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武则天说起李旦,许多人不由警惕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转眼之间,就说到李旦了呢?
眼下,就在所有人都将李旦彻底排除的时候,可是这个李旦却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其实若不是武则天今日提起,这殿中诸公,只怕绝大多数已经将那位相王遗忘了。
崔詧的面色虽是平静,可是心里却是一动,陛下已经好几日没有来听政了,今日突然来听政,又是这么多的感慨,最后却是提起了李旦,显然,陛下是专门为李旦来的,这里头又有着什么深意?
大家的心思,自然疯狂地动起来。
可是武则天却依旧还沉浸在追思之中,她温和的一笑,今日的她,竟隐隐有着母仪天下的雍容气象,反而少了许多的严厉,她伸出手,在案头上方笔画,道:“朕记得,那时候他只有五岁大,你们看,只有这样高,那时候,先帝的身子不好,朕则代为署理政务,没心思管教,他一见到了朕,便要下地来,一步一蹒跚地到朕的腿脚边,紧紧地抱住朕,哎……如今,他年纪也大了,听说前些日子还染了病,真是世事无常啊,朕左思右想,非要见一见他不可,朕心里想念啊,这几日都在做梦,梦中都是这些孩子,有弘儿,有显儿,还有旦儿,朕是女人,这些孩子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能不心疼吗?”
崔詧的脸色有些僵硬,却还是勉强笑道:“陛下的舔犊之情,这是有目共睹。”
“所以……”武则天拉高了声音,接着道:“所以赶紧地召旦儿来洛阳吧,趁着他还好,趁着朕的腿脚还便利,朕非要见一见他不可,让门下来草旨,让他速速来京,要派钦差去迎接他,等他到了,让他自则天门入宫,诸卿每日都说父子人伦,可是朕也有想要母子连心的时候,这件事就让崔卿来办,崔卿意下如何?”
崔詧心中的惊骇可想而知,他与狄仁杰对视了一眼,狄仁杰对此,倒是并没有反对,显然武则天的这个‘旨意’实在是合情合理,既没有理由反驳,也没有反驳的必要。
崔詧无奈,只得道:“臣遵旨。”
武则天长长舒了口气,露出了几分舒心的淡笑,道:“若能如此,朕也就放心了,这样好啊,正好太平要下嫁,他这兄长回了京,与显儿一起送妹出嫁,也算是一段佳话。”
…………………………………………………………………………………………………………………………………………………………………………………………
第二章到!(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一章:利器
崔詧显得有些心神不宁。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感觉到事情并没有这样的简单。
可是他还是选择了妥协。
相王要入京了。
陛下的态度,倒是情真意切,至少让人无可挑剔。人之将死这话是大逆不道,可是话又说回来,即便再冷酷的人,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这坚硬的心怕也会被融化才是。
倒是相王的入京,让秦少游也不禁开始关切起来。
李隆基可是秦少游亲手杀死的,虽然那相王李旦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上书,便与李隆基割袍断义,大谈李隆基是其罪当诛,甚至夸奖秦少游,说秦少游临危之时,而荡平叛乱,诛杀首恶,实乃人臣典范云云。可是这个人对秦少游的真实想法呢?
李隆基虽然是过继给了李弘,可是毕竟是李旦的嫡亲儿子,况且父子二人关系极好,往来密切,甚至这一次叛乱,只怕远在冀州的李旦未必不知情,他更像是李隆基背后的一个高明旗手,将李隆基的价值利用到了极致,成则手握天下权柄,临朝登基,称孤道寡,可是一旦事败,他却又可置身事外。
而如今,事败了,因为秦少游而败。
李旦会不仇视自己吗?
