毕竟这是自开战以来第一份战报,他们当然很关心。

    打开看了一眼,叶应武轻轻呼了一口气,迎着一双双急迫的目光,郑重点了点头。顿时大殿中回荡起欢呼声。叶应武也是喃喃感慨一声:“镐子这一战打得不错,虽然损失大了一点,不过总算是把战火遏制在了陈州边境,没有让整个淮北都乱成一锅粥。”

    江镐率领天武军紧急北上,和南下的蒙古骑兵狭路相逢,最后双方死伤都在两三千左右,蒙古骑兵见事不可为,最终退却,而江镐虽然莽撞,但是也明白现在是遍地狼烟,整个千里边境乱成一团,所以并没有着急追赶,只是勒兵缓缓向陈州挺进。与此同时,两淮军也陆续北上,和天武军互成掎角之势。

    叶应武看了一眼舆图,沉声说道:“来人,带着朕的旨意,口头嘉奖一下天武军,一概功勋,战后再算。另外告诉苏任忠,淮北国家重地,不能有失,朕此次派遣他北上坐镇,就是为了守住淮北,至于是不是进攻徐州、陈州,让他自行决断。”

    梁炎午有些诧异的看了叶应武一眼:“殿下难道就不给各部一个指示?”

    转过身缓缓走到桌子旁,叶应武淡淡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沙场之上,战况瞬息万变,即使是身在其中有时也难以判决,更何况朕在南京这数百里之外,况且蒙古鞑子骑兵本来就以速度见长,等到朕的命令下达了,恐怕为时晚矣。”

    梁炎午点了点头,叶应武说的倒是没错,毕竟现在这消息来往传达,等到叶应武的圣旨传到淮北,恐怕黄花菜都凉了。北宋开国之初对北方的几次大战,都是因为临出征的时候皇帝画好“将图”,大将作战只依靠将图作战,没有任何的变通,即使是北方金国和西夏的军队部署变化,这些大将也不敢更改命令,最后导致次次北伐都是兵多将广,最后却总是铩羽而归,最后导致整个大宋对于北伐已经不抱任何的期望。

    不过话说回来,古往今来大将在外拥兵自重的情况也不是没有,甚至汉唐亡国,都和藩镇拥兵自重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于这些率领精锐在外的将领,不可能没有提防的手段。

    而叶应武采取的就是委派朝廷高级官员,然后将地方将领的地位、力量摆到一个高度上。上一次南征便是如此,叶应武让李芾、马塈和杨宝掌控的兵力差不多,这三个人当中谁都没有一家独大的能耐,然后又在这之上派遣了张世杰这个兵部尚书坐镇,张世杰对于叶应武的忠诚不言而喻,同时他个人的能力和军中威望也是实所共鉴,所以这三个来路各不相同、性格迥异的指挥使对于张世杰都是言听计从。

    这一次叶应武也是使用了相同的办法,由从南洋返回的张世杰坐镇京中,然后主掌军事的右相苏刘义坐镇淮南,统筹两淮战事,与此同时,作为叶应武划定的重中之重——川蜀,叶应武更是毫不犹豫的派出了左臂右膀文天祥,恐怕想要压住川蜀如同犬牙交错的各部,也只能让文天祥出马了,至少有了文天祥,再加上川蜀里效忠叶应武的王世昌,叶应武还是有信心能够掌控川蜀各部走势的。

    当然,这样往外派遣高级官员,也不是没有坏处,左右相先后离开朝廷,意味着参知政事陆秀夫必须主持大局,同时六部也要分担部分属于丞相的工作,使得大明原本就繁杂的政务更加难以处理。

    对此叶应武也并没有强求,毕竟战时不比平常,各种事务自然而然的会很繁重,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叶应武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从翰林院和学士院,甚至御史台当中调取一定的年轻官员来负责各个部门的事务处理,从而缓解六部的压力。同时凭借着这个,叶应武也能够培育和训练年轻官吏,使得大明新的一代能够尽快成熟,并且在以后随着大明领土的增加,这些官吏能够尽快的走马上任,有效地避免上一次文天祥北伐时候少有官员可用的困境。

    当然了,能够抽调的官员也在少数,毕竟翰林院和御史台现在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叶应武交给翰林院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配合六扇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宣传,要告诉百姓和蒙古鞑子开战能够为大明、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少的好处,同时从道义上声讨蒙古不守信用,率先撕毁条约。

    至于御史台,王爚亲自坐镇,陈宜中带着一群得力官吏披星戴月检查每天的账目,战争时期,每一点兵刃和钱粮都不容有失,更不能容忍居心叵测之人在其中牟利,所以御史台要负责把每天的账目至少核查两遍,以防任何不必要的损失。

    而每天六部、御史台和翰林院都要详细描写今天的所作所为,同同时把统计出的数据上报,由梁炎午带着幕僚们处理之后,整合给叶应武,从而使得呈现在叶应武案头的,是工工整整甚至带着幕僚们建议的一排排文件,叶应武只要根据这些文件********即可。

    大明这种独特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设置类似于后世的参谋部进行统筹兼顾的规格,虽然在一开始引起了包括江万里、王爚等老臣在内的异议,不过叶应武坚持己见,这些老臣们也就没有继续争辩,毕竟这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叶应武的天下,他坚持的终归有道理在其中,倒不如先让他运行来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

    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相比于前宋朝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