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统御全球-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截断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之间的铁路联系,德国南方集团军情只需要攻击前进到莫斯科与斯大林格勒之间即可,德国如果不想巴库的石油,完全没有必要强攻有重兵防御的坚城,那为不智。

    所以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路线就是彼得罗夫斯克——哈尔科夫——卡梅申——莫斯科。

    卡梅申就是从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之间的一个小城,距离莫斯科三百五十公里,距离斯大林格勒两百四十公里。

    只要德军占领该城,远东到莫斯科的铁路就会被截断,巴库油田到莫斯科的铁路同样也会被截断,而攻占没有多少防御力量的卡梅申,显然要比攻占斯大林格勒容易得多,付出的代价也要少得多,但效果却一样。

    古德里安现在手头就三十多万德国正规部队,其余部队要么有别的任务,要么在乌克兰西部一带清剿苏军残余部队,而防守彼得罗夫斯克的苏军正规军就有三十多万,民兵不知道有多少。

    古德里安就想不通,为什么苏军的部队就像雨后的竹笋,被歼灭一批,就立即冒出来一批,其实这就是专%政的好处——可以随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东线总指挥部能提供给古德里安的军事情报十分有限,只有一些航拍的一些照片。从相片分析,苏联军队放弃了彼得罗夫斯克大部分外围阵地,他们把主要兵力集中的彼得罗夫斯克周围。

    从航拍的照片分析,苏军在彼得罗夫斯克布置了几道防线,每到防线都独成体系,其中遍布各种反坦克壕沟,每隔一段距离还有炮兵阵地。

    整个防线的纵深很深,火力配备也十分恰当,阵地上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在修建各种各样的防御工事。

    根据这些最新的情况,古德里安连忙给曼施坦因发了封电报,说明了苏联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真实现状。到不是古德里安胆子小,不敢攻击彼得罗夫斯克的苏军,而是古德里安怕自己一旦无法突破苏联巨大纵深的防御阵地,而影响到整个巴巴罗莎的整体战略计划。

    曼施坦因接到电报,也感到情况紧急,连忙给隆美尔元首发了紧急电文:

    “隆美尔元首,我想我们遇见麻烦了,苏联人发明了一个专门克制我们闪电战的战术,名叫大纵深战略,你快来看看。”

    隆美尔刚把墨索里尼的事情处理完毕,还没有来得及松口气,曼施坦因的紧急电文就到了。

    对于苏军初次出现的大纵深防御,隆美尔觉得无论自己手中有多么紧迫的事情,也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过去,然后用摧枯拉朽的凌厉攻势,摧毁苏军的大纵深防御,从而让苏军对这种防御理论产生怀疑。

    在隆美尔离开柏林之前,他还处理了一件事情,他下令保卢斯元帅率领德军一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从海路进攻耶路撒冷,然后帮犹太人建国。

    现在整个非洲军团就是保卢斯元帅在负责,凭他的能力,守住北非毫无压力,帮着欺负下中东的土著也绝对没有问题。

    保卢斯在历史上被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抓了俘虏,那不是他的能力问题,而是大势所趋,德国因为分兵而成了强弩之末,保卢斯也是无力回天。

    搅乱中东的计划,就这样由德国保卢斯元帅悄悄开始了,随同保卢斯一起出征的还有犹太人提供的五百多艘各种船只,美国人提供的十几艘护卫舰,另外还有五多万犹太军队。

    ……

    【落叶想兄弟们求下月票,推荐。】(未完待续。)

第407章 大纵深防御也有缺点

    隆美尔一听苏联人居然发明了最新的战术,连忙丢下自己手头的工作,乘直升机跑到古德里安南方集团军群指挥所。

    对于苏联的大纵深防御理论,隆美尔实在太清楚了,德国的闪电战就是在苏联的大纵深防御上折戟沉沙的。

    大纵深作战的思想,最早是由苏联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特里安达菲洛夫、叶戈罗夫等人在2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在自己的军事著作中对大纵深作战的理论原则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但是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使这一战术被迫中断,现在这种战术又被苏联人重视起来,开始运用到保卫彼得罗夫斯克的战役中。

    大纵深战略,他包括两种战术,第一就是大纵深进攻和大纵深弹性防御。

    按照苏联人的大纵深进攻战术,简单地说就是在前线敌人的薄弱环节集中尽量多的人和火炮,然后以压倒性的进攻撕开一个或数个口子。

    接着就是快速装甲集群切入,步兵师完成占领并向两边扩展撕开更大的口子,快速装甲集群则一直向纵深突进彻底破坏敌人的后勤与防御纵深。

    而大纵深防御战术其实就是国土弹性防御的一个变种,并不追求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边境一线防御,建立多梯次多线的防御纵深。