陛下在这时候的心软,只怕要为秦少游制造一个极大的麻烦。
好在秦少游是个洒脱的人,相王还在冀州呢,急个什么,现在一切都不明朗,何必要杞人忧天。
他的心思,反而是在天策军的炮队上头。
炮队有五百人。看上去人数不少,占了整个天策军的近两成,眼下天策军还在扩编,可即便如此,也占有一成左右,带队的乃是王二。王二如今已成了老军伍,之所以选择他,只是因为他性子比较冷静而已。
炮营暂时和天策军的军营分开,一个是在河南,一个则在河北,秦少游这几日每日清早,都要自庄子出发,泛舟渡河,旋即还有走十几里路。抵达炮营。
这儿附近十里,都是不许人靠近的,维持次序的乃是征发的民夫,为了需要,秦少游将所有的庄户编为二十个亭,一百个里,每里大致为四十户左右,而每月的时候。每个里都需要抽调三五个壮丁,负责以下民防。不过这和朝廷无偿征用不同,表面上庄子这儿也是无偿征用,可事实上,这儿的庄户绝大多数都有营生,而这些人虽然要为庄子出力,可是工坊或者其他地方。也肯放人,并且该给的薪水也都照样付给,你不出工被征去做民夫是这个钱,出了工去进行生产也是这个钱,因此大家到时乐于效命。许多里的征募名额,青壮们都是打抢去的,毕竟务工更枯燥乏味一些。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操练,或是维持治安,或是负责类似于炮营周边的警戒。
这炮营的操练,和其他不同,体力的要求其实并不比天策军那儿要少,盖因为这种经过无数次改良的‘红衣大炮’还是比较笨重,根据庄子里的计划,眼下也不过制造一百五十门而已,五十门用于仓储和更替,一百门则用于操练和作战。五个人伺候着一门火炮,设炮长一人,炮手二人,辅炮二人。
炮长的职责在于检查火炮的养护,这火炮固然是用百锻刚练就,可是毕竟和后世的钢铁差了许多,想要发挥最大的效用,养护是至关紧要的事,每一门炮每日所需耗费的茶油,就需半斤之多,而这种不能食用,但是能够专供养护的茶油价格虽然低廉,不过一斤七八个钱,可是储存和运输却是耗费不少。
除此之外,炮长还负责火药的保管,以及对炮手和辅炮的操练。
而炮手的职责,则是校准和引火,辅炮则进行火药的填充,以及铁弹的装填,这是很原始的火炮,笨重而粗犷,正因为如此,稳定性并不太高,若是寻常人去用,火药量用的过多,则有炸膛的危险,可是一旦用少,威力又明显不足,再加上校准方面,也必须全凭经验,因此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极高,在明清两朝,虽然火器已经开始大规模的运用,可是往往不能作为决定战场的因素,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明清无法培养出一群真正专业性的炮手,往往都是随便派遣了差使,平时也极少去制定操练的计划,等到真正作战的时候,要嘛就是炮手经验不足,使得火炮的效用发挥到了最低,而作为武官,也因为敷衍了事,对火炮的运用并不热衷,因而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战术,再加上平时的养护不力,最后的结果,火器反而成了伤人的威力不足,却因为频频炸膛,反而成了伤己的利器。
在这方面,唐军或者是周军则是全然不同,这个时代职业的武人较多,再加上民风彪悍,行伍之人远不是后世那般,被文官集团大力压制,以至于入行伍之人,往往都是罪犯或是一些军户,几乎没有任何出身较好的良家子或者是平民子弟肯进这种下九流的行当。
至于天策军这里,对武人的推崇更是到了极致的地步,因为庄子有钱,而且对天策军也是极为重视,所以往往能进入天策军,薪水大多丰厚,待遇也是极好,兵精粮足,反而成了令人称羡的对象。
这也是为何,红衣大炮虽是仿造佛郎机炮,可是在当时的东方,却远远没有意识到火炮的犀利之处,反观佛郎机人却因为能够更好的运用火器,反而见识到了火器的犀利之处,于是更加深入的去进行研究,最后终于脱颖而出,彻底将东方远远甩在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好在这时候还没有这样的风气,秦少游倒是并不担心明清对火器的种种弊病会出现在这个时代,反而更关注于火炮的改进。
每日他抵达这里的时候,炮队往往会士气一振,在经过了几个时辰的体力操练之后,旋即便是进行专业技能的操练了。
这当然也是秦少游最为感兴趣的地方,有时候杨务廉也会跟着秦少游来观摩,这厮最近的方向反而不是火炮,而是火药了,因为炮队的许多次操练中,他渐渐发现,火炮的改良固然能大大的发挥威力,可是火药也是重中之重,火炮要改良,就必须经过一次次的操练或者实战的检验,而后在根据其弊病进行一些修正,比如前几日,杨务廉就发现,火药气体的密封乃是关键中的关键,对火炮的威力提振效果极大,因而他对这个方向开始关注起来。
至于其他的尝试,他也颇有涉猎,因而跟秦少游说起来,简直是滔滔不绝。
今日二人就在校场不远处的溪流上游漫步,杨务廉显得红光满面,他几乎是不在乎秦少游对他说的东西感不感兴趣,又像是在自说自话:“公爷,原本这百锻钢来铸炮,好处固然是有的,可是坏处也是不少,一旦操作不善,就有炸膛的危险,本来在下想要用铜来试试,这铜的造价虽然高一些,可是若是能改善炸膛的问题,却也算是物有所值,只是可惜……这铜炮造出来,却发现还是在下想当然了,那铜炮什么都好,不易炸膛,却更加轻便一些,可是这铜质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口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几乎点了十几炮,炮口内壁之处就开始生变了。因此在下想来想去,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眼下的问题,唯一的法子,看来也只有炼出