    并利用炮灰部队吸收消耗敌人的进攻力量,接着集中尽量多的预备队,尽量多的快速装甲集群,进行防守反击。历史上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就是这种战术的杰作。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苏联人的大纵深战术都强调预留足够多的预备队,并在最关键的时刻使用这些部队,要吗是被战线突破后用来堵口子,打反突击。

    要吗是敌人攻势衰竭后用来打反击战,歼灭战。另外苏联人极端强调火力,总是在进攻正面集中尽可能多的火力,当时一个苏联步兵师一般只负责一公里的正面进攻或防御。

    并且在进攻与防御中往往会集中一个炮兵旅甚至炮兵师的火力进行火力支援。这种炮火密度是极其恐怖的。从上面的这些战例来说,似乎这种战术是非常有效而且实用的战术。

    与其说这种战术是苏联人的创造性发明,不如说是苏联人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苏联人的坦克虽然多,但是远不到可以随便挥霍的地步,于是步兵就成了牺牲品。

    无论是防御战中抵抗敌人的进攻还是在进攻中撕开敌人的防线,步兵承担的都是伤亡极大的炮灰任务(当然一般来说步兵师会得到一个团或一个旅的坦克加强),与之相比德国人和西方国家都更推崇依靠强大的坦克完成这个任务。

    而在撕开阵地之后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组成的快速集群向纵深突入,步兵师完成占领和向两翼扩展的任务,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妥协,因为苏联人的步兵师和炮兵部队缺少机动车辆无法跟进机械化快速集团的进攻,所以两种机动力不匹配的部队必须分开担任不同的任务。

    这样一来,如果碰上了同样爱留预备队的对手,脱离了大部队孤军突入的装甲集群被包饺子的可能性也是蛮大的。”

    历史上的这个问题其实和德国人的机械化集团在二战中期进行闪电战时屡屡吃瘪情况类似。

    随着交战各国对反坦克战术的成熟,单纯集中尽量多的坦克部队就能所向披靡的做法很快就踢到铁板。

    只不过到了44年苏德兵力对比悬殊,德国人基本上已经没有预备队了,苏联的大纵深进攻才屡屡得手,否则的话,只怕情况未必会那么理想吧?

    不管是德国的闪电战和苏联的大纵深战略,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打到后面只能是两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最终对决。

    到达南方集团军群就指挥部的隆美尔,借口说自己有点晕机,就靠在军用椅子上面假寐,当然隆美尔不是正的头晕,他在用“上帝之眼”观察苏联人布置在彼得罗夫斯克的防御阵地,而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在一旁小声讨论。

    苏军在彼得罗夫斯克的防御阵地,东西宽两百多公里,南北也宽三百公里,整个彼得罗夫斯克城被包围在中间。

    这些防御阵地内,每间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火炮阵地,阵地内和阵地前,都有很多反坦克壕沟,各防御阵地又通过战壕相连。

    这样巨大的防御阵地,苏联的兵力最少有一百万,当然他们的正规军肯定没有这么多,但是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男人不少,他们都是很好的炮灰。

    用上帝之眼看完阵地的隆美尔就在心里确定,这是苏联第一次对大纵深防御的实践,他们想用实践来证明大纵深防御的巨大作用。

    隆美尔绝对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必须在第一时间摧毁掉这个实践大纵深防御阵地,从而给苏军造成一种大纵深防御不中用的假象。

    这个假象不需要维持多久,只需要维持到隆美尔拿下莫斯科就行,实在不行维持到兵临莫斯科城下也行。

    已经不在“头晕”的隆美尔睁开眼睛,并没有说话,而是在聆听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讨论。

    “副总司令,苏联人现在是使用的大纵深弹性防御,我们一旦进攻,苏联人就用大量的步兵来当炮灰,节节抵抗,消耗我们的攻势,拖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当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就是他们反击的时候,是吗?总司令。”

    “是的,大体上是这个意思。”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隆美尔优哉游哉地喝了一口茶,说道:

    “我有办法,先夺取制空权,然后找到苏军的炮兵阵地,在用空军或者我们的重炮摧毁苏军在防御阵地内的炮兵。

    因为彼得罗夫斯克周围并没有多少苏军,他们差不多是一直用来拖延我们进攻莫斯科的孤军,那我们就先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一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即可。

    然后集中兵力猛攻一点,而且是连续不断的波浪攻击,一旦撕开苏军的防御阵地,就一边向纵深发展,一边向两侧扩大突破口。

    ……

    【今天好像只有张3月票,有点凄凉啊!】(未完待续。)

第408章 用炸弹说话

    彼得罗夫斯克战役,没有任何可以取巧的地方,咱们只能用钢铁洪流,彻底而干脆地粉碎苏军的大纵深防御,不能